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转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914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0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桥梁转体系统,包括用于支撑跨铁路段转体梁转体的转体墩,与转体墩转动连接的转体梁;所述转体梁由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组成,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平行于铁路布置,分别位于转体墩转体中心两侧,其中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的重量是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重量的两倍以上;转体梁下方设置有以转体墩转体中心为圆心的弧线轨道梁;转体梁的梁底设置有梁底支撑柱、台车架和滚轮小车,梁底支撑柱与转体梁固定连接,滚轮小车设在梁底支撑柱下方并通过台车架与梁底支撑柱固定连接,滚轮小车位于弧形轨道梁上;弧形轨道梁上布置有驱动滚轮小车沿弧形轨道梁运动的动力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转体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设计和施工
,具体的说是一种极不对称状态下通过设置辅助支撑系统来完成桥梁转体的桥梁转体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的掀起,需要修建更多的跨越既有公路、铁路、河道、沟渠等的桥梁,而转体桥以其对铁路既有线运营影响小、安全风险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转体桥基本都是平衡转体,有的球铰两侧设计成对称结构,重量相等进行平衡转体,有的球铰两侧不对称,存在不平衡弯矩,往往通过锚固体系或配重即可保持平衡转体。随着现代桥梁的发展,尤其市政跨铁路线桥梁越来越多,由于受城市交通、铁路运营以及场地限制等原因影响造成转体长度不对称,从而出现转体结构存在较大不平衡弯矩的情况也势必增多,这类转体桥通过配重很难保持平衡,且现场不具备设置锚固体系,因此有必要研究出一种新方法实现该类桥梁的转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由于球铰两侧转体梁段不对称,长度相差悬殊,造成不平衡弯矩较大,然而仅通过配重无法平衡不平衡弯矩,而且现场不具备设置锚固体系进行平衡的转体桥,为了实现这种不平衡转体,提出了一种极不对称状态下桥梁转体的桥梁转体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桥梁转体系统,包括:用于支撑跨铁路段的转体梁转体的转体墩;与转体墩转动连接的转体梁;所述转体梁由跨铁路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侧转体梁段组成,跨铁路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侧转体梁段位于转体中心球铰两侧,其中跨铁路侧转体梁段的重量是非跨铁路侧转体梁段重量的两倍以上;转体墩和跨铁路之间的空档位置设置有以转体墩转体中心为圆心的弧线轨道梁;转体梁的梁底设置有梁底支撑柱、台车架和滚轮小车,梁底支撑柱与转体梁固定连接,滚轮小车设在梁底支撑柱和台车架下方并通过台车架与梁底支撑柱固定连接,滚轮小车位于弧形轨道梁上;弧形轨道梁上布置有驱动滚轮小车沿弧形轨道梁运动的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齿条、与齿条啮合的齿轮、驱动齿轮转动的变频电机和减速机、与台车架连接的减速机架,齿条焊接在弧形轨道梁上,变频电机和减速机通过减速机架固定在台车架上。所述转体墩墩顶布置有转体球铰,转体梁通过转体球铰与转体墩转动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桥梁转体辅助支撑系统,包括以桥梁转体中心为圆心的弧线轨道梁,置放在弧形轨道梁上的滚轮小车,设在滚轮小车上方且与滚轮小车固定连接的台车架和与台车架固定连接的梁底支撑柱,弧形轨道梁上布置有驱动滚轮小车沿弧形轨道梁运动的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齿条、与齿条啮合的齿轮、驱动齿轮转动的变频电机和减速器,齿条焊接在弧形轨道梁上,变频电机和减速机通过减速机架固定在台车架上。本专利技术所述极不对称状态是指:单纯通过在梁端配重难以解决转体平衡问题,且配重块在梁端布置较多有较大安全风险和结构的受力风险。为此本专利技术在短臂侧梁端配重平衡一部分不平衡弯矩的基础上,在长臂端采取轨道梁辅助支撑的措施来平衡剩余的不平衡弯矩。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跨铁路路段转体桥梁,同样适用于类似工程中跨越既有公路、河道、沟渠、峡谷的转体桥梁。所述转体中心球铰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转体装置中的转体球铰,转体梁通过球铰与转体墩转动连接。本专利技术极不对称状态下通过设置辅助支撑系统来完成桥梁转体的转体系统的优点是:1、为了保证跨铁路侧能一跨跨越铁路既有线,采用不对称布置转体长度,避免了在铁路安全距离内的施工,极大的减小了施工对铁路运输的安全风险。2、解决了无法通过配重或锚固达到平衡的这类桥梁的不平衡转体问题;3、辅助支撑系统与转体钢箱梁底板之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一方面高强螺栓的定位精度较高,可以保证辅助支撑系统达到精度要求,从而使转体比较顺畅;另一方面便于转体完成后辅助支撑系统的拆除。4、由于弧形轨道梁半径相对常规转体施工的中心球铰转台半径扩大了一定倍数,相应辅助支撑系统在轨道梁处的摩阻力对应中心球铰转台也扩大对应倍数,进而导致常规转体施工方法中采用仅在中心球铰转台处牵引钢绞线进行转体的牵引力很大,放大倍数较大时将导致转体无法进行。在辅助支撑系统处设置动力装置,可避免摩阻力的放大效应,使转体能顺利进行。5、常规转体的转台和球铰中心是固定不变的,通过钢索牵拉可使转台沿球铰中心进行圆周运动,进而带动梁体进行转动。但对于设置辅助支撑系统的桥梁转体,由于辅助支撑是沿轨道梁进行弧线运动,若设置钢索直接牵拉辅助支撑,因其运行轨迹的切线方向在时刻变化,导致钢索的牵拉方向也在时刻变化,在实际工程上很难实现。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辅助支撑系统处设置齿轮、齿条传动系统,有效解决了沿弧形轨道梁常规钢索牵引方向难以调节的难题。6、通过控制电机的开启,可实现桥梁转体的一键式自动化控制。7、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气控制系统设定电机的频率、转动方向、运行时长可控制桥梁转体的速度、转体方向、自动刹车就位等功能,实现桥梁转体的精确就位。8、通过该种方式转体,可大量减少房屋拆迁,节省工程投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极不对称状态下桥梁转体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极不对称状态下桥梁转体施工立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辅助支撑系统立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辅助支撑系统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极不对称状态下通过设置辅助支撑系统来完成桥梁转体的设计及施工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在需跨铁路11边设置用于支撑跨铁路的转体梁段转体的转体墩14,在转体墩14墩顶布置球铰10;2)在转体墩14两端的地面上设置支架系统12如支撑用脚手架,支架系统12平行于所跨铁路11,在该支架系统12的支架上拼装转体梁9,并使转体梁9置放于转体中心球铰10上并通过转体中心球铰10与转体墩14转动连接;所述转体梁由跨铁路侧和非跨铁路侧转体梁段组成,跨铁路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侧转体梁段位于转体中心球铰两侧,其中跨铁路侧梁段的重量是非跨铁路侧梁段重量的两倍以上;3)在距离球铰中心一定距离(最好以离铁路最近的可施工点到球铰中心的距离为半径)上沿转动轨迹设置弧形轨道梁1,并在对应的主梁底板位置设置辅助支撑系统13,支撑于轨道梁顶面;4)在辅助支撑系统13和轨道梁1上设置动力系统,齿条5焊接在轨道梁上,由变频电机和减速机8提供动力驱动;5)转体前在非铁路侧梁端布置预估配重,控制长臂端梁底辅助支撑系统的支撑力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拆除支架系统后进行称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预配重进行调整;6)转体时启动变频电机动力系统,通过齿轮、齿条传动,带动滚轮小车沿弧形轨道梁移动,进而带动梁体以球铰中心为圆心转动一定角度达到设计位置;7)桥梁合龙后,顶升梁体,拆除辅助支撑系统和墩顶球铰,将梁体转换支撑于永久支座上,完成不平衡转体施工。如图3和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主要包括:辅助支撑系统13、轨道梁1、齿轮5、齿条6、减速机架7、变频电机及减速机8、转体梁9。所述辅助支撑系统13包括梁底支撑柱3、台车架4和滚轮小车2,梁底支撑柱3与转体梁9固定连接,滚轮小车设在梁底支撑柱下方并通过台车架与梁底支撑柱固定连接,滚轮小车位于弧形轨道梁上。走形轨道板1.1与轨道梁1焊接,滚轮小车2支撑于走形轨道板1.1之上,台车架4与滚轮小车2和梁底支撑柱3分别采用螺栓连接,梁底支撑柱3与转体梁9采用螺栓连接,齿条6与走形轨道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桥梁转体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桥梁转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跨铁路段转体梁转体的转体墩;与转体墩转动连接的转体梁;所述转体梁由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组成,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平行于铁路布置,分别位于转体墩转体中心两侧,其中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的重量是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重量的两倍以上;转体梁下方设置有以转体墩转体中心为圆心的弧线轨道梁;转体梁的梁底设置有梁底支撑柱、台车架和滚轮小车,梁底支撑柱与转体梁固定连接,滚轮小车设在梁底支撑柱下方并通过台车架与梁底支撑柱固定连接,滚轮小车位于弧形轨道梁上;弧形轨道梁上布置有驱动滚轮小车沿弧形轨道梁运动的动力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转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跨铁路段转体梁转体的转体墩;与转体墩转动连接的转体梁;所述转体梁由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组成,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和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平行于铁路布置,分别位于转体墩转体中心两侧,其中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的重量是非跨铁路段侧转体梁段重量的两倍以上;转体梁下方设置有以转体墩转体中心为圆心的弧线轨道梁;转体梁的梁底设置有梁底支撑柱、台车架和滚轮小车,梁底支撑柱与转体梁固定连接,滚轮小车设在梁底支撑柱下方并通过台车架与梁底支撑柱固定连接,滚轮小车位于弧形轨道梁上;弧形轨道梁上布置有驱动滚轮小车沿弧形轨道梁运动的动力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转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动力系统包括齿条、与齿条啮合的齿轮、与台车架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行川邹向农刘少雄陈冠琪陈银伟郭昭赢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