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坠缓冲背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15391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1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坠缓冲背包装置,包括以一背包体设置出可启闭的收纳室,在收纳室顶端设有连通内外的开口,收纳室通过一限制结构而定位有一能量吸收带,能量吸收带包括叠接的第一、二层,该第一层、第二层顶端另相对延伸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呈分叉的经开口而突出背包体外,第一连接部可连接安全衣、第二连接部可连接防坠器,且在使用者坠落时,令限制结构能释放第一、二层,使第一、二层由开口脱出收纳室因而缓冲。据此,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径具有外观性佳、符合经济效益等实质功效。

Pendant cushioning backpack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坠缓冲背包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包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控制能量吸收带离合背包体的防坠缓冲背包装置。
技术介绍
先前技术便如中国台湾第105212408号「并联式坠落缓冲装置」、第105204339号「补偿式坠落缓冲装置」、第105204339号「补偿式坠落缓冲装置」…等等专利前案所示,但是,能量吸收带由于折叠后的厚度无法缩减,所以安装在使用者背后时,除外观相当突兀外,使用者在高空狭小的环境下作业时,其干涉或不当碰撞情况不时发生,因此造成使用者失足或重心不稳机率无法降低。所以,便有美国13/826,876「EnergyAbsorberAssemblyandComponentsThereof」专利案前案应运而生,其揭示有一组装在安全衣的连接器、一设置在连接器的限制结构、一连接在限制结构的支架组件,以及一配置在连接器与支架组件间的倒V状能量吸收带,限制结构能将支架组件、能量吸收带上移的安装在安全衣背后的连接器,在使用者移动时,使厚度缩减的能量吸收带较不会干涉,且在使用者不小心坠落时,该限制结构会先行断裂而释放支架组件,继而,令能量吸收带撕裂的吸收坠落冲击,进而将使用者安全的吊挂在半空中。只是,该专利前案因为采用限制结构将支架组件连接在连接器的配置,故而须在支架组件及连接器先行钻孔,然后,才能在钻出的孔中安装限制结构,可是这些结构配置尚有加工成本高、组装耗时、整体外观性不佳的缺点。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能量吸收带离合背包体的防坠缓冲背包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防坠缓冲背包装置,至少包括有:一背包体,设有一收纳室,在收纳室顶端设有连通内外的开口;一安装在收纳室的能量吸收带,包括叠接的第一、二层,第一层顶端延伸第一连接部、第二层顶端延伸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呈分叉的经开口而突出背包体外,第一连接部与安全衣连接、第二连接部与防坠器连接;以及一限制结构,所述限制结构控制能量吸收带的第一、二层定位于收纳室,且在使用者坠落时,限制结构能释放第一、二层,使该第一、二层由开口脱出收纳室。所述限制结构包括第一配置及第二配置,其中,第一配置将第一连接部固定在背包体,第二配置则是将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彼此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部顶缘设有与安全衣连接的第一耳孔,而第一配置一端固定在背包体的开口一侧,另一端则是穿过第一耳孔,然后才扣结在背包体的开口另侧。所述限制结构直接将第一层、第二层定位在背包体。所述背包体在收纳室另设有多个接通开口的插合部,令能量吸收带分摊的安装在插合部中。所述防坠缓冲背包装置,还安装有一连接装置,第一连接部顶缘设有第一耳孔,连接装置将第一耳孔固定在安全衣,第二连接部顶缘设有与防坠器连接的第二耳孔。所述背包体在一背板前面U状布设有一拉链,用以连接一前盖片,进而在背板、前盖片之间设置出一可启闭的收纳室,所述前盖片顶端左、右端缘缝设于背板,然后在中央部位形成一连通收纳室顶端的开口。所述背板背面水平安装有一黏扣带,黏扣带中段固设在背板,黏扣带左部及右部朝其中段固定。所述黏扣带中段还罩覆一松紧带。所述能量吸收带以一长带状织物向上对折,用以在一侧形成第一层、另一侧形成第二层,控制第一层、第二层通过缝线车缝而叠接成一体。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借由限制结构将能量吸收带收纳在背包体中,故而具有较佳的整体外观性,还具有实质的效益增进,且整体配置更远较美国13/826,876专利前案更符合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背包体另一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能量吸收带的原始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组合外观示意图。图6为图5的后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背包体安装在安全衣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示意图。【符号说明】S安全衣10背包体11背板12拉链13前盖片14收纳室15开口16插合部17黏扣带18松紧带20能量吸收带21第一层22第二层23第一连接部231第一耳孔24第二连接部241第二耳孔30限制结构31扣件40紧结配置50防坠器60连接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请参看图1至图8,本技术至少包括有:一背包体10,如图1、2所示,其在一背板11前面U状布设有一拉链12,用以连接一前盖片13,进而在背板11、前盖片13之间设置出一可启闭的收纳室14,所述前盖片13顶端左、右端缘缝设在背板11,然后在中央部位形成一连通收纳室14顶端的开口15,此外,该收纳室14另设有多个接通开口15的插合部16,然后,请配合图6及图7所示,该背板11背面水平安装有一黏扣带1,令此黏扣带17中段缝固在背板11,控制黏扣带17左部及右部圈绕所对应的安全衣S,然后,令黏扣带17左部及右部能朝其中段固定,如此即可控制背板11背面能伏贴在使用者背部的安全衣S,为避免黏扣带17有掀离的可能,在黏扣带17中段还罩覆一松紧带18,使用者只须拉开松紧带18,即可进行黏扣带17、安全衣S的拆装;一能量吸收带20,如图1、3、4及5所示,其至少包括第一层21及第二层22,具体而言,其以一长带状织物向上对折,用以在一侧形成第一层21、另意侧形成第二层22,还控制第一层21、第二层22通过缝线车缝而叠接成一体,该能量吸收带20安装在收纳室14,且呈分摊的插合在插合部16中,用以有效降低能量吸收带20的整体厚度,进而改善传统的突兀不良外观,前述第一层21顶端另延伸有一经开口15突出背包体10外的第一连接部23,至于第二层22顶端则延伸有第二连接部24,此第二连接部24经开口15突出背包体10外,使之能与防坠器50连接,在此特别说明,该第一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呈分叉设置,且在使用者坠落时,该第一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能顺势将插合部16中的第一层21、第二层22沿开口15拉出,使第一层21、第二层22能由上向下的依序撕开,用以达到缓冲坠落的作用;前述第一连接部23顶缘设有第一耳孔231,用以使连接装置60将第一连接部23固定在使用者背后的安全衣S,至于第二连接部24顶缘则设有第二耳孔241,用以与防坠器50连接;一限制结构,包括第一配置30及第二配置40,第一配置30将第一连接部23、背包体10彼此固定,该第一配置30可为一系带,请配合图2、6及8所示,其一端固定在背包体10的开口15一侧,至于另一端则是穿过第一连接部23的第一耳孔231,然后才扣结在背包体10的开口15另一侧所设置的扣件31,至于第二配置40则是将第一连接部23及第二连接部24彼此固定,所以,通过第一配置30及第二配置40,才足以避免使用者背负防坠器50而行走或作业时,防坠器50会因本身重量而将第一层21、第二层22经开口15拉出的问题,但是,在使用者坠落时,第二配置40会首先断裂,进而释放第一连接部23及第二连接部24,使能量吸收带20的第一层21、第二层22叠接部份能经开口15而脱出收纳室14,以便通过依序撕开的方式吸收坠落冲击力,换言之,该第一配置30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坠缓冲背包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坠缓冲背包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有:一背包体,设有一收纳室,在收纳室顶端设有连通内外的开口;一安装在收纳室的能量吸收带,包括叠接的第一、二层,第一层顶端延伸第一连接部、第二层顶端延伸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呈分叉的经开口而突出背包体外,第一连接部与安全衣连接、第二连接部与防坠器连接;以及一限制结构,所述限制结构控制能量吸收带的第一、二层定位于收纳室,且在使用者坠落时,限制结构能释放第一、二层,使该第一、二层由开口脱出收纳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坠缓冲背包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有:一背包体,设有一收纳室,在收纳室顶端设有连通内外的开口;一安装在收纳室的能量吸收带,包括叠接的第一、二层,第一层顶端延伸第一连接部、第二层顶端延伸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呈分叉的经开口而突出背包体外,第一连接部与安全衣连接、第二连接部与防坠器连接;以及一限制结构,所述限制结构控制能量吸收带的第一、二层定位于收纳室,且在使用者坠落时,限制结构能释放第一、二层,使该第一、二层由开口脱出收纳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坠缓冲背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结构包括第一配置及第二配置,其中,第一配置将第一连接部固定在背包体,第二配置则是将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彼此固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坠缓冲背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顶缘设有与安全衣连接的第一耳孔,而第一配置一端固定在背包体的开口一侧,另一端则是穿过第一耳孔,然后才扣结在背包体的开口另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坠缓冲背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结构直接将第一层、第二层定位在背包体。5.如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凯杰黄嘉政
申请(专利权)人:绩懋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