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叶芒分步扦插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10448 阅读:3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细叶芒分步扦插繁殖方法。该方法包括(1)细叶芒成熟茎秆腋芽诱导:带有3-4个腋芽的茎秆经激素处理后,平铺在基质中。(2)细叶芒新生幼芽培养。(3)细叶芒新生幼芽生根诱导,腋芽长至8cm以上时,从茎秆中切下,经激素处理后,扦插在基质中生根诱导。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细叶芒茎秆腋芽诱导和生根分步进行,繁殖效率高,每茎秆可繁殖出3-4株新苗,扦插苗根系健壮,移栽成活率高,是适于商业扩繁细叶芒的成熟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细叶芒(Afoca"Aws/"e"A'Graci出mus')分步扦插繁殖技术。具体讲包括细叶芒成熟茎秆 催生腋芽,腋芽从茎秆切下后扦插生根两个步骤,通过该项繁殖技术,解决芒属植物繁殖效率较低的问题, 每丛细叶芒(20个芽)可获得50-60株扦插苗,实现细叶芒商品化生产。属于生物
技术背景细叶芒为禾本科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2m,茎秆密集丛生,株丛为优雅的圆形,叶直立、纤 细,顶端呈弓形,圆锥花序顶生,花期9-10月,花色由最初的粉红色渐变为红色,秋季转为银白色。在自 然环境下,细叶芒靠根状茎繁殖,每年4-5月份从根状茎处长出新植株,8-9月份株高达1米,IO月份抽 出花序,12月份地上部分枯萎(武菊英,观赏草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叶 子细长,秋季变为棕黄色。细叶芒喜光、耐寒、耐旱、耐涝,抗逆性强,在园林景观、道路绿化中有应用 前景广阔。目前细叶芒主要用分株繁殖,速度很慢,不能满足市场需耍。Nielsen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993, 35:173-179)对同种植物屋w'"朋sis使用茎节和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6-BA浓 度在IO-10Ouraol/L之间时,诱导丛生芽数最多,有4-5个,随着6-BA浓度增加,茎变矮,黄化率变低。 同种植物扦插繁殖技术国内外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建立细叶芒扦插繁殖技术体系。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包括以细叶芒成熟茎秆腋芽诱导的温度和处理方法,新生幼芽从茎秆切卜后扦插生根的 基质和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建立细叶芒扦插繁殖技术体系,繁殖效率高,每茎秆可繁殖出3-4株新苗,扦插苗根系健壮, 移栽成活率高,是适于商业扩繁细叶芒的成熟技术。(1) 细叶芒成熟茎秆腋芽诱导的温度为以下选其一A.日温3(TC,夜温15'C; B.日温35'C,夜 温15。C。(2) 细叶芒成熟茎秆腋芽诱导激素处理为以下方法选其一A. 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10-20mg/L, 吲哚丁酸IBA l-2mg/L,浸泡8-12h; B. 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5-10 mg/L,吲哚丁酸IBA 0. 5-lmg/L, 浸泡12-24h; C. 6-节基氨基腺嘌呤6-BA 10-20 mg/L,卩引哚丁酸IBA 1-2rag/L,浸泡3-6h; D. 6-苄基氨 基腺嘌呤6-BA 20-40 mg/L, B引哚丁酸IBA 2-4mg/L,浸泡3-6h。(3) 细叶芒新生幼芽生根的基质为以下选其一A.草炭;B.草炭、珍珠岩l: 1; C.草炭、河沙 1: 1; D.河沙。(4) 细叶芒新生幼芽生根的激素处理方法以下选其一A.吲哚丁酸IBA 500-1000mg/L,浸泡 20-30min; B. n引哚丁酸IBA 200-500mg/L,浸泡80-120min; C. 6-节基氨基腺嘌呤6-BA 5-10 mg/L, n引 哚丁酸IBA 200-500mg/L,浸泡40-60min;D. 6-节基氨基腺嘌呤6-BA 2-5 mg/L,刚哚丁酸IBA 100-200mg/L, 浸泡80-120min。本专利技术通过不同温度下和不同激素处理诱导细叶芒腋芽萌发,长至8cm以上时,切下腋芽诱导生根, 将扦插生根分为两步,具有创新性,并实现细叶芒商业化生产。 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分以下三个步骤完成(1) 腋芽诱发从基部剪取细叶芒茎秆,剪成每段带3-4个节的小段,经腋芽诱导激素处理后,置于 25cmX40cm网筐中,下部铺3cm厚草炭,上部盖lcm厚草炭,搭小拱棚,铺地热线控制网筐内基质温度, 6时至22时控制日温30-35°C, 20时至翌日6时夜温15匸。(2) 幼芽培养幼芽出土长至3cm以上时,将网筐移出小拱棚,控制日温为20-25'C,夜温15°C。 自然光照,保持空气相对温度70以上。(3) 幼芽生根诱导幼芽长至8cm以上时,将其从基部切下,用生根的激素处理后,扦插在装有生 根基质的5cm营养钵中,日温为20-25。C,夜温15°C。自然光照,保持空气相对温度70以上。在4种基 质中生根率均为95%以上。附图说明图l;细叶芒繁殖母株。图2;细叶芒腋芽诱导萌发。图3;细叶芒新芽诱导生根。图4;细叶芒新芽不同激素处理后生根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进一步说明了本专利技术,这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实施例12007年9月20日在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小汤山基地内剪取细叶芒茎秆300段,每段带3_4 个茎节,去除叶片后,茎秆在含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20 mg/L,吲哚丁酸IBA 2mg/L的水溶液中浸泡 12h。取出茎秆平铺在25cmX40 cm网筐中,下铺3cm厚草炭,上盖lcni厚草炭,浇透水后,置于北京市 农林科学院内日光温室小拱棚内,网筐下铺地热线控制基质温度,6时至22时控制日温3(TC, 20时至翌 日6时控制夜温15'C,保持基质湿润,5天后,侧芽萌发出基质。IO天后,细叶芒幼芽长出基质2cm以上时,将网筐移出小拱棚,铺地热线控制日温为25°C,夜温15 °C。自然光照,保持基质湿润,空气相对温度70以上,培养15天后,把茎秆从基质中挖出,统计出芽率 为75%, 8 以上的达67%,切下8cm以上的幼芽进行生根诱导。细叶芒幼芽基部用1%高锰酸钾浸泡2min,再用自来水冲洗3次,用吲哚丁酸IBA 1000mg/L,浸泡20min 后,扦插在装有草炭、珍珠岩l: l的5cm营养钵中,控制日温为20-25°C,夜温15°C。自然光照,保持 空气相对温度70以上。20天后统计生根率为96%。 实施例2扦插程序均按实施例1进行,所不同之处在于剪取细叶芒茎秆时间为2007年9月30日。腋芽萌发诱 导处理为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15 nig/L,吲哚丁酸IBA lmg/L,浸泡3h。腋芽诱导的温度为日温35 °C,夜温15。C。细叶芒幼芽生根处理为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10 mg/L,吲哚丁酸IBA 200rag/L,浸泡 40min,扦插基质为草炭。腋芽萌发率为85%,诱导30天后8cm以上的达78%。幼芽生根率为98%。 实施例3扦插程序均按实施例1进行,所不同之处在于剪取细叶芒茎秆时间为2007年10月10日。腋芽萌发 诱导处理为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5mg/L,吲哚丁酸IBA 0.5mg/L,浸泡24h。腋芽萌发诱导温度为日 温35°C,夜温15°C。细叶芒新生幼芽生根处理方法为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5 mg/L,吲哚丁酸IBA 100mg/L,浸泡60min,扦插基质为草炭。腋芽萌发率为87%,诱导30天后8cm以上的达82%。幼芽生根 率为100%。 实施例4扦插程序均按实施例1进行,所不同之处在于剪取细叶芒茎秆时间为2007年10月23日。腋芽萌发 诱导处理为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405mg/L,吲哚丁酸IBA 4mg/L,浸泡6h。诱导温度为日温35。C, 夜温15'C。细叶芒新生幼芽生根处理方法为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 10 mg/L,吲哚丁酸IBA 300tng/L, 浸泡40min,扦插基质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细叶芒分步扦插繁殖方法,该方法包括(1)细叶芒成熟茎秆腋芽诱导:带有3-4个腋芽的茎秆经激素处理后,平铺在基质中。(2)细叶芒新生幼芽培养。(3)细叶芒新生幼芽生根诱导,腋芽长至8cm以上时,从茎秆中切下,经激素处理后,扦插在基质中生根诱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学军武菊英滕文军袁小环刘宗华罗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