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侧围和顶盖装配时连接强度不够等技术问题。本连接接头结构包括条形的底板,底板上竖直固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横板和若干间隔设置的纵板,横板与纵板交错设置;横板与纵板的上端还固设有连接板,底板的底面上和连接板的上表面上均设有膨胀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连接接头结构内通过横板与纵板交错设置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同时与侧围和顶盖连接,改善了车身结构的局部刚度、从而提升了车身的整体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本连接接头结构内部呈中空结构,同时还可以减薄侧围接头处的内板和外板的厚度,实现了轻量化效果和NVH性能的同步改善。
A joint joint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提高轻量化需求的同时要保证汽车的耐碰撞性能,车身扭转刚度是汽车耐碰撞性能的一项重要基础,也是汽车结构性能的基本评价指标;车身骨架显著影响车身扭转刚度,特别是载荷传递路径、截面连续性、接头刚度、闭合环路等方面都是结构设计的要点;但是由于受到装配工艺的限制,某些传统的关键接头只是由单排焊点所连接,形成明显的设计缺陷,导致车身扭转刚度受到影响。传统车型往往通过提高材料等级、加厚材料、增大截面等来加强结构,从而控制载荷传递,这些方法受到空间、成本、开发周期的影响因素较大。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701667U,公开日:2015-10-14)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尾门门框总成,包括尾门框上横梁、尾门框侧围板、以及尾门框上横梁与尾门框侧围板的连接夹角处连接有尾门框加强结构,尾门框加强结构整体呈“L”型,包括加强板、以及分别与尾门框上横梁和尾门框侧围板连接的连接部,加强板周边一体设置有翻边,连接部搭接于翻边。上述专利文献中的尾门门框总成通过设置加强板提高尾门门框的强度和刚度,但是设置的加强板不但增加了车身重量,而且难以保证加强板连接的稳固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汽车轻量化的同时提高汽车装配连接处的连接强度。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包括条形的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竖直固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横板和若干间隔设置的纵板,所述横板与所述纵板交错设置;所述横板与所述纵板的上端还固设有连接板,所述底板的底面上和连接板的上表面上均设有膨胀胶。其工作原理如下:在进行侧围与顶盖的装配连接时,嵌入本连接接头结构,通过加热膨胀胶将连接接头结构与侧围及顶盖进行连接,利用本连接接头结构起到加强连接的作用;本技术方案中的连接接头结构特别适合于产品设计后期结构优化,其作为另外增加的加强结构,不会受开发周期的限制;在不改变汽车钣金件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性能的提升;本连接接头结构内通过横板与纵板交错设置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同时与侧围和顶盖连接,改善了车身结构的局部刚度、从而提升了车身的整体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本连接接头结构内部呈中空结构,同时还可以减薄侧围接头处的内板和外板的厚度,实现了轻量化效果和NVH性能的同步改善。在上述的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中,所述横板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其中两个所述横板分别与所述底板的两端端面相平齐;所述纵板垂直于所述横板,其中一个所述纵板与所述底板的侧边相平齐。这样整个接头结构与汽车的钣金结构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受力载荷传递更加快捷、均匀、分散,从而提高承载力和支撑强度,保证汽车装配连接的整体强度。在上述的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中,与底板侧边相平齐的纵板外侧面上也设有所述膨胀胶且该纵板的内侧面上还具有加强凸筋。底板、纵板和连接板均可以与汽车的钣金结构连接,粘接面积大,连接强度高,更加稳固牢靠。在上述的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中,所述连接板呈弯曲的长条状且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板固设在位于底板中部的纵板上端面上且该纵板的上端面呈与所述底板形状相匹配的曲面。这样能够提高连接板与汽车钣金结构的连接强度,保证稳固可靠性。在上述的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中,所述底板、横板及纵板均采用含玻纤PP材料制成。该材质制成的底板、横板及纵板强度高,质量轻;具体来说,选用30%~50%的玻纤含量。作为进一步优选,采用PA和GF30,其模量为8000MPa,密度为1.4,泊松比为0.3;或者采用PA和GF50,其模量为12000MPa,密度为1.5,泊松比为0.41;膨胀胶的模量为1000MPa、密度为0.7、泊松比为0.3;对于相同结构,根据测算结果,单位体积的PA和GF30对车身模态和车身刚度的提升值稍低于PA和GF50。在上述的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中,所述底板、横板和纵板一体注塑成型。采用一体成型的底板、横板和纵板连接强度高,三者不容易脱离散架,从而保证本接头结构的整体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连接接头结构内通过横板与纵板交错设置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同时与侧围和顶盖连接,改善了车身结构的局部刚度、从而提升了车身的整体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本连接接头结构内部呈中空结构,同时还可以减薄侧围接头处的内板和外板的厚度,实现了轻量化效果和NVH性能的同步改善。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汽车尾门门框的接头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连接接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3是本连接接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底板;2、横板;3、纵板;4、连接板;5、膨胀胶;6、加强凸筋;7、后横梁;8、侧围;81、内板;82、外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以汽车尾门门框的连接为例,如图1所示,汽车尾门门框设置在汽车的后横梁7处,汽车顶盖的端边搭接在后横梁7上,侧围8的外板82搭接在侧围8的内板81外侧面上,内板81的上端与顶盖和后横梁7固连;传统的汽车侧围8与顶盖装配时通过单排焊点连接,会形成连接薄弱区,分析表明,此处应力集中、变形较大,局部刚度明显不足,从而显著影响整车的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通过设计和安装如2和图3所示的连接接头结构,将其嵌入在侧围8和顶盖连接处,能够实现轻量化效果和NVH性能的同步改善;本连接接头结构包括条形的底板1,底板1上竖直固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横板2和若干间隔设置的纵板3,横板2与纵板3交错设置;横板2与纵板3的上端还固设有连接板4,底板1的底面上和连接板4的上表面上均设有膨胀胶5;通过加热膨胀胶5将连接接头结构与侧围8及顶盖进行连接,利用本连接接头结构起到加强连接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接头结构特别适合于产品设计后期结构优化,其作为另外增加的加强结构,不会受开发周期的限制;在不改变汽车钣金件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性能的提升;本连接接头结构内通过横板2与纵板3交错设置起到支撑作用,并且同时与侧围8和顶盖连接,改善了车身结构的局部刚度、从而提升了车身的整体扭转刚度和扭转模态,本连接接头结构内部呈中空结构,同时还可以减薄侧围8接头处的内板81和外板82的厚度,进一步提升轻量化需求。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横板2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其中两个横板2分别与底板1的两端端面相平齐;纵板3垂直于横板2,其中一个纵板3与底板1的侧边相平齐,与底板1侧边相平齐的纵板3外侧面上也设有膨胀胶5且该纵板3的内侧面上还具有加强凸筋6。这样整个接头结构与汽车的钣金结构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受力载荷传递更加快捷、均匀、分散,从而提高承载力和支撑强度,保证汽车装配连接的整体强度。连接板4呈弯曲的长条状且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连接板4固设在位于底板1中部的纵板3上端面上且该纵板3的上端面呈与底板1形状相匹配的曲面,这样能够提高连接板4与汽车钣金结构的连接强度,保证稳固可靠性。本实施例中底板1、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包括条形的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竖直固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横板(2)和若干间隔设置的纵板(3),所述横板(2)与所述纵板(3)交错设置;所述横板(2)与所述纵板(3)的上端还固设有连接板(4),所述底板(1)的底面上和连接板(4)的上表面上均设有膨胀胶(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包括条形的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竖直固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横板(2)和若干间隔设置的纵板(3),所述横板(2)与所述纵板(3)交错设置;所述横板(2)与所述纵板(3)的上端还固设有连接板(4),所述底板(1)的底面上和连接板(4)的上表面上均设有膨胀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2)沿所述底板(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其中两个所述横板(2)分别与所述底板(1)的两端端面相平齐;所述纵板(3)垂直于所述横板(2),其中一个所述纵板(3)与所述底板(1)的侧边相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装配的连接接头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再起,朱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