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新风系统及其无尘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9520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05:54
一种模块化新风系统,采用的模块包括风机模块(1)、热交换模块(2)、过滤模块(3)、风阀模块(4)、风管模块(5)、伸缩节模块(5‑1)、风口模块(6)、连接模块(7),模块间采用通用卡扣、胶垫连接,模块规格采用模数化设计;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模块完成新风系统的设计和装配施工,在空间、性能的匹配上,可以做到比有主机型新风系统更好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新风系统及其无尘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化新风系统及其无尘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的新风系统均采用主机加风管的结构,主机内设置风机、过滤装置、热交换装置,通过风管完成有组织通风。由于原有的新风系统没有对空气进行净化的要求,所以目前尚未有针对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的无尘施工技术。现有的新风系统存在以下的技术问题:主机除体积较大之外机体上还需接出至少四路管道,由此造成对主机安装空间要求偏高。受主机体积的限制,热交换装置和过滤装置的体积无法做到理想尺度,因此无法实现更高的热交换效率及过滤效率。主机距离各送风口位置较远,造成送风口风压不足,送风距离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建筑物的房间进行重新布局和改造时,原有新风系统拆除后无法再利用。由于没有相应的无尘施工技术和要求,空气净化新风系统会在施工过程中被污染,系统一旦被污染之后,对系统的空气过滤净化和热交换功能影响很大。空气过滤净化就是将室外的空气送入室内使用之前,进行颗粒物过滤的功能。这就要求送风管道内、风机内、阀门、管件等施工完毕后整个系统内部都是干净无尘的,如系统特别是过滤器后的部分被污染,将导致送入室内的空气洁净度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同时,系统内的污染物还将造成细菌滋生,对室内环境卫生形成威胁。新风系统化的热交换功能用来将引入室内的空气和排出室外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得送入室内的新风温湿度尽可能接近室内温湿度,降低空调系统制冷和采暖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新风系统热交换器的核心部件为热交换膜,如污染物附着在热交换膜上,将严重影响热交换膜两侧的空气间的热交换,同时还会堵塞水蒸气的交换通道影响潜热回收,导致热回收效率将低。此外,现有的新风系统存在的较大问题在于,系统安装、维修柔性不够,特别是当部分设备或部件需维修或更换时,施工通常需要涉及整个系统,即浪费成本不利施工,又对整个系统的清洁造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将新风系统作为由各个模块组合成的整体进行考虑,将风机、过滤装置、热交换装置、风管、管件作为能够有机结合的独立模块进行设计,在具体工程中,可根据工程需要选择模块完成新风系统的设计和装配施工,在空间、性能的匹配上,可以做到比有主机型新风系统更好的灵活性。并将系统的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制作、储存、运输、安装和调试过程纳入无尘施工技术环节,对系统的全部构件进行清洁和保护,在清洁环境中进行新风系统的施工,从而保证新风系统内部的清洁程度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模块化新风系统采用的模块包括风机模块1、热交换模块2、过滤模块3、风阀模块4、风管模块5、伸缩节模块5-1、风口模块6、连接模块7,模块间采用通用卡扣、胶垫连接,模块规格采用模数化设计;模块化新风系统的新风入口设置风管模块5,其后可根据需要设置风阀模块4,其后通过风管模块5与过滤模块3相连,其后通过风管模块5与热交换模块2相连,后通过风管模块5与风机模块1相连,最后由风管模块5与风口模块6相连,连接过程中,根据需要设置连接模块7;排风经风口模块6与风管模块5相连,其中根据需要设置连接模块7后在适当位置设置伸缩节模块5-1,其后由风管模块5连接净化模块3后送至热交换模块2,再通过风管模块5与风机模块1相连后,由风管模块5将室内排风排至室外;风机模块1由管体8、风机9、风压传感器10、控制电路11、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组成。风压传感器(10)用来监测风机9出风口位置的风压,当测得风压低于设定值时,与风压传感器10连接的风机控制电路11即调整风机转速,以维持风压,保证送风量和送风距离;热交换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外壳12、内附的热交换装置13组成;过滤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体16、滤网17组成,管道与滤网为一体化加工的过滤单元;过滤模块3需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及风管模块5通过卡扣连接组合形成固定形式的过滤组合单元,所述过滤组合单元首先是风管模块5的一端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的较小的一侧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然后该变径模块另一侧的较大的端口与过滤模块3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该过滤模块3可与多个相同型号规格的过滤模块3通过卡扣连接,然后最末端的过滤模块3的末端口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的较大一侧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然后该变径模块较小一侧的端口与风管模块5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由此实现过滤模块3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及风管模块5组成的过滤组合单元。风阀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道阀体18、阀芯19、执行机构20、组成,可由系统控制中心手动或自动控制阀门启闭并向控制中心发送阀门状态信号;风管模块包括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风管管体21;风口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第一风管内管25、第一风管外管26、密封条27、风口24组成;连接模块:包括采用标准接口的三通、变径、弯头等管件,连接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体28组成。各模块间采用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相互连接。根据施工的需求管体8材质可由多种材质选择,当需要保温效果时可由具有保温效果的金属复合板制作。热交换模块可单独或串联使用;根据施工的需求外壳12材质可由多种材质选择,当需要保温效果时可由具有保温效果的金属复合板制作。过滤模块可单独或串联使用。根据施工的需求管体16材质可由多种材质选择,当需要保温效果时可由具有保温效果的金属复合板制作。根据施工的需求管道阀体18材质可由多种材质选择,当需要保温效果时可由具有保温效果的金属复合板制作。根据施工的需求风管管体21材质可由多种材质选择,当需要保温效果时可由具有保温效果的金属复合板制作。风管模块还包括伸缩节模块5-1,伸缩节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第二风管内管28、第二风管外管29、密封条27、组成。根据施工的需求第二风管内管28、第二风管外管29材质可由多种材质选择,当需要保温效果时可由具有保温效果的金属复合板制作。风口模块根据进风及排风的不同风向,分为两种形式:风口模块根据进风及排风的不同风向,分为两种形式:当风向为进风时,第一风管内管25和/或第二风管内管28一端与风口连接,另一端外壁的卡环与第一风管外管26和/或第二风管外管29内壁的卡环卡合;当风向为排风时,第一风管外管26和/或第二风管外管29一端与风口连接,另一端的内壁的卡环与第一风管内管25和/或第二风管内管28的外壁的卡环卡合;所述对接卡扣根据接合端不同可相互配合卡扣连接。根据施工的需求管体28材质可由多种材质选择,当需要保温效果时可由具有保温效果的金属复合板制作。由于本系统将风机分布式布置,在保障了各送风口的送风量和送风距离的同时,也带来了风机间工作相互干扰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每一风机模块中均设置了独立工作的风压传感器-风机控制机构,当系统内出现阀门启闭、其它风机转速调整等情况造成出风口风压值变化时,风压传感器-风机控制机构即可实时完成检测-调整风机转速的动作,达到整个系统灵活适应各种使用情况的目的,相比于以主机为中心结构的传统新风系统,实现了低噪、节能、高效。模块化新风系统的无尘施工方法:该系统的无尘施工方法是在清洁环境中进行新风系统的施工,从而保证新风系统内部的清洁程度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S1、根据现场尺寸、环境、位置等实际条件,绘制现场安装风管及管件的详细位置图,图纸要标明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模块化新风系统及其无尘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块化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的模块包括风机模块(1)、热交换模块(2)、过滤模块(3)、风阀模块(4)、风管模块(5)、伸缩节模块(5‑1)、风口模块(6)、连接模块(7),模块间采用通用卡扣、胶垫连接;模块化新风系统的新风入口设置风管模块(5),设置风阀模块(4),风管模块(5)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连接,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与过滤模块(3)相连,过滤模块(3)设置一个或多个,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连接后与风管模块(5)连接,通过风管模块(5)与热交换模块(2)相连,再通过风管模块(5)与风机模块(1)相连,由风管模块(5)与风口模块(6)相连,根据需要设置连接模块(7);排风经风口模块(6)与风管模块(5)相连,其中根据需要设置连接模块(7)后在适当位置设置伸缩节模块(5‑1),由风管模块(5)连接净化模块(3)后送至热交换模块(2),再通过风管模块(5)与风机模块(1)相连后,由风管模块(5)将室内排风排至室外;风机模块(1)由管体(8)、风机(9)、风压传感器(10)、控制电路(11)、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组成;风压传感器(10)用来监测风机(9)出风口位置的风压,当测得风压低于设定值时,与风压传感器(10)连接的风机控制电路(11)调整风机转速,以维持风压,保证送风量和送风距离;热交换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外壳(12)、内附的热交换装置(13)组成;过滤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体(16)、滤网(17)组成,过滤模块3需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及风管模块(5)通过卡扣连接组合形成固定形式的过滤组合单元,所述过滤组合单元首先是风管模块(5)的一端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的较小的一侧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然后该变径模块另一侧的较大的端口与过滤模块(3)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该过滤模块(3)可与多个相同型号规格的过滤模块(3)通过卡扣连接,然后最末端的过滤模块(3)的末端口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的较大一侧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然后该变径模块较小一侧的端口与风管模块(5)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由此实现过滤模块(3)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及风管模块(5)组成的过滤组合单元;风阀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道阀体(18)、阀芯(19)、执行机构(20)、组成,由系统控制中心手动或自动控制阀门启闭并向控制中心发送阀门状态信号;风管模块,包括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风管管体(21);风口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第一风管内管(25)、第一风管外管(26)、密封条(27)、风口(24)组成;连接模块,连接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体(28)组成,包括有三通、四通、变径管和/或弯头;风口模块的连接根据进风及排风的不同风向,分为两种形式:当风向为进风时,第一风管内管(25)和/或第二风管内管(28)一端与风口连接,另一端外壁的卡环与第一风管外管(26)和/或第二风管外管(29)内壁的卡环卡合;档风向为排风时,第一风管外管(26)和/或第二风管外管(29)一端与风口连接,另一端的内壁的卡环与第一风管内管(25)和/或第二风管内管(28)的外壁的卡环卡合;所述对接卡扣根据接合端不同相互配合卡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的模块包括风机模块(1)、热交换模块(2)、过滤模块(3)、风阀模块(4)、风管模块(5)、伸缩节模块(5-1)、风口模块(6)、连接模块(7),模块间采用通用卡扣、胶垫连接;模块化新风系统的新风入口设置风管模块(5),设置风阀模块(4),风管模块(5)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连接,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与过滤模块(3)相连,过滤模块(3)设置一个或多个,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连接后与风管模块(5)连接,通过风管模块(5)与热交换模块(2)相连,再通过风管模块(5)与风机模块(1)相连,由风管模块(5)与风口模块(6)相连,根据需要设置连接模块(7);排风经风口模块(6)与风管模块(5)相连,其中根据需要设置连接模块(7)后在适当位置设置伸缩节模块(5-1),由风管模块(5)连接净化模块(3)后送至热交换模块(2),再通过风管模块(5)与风机模块(1)相连后,由风管模块(5)将室内排风排至室外;风机模块(1)由管体(8)、风机(9)、风压传感器(10)、控制电路(11)、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组成;风压传感器(10)用来监测风机(9)出风口位置的风压,当测得风压低于设定值时,与风压传感器(10)连接的风机控制电路(11)调整风机转速,以维持风压,保证送风量和送风距离;热交换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外壳(12)、内附的热交换装置(13)组成;过滤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体(16)、滤网(17)组成,过滤模块3需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及风管模块(5)通过卡扣连接组合形成固定形式的过滤组合单元,所述过滤组合单元首先是风管模块(5)的一端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的较小的一侧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然后该变径模块另一侧的较大的端口与过滤模块(3)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该过滤模块(3)可与多个相同型号规格的过滤模块(3)通过卡扣连接,然后最末端的过滤模块(3)的末端口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的较大一侧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然后该变径模块较小一侧的端口与风管模块(5)的端口通过卡扣连接,由此实现过滤模块(3)与连接模块(7)的变径模块及风管模块(5)组成的过滤组合单元;风阀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道阀体(18)、阀芯(19)、执行机构(20)、组成,由系统控制中心手动或自动控制阀门启闭并向控制中心发送阀门状态信号;风管模块,包括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风管管体(21);风口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第一风管内管(25)、第一风管外管(26)、密封条(27)、风口(24)组成;连接模块,连接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管体(28)组成,包括有三通、四通、变径管和/或弯头;风口模块的连接根据进风及排风的不同风向,分为两种形式:当风向为进风时,第一风管内管(25)和/或第二风管内管(28)一端与风口连接,另一端外壁的卡环与第一风管外管(26)和/或第二风管外管(29)内壁的卡环卡合;档风向为排风时,第一风管外管(26)和/或第二风管外管(29)一端与风口连接,另一端的内壁的卡环与第一风管内管(25)和/或第二风管内管(28)的外壁的卡环卡合;所述对接卡扣根据接合端不同相互配合卡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风管模块还包括伸缩节模块(5-1),伸缩节模块由对接卡扣(14)、对接胶垫(15)、第二风管内管(28)、第二风管外管(29)、密封条(27)、组成。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冬侯悦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