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8217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0 2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包括返回舱座架、两个可移动操作平台;返回舱座架固定设置在船舶的甲板上,返回舱座架中部具有橡胶垫,橡胶垫外侧设有气囊垫,气囊垫的外侧依次设有外径自小到大的至少两个气囊圈;返回舱座架两侧的甲板上固定设有导轨;可移动操作平台包括用于卡住返回舱外径的呈半环形结构的合架,合架下方由支撑结构支撑,支撑结构底部与导轨滑动配合;支撑结构上设有倾斜的阶梯;其中一个可移动操作平台的阶梯的两侧铰接设置可向中部翻转的挡板,挡板翻转后形成滑梯。本发明专利技术完成返回舱在高海况条件下及时打捞后航天员方便出舱、工作人员方便操作等过程,并达到设备拆装简便,缩短周期的目的。

A return cabin operation platfor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apsule operating platform, including the return cabin seat frame, two movable operating platform; return to the cabin seat frame is fixed and arranged on the ship's deck, the returns cabin middle seat bracket with a rubber pad, rubber pad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bag pad, lateral gasbag pad are arranged on the outer diameter from small to large at least two air circle; return cabin seat frame on both sides of the deck is fixedly arranged on the guide rail; mobile operating platform for a combined frame semi ring structure is stuck capsule diameter, and frame is supported by the support structure, support structure and the bottom rail sliding fit;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arranged on the inclined ladder; the joints on both sides a ladder of mobile operating platform is to flip the middle baffle, the baffle is formed after the flip slide. The invention completes the process of recovering the cabin in the high sea condition, and the astronauts are easy to move out of the cabin and the staff are easy to ope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属于航天装备

技术介绍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返回时航天员所处区域,除了配备可以减小冲击力的座椅外,航天员的应急物品及仪器、胶卷、磁带、试验样品以及科学数据和遥感资料等都会放在这里。返回舱是航天发射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保障着航天员的生命及仪器设备安全。与此同时也把外星球样品及数据带回地球的唯一载体。现有的返回舱,打捞至甲板上后,放置的平稳性、以及宇航员出舱的方便性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在高海况条件下航天员出仓、工作人员操作等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返回舱,打捞至甲板上后,放置的平稳性、以及宇航员出舱的方便性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在高海况条件下航天员出仓、工作人员操作等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包括返回舱座架4、两个可移动操作平台2;所述返回舱座架4固定设置在船舶的甲板3上,所述返回舱座架4中部具有橡胶垫4b,橡胶垫外侧设有气囊垫4c,气囊垫4c的外侧依次设有外径自小到大的至少两个气囊圈4d;返回舱座架4两侧的甲板上固定设有导轨204;所述可移动操作平台2包括用于卡住返回舱外径的呈半环形结构的合架201,合架201下方由支撑结构支撑,所述支撑结构底部与所述导轨204滑动配合;所述支撑结构上设有倾斜的阶梯202;其中一个可移动操作平台2的阶梯202的两侧铰接设置可向中部翻转的挡板203,挡板203翻转后形成滑梯。进一步的,所述可移动操作平台2底部设有用于与导轨204配合的滑块垫片205。进一步的,所述合架201四周设有护栏。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垫4c外侧具有台阶结构,最小的气囊圈卡在所述台阶结构与返回舱1底部之间,最外侧的气囊圈底部连一层与甲板3连接的帆布,气囊垫与帆布用搭扣连接,相邻气囊圈由搭扣连接,橡胶垫4b也与帆布用搭扣连接;橡胶垫4b、气囊垫4c、气囊圈4d连接在一起通过螺栓与甲板面固定。进一步的,操作平台地板采用花纹铝板;导轨204安装在槽钢上,槽钢与甲板在船体现场进行点焊连接。进一步的,可移动操作平台2采用质轻的铝合金材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返回舱操作平台全部采用模块化、零件化设计,装配方便;2)操作平台易拆卸,易组装,平时不用时可以放在仓库中易于保管和维护;3)在工作时由2-3名工作人员便可以迅速完成组装及调试;4)返回舱座架采用了橡胶垫与气囊圈相结合的模式,橡胶垫能承受较重的返回舱重量,大小气囊圈及气囊垫又能很好的控制返回舱的姿势,使得返回舱保持直立的姿势不会摔倒;5)考虑到海上作业的恶劣天气情况,在6级海况下,不会出现平台移动、断裂、弯曲、气囊破损等情况,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下能为航天员及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平台及保护;6)本返回舱操作平台采用了左右对称的设计思路,相较于以往传统的单边楼梯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7)单侧操作平台提供了滑梯的设计结构,滑梯可根据需要翻转形成,不需要用时可折叠后与阶梯侧旁固定,既简便又实用,充分的考虑到航天员受伤及需要搬运大型仪器设备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功能性和实用性;8)本返回舱回收操作平台及返回舱座架全部采用船用铝合金及橡胶材料,与传统的钢铁材料相比不仅重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而且大大提高了防腐性能,在恶劣的海况下不会产生腐蚀、锈蚀等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返回舱操作平台的主视图。图2是返回舱及其下方的返回舱座架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图。图4是不带滑梯一侧可移动操作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带滑梯一侧可移动操作平台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图5的左视图。图中,1.返回舱,2.可移动操作平台,3.甲板,4.可移动操作平台,4a.返回舱,4b.橡胶垫,4c.气囊垫,4d.气囊圈,201.合架,202.阶梯,203.挡板,204.导轨,205.滑块垫片,206.第一支撑杆,207.第二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1-7,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包括返回舱座架4、两个可移动操作平台2;所述返回舱座架4固定设置在船舶的甲板3上,所述返回舱座架4中部具有橡胶垫4b,橡胶垫外侧设有气囊垫4c,气囊垫4c的外侧依次设有外径自小到大的至少两个气囊圈4d;返回舱座架4两侧的甲板上固定设有导轨204;所述可移动操作平台2包括用于卡住返回舱外径的呈半环形结构的合架201,合架201下方由支撑结构支撑,所述支撑结构底部与所述导轨204滑动配合;所述支撑结构上设有倾斜的阶梯202;其中一个可移动操作平台2的阶梯202的两侧铰接设置可向中部翻转的挡板203,挡板203翻转后形成滑梯。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可移动操作平台2底部设有用于与导轨204配合的滑块垫片205。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4-5,所述合架201四周设有护栏。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气囊垫4c外侧具有台阶结构,最小的气囊圈卡在所述台阶结构与返回舱1底部之间,最外侧的气囊圈底部连一层与甲板3连接的帆布,气囊垫与帆布用搭扣连接,相邻气囊圈由搭扣连接,橡胶垫4b也与帆布用搭扣连接;橡胶垫4b、气囊垫4c、气囊圈4d连接在一起通过螺栓与甲板面固定。在此实施例中,操作平台地板采用花纹铝板;导轨204安装在槽钢上,槽钢与甲板在船体现场进行点焊连接。在此实施例中,可移动操作平台2采用质轻的铝合金材质。可移动操作平台2在平时为合拢状态或者拆分状态,在使用前将可移动操作平台2分开或者快速安装平台,当返回舱在座架内安放平稳后,两边的操作平台缓慢合拢形成一个整体的平台,并用插销固定好位置使得操作平台稳定牢固。返回舱操作平台能承受500KG的载荷。且具有足够的操作回旋空间,平台上有安全防护栏,操作平台地板采用花纹铝板能起到防滑的作用,楼梯的挡板可以翻折形成一个以滑滑梯,供航天员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整个操作平台安装在导轨上能方便的由工作人员推动、滑行。导轨安装在槽钢上,槽钢与甲板在船体现场进行点焊连接。整个系统具有拆卸方便、连续可靠的特点。返回舱座架由多个部件组成包括:大气囊圈、小气囊圈、气囊垫和橡胶垫以及连接件等。其中大气囊圈底部连一层帆布用于和甲板连接,气囊垫与底部帆布用搭扣连接,小气囊圈与大气囊圈由搭扣连接,橡胶垫也与底部帆布用搭扣连接。所有的座架部件连接在一起通过螺栓与甲板面固定,使得座架能安稳的在甲板上承受返回舱的重量。本专利技术完成返回舱在高海况条件下及时打捞后航天员方便出舱、工作人员方便操作等过程,并达到设备拆装简便,缩短周期的目的。以上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返回舱座架(4)、两个可移动操作平台(2);所述返回舱座架(4)固定设置在船舶的甲板(3)上,所述返回舱座架(4)中部具有橡胶垫(4b),橡胶垫外侧设有气囊垫(4c),气囊垫(4c)的外侧依次设有外径自小到大的至少两个气囊圈(4d);返回舱座架(4)两侧的甲板上固定设有导轨(204);所述可移动操作平台(2)包括用于卡住返回舱外径的呈半环形结构的合架(201),合架(201)下方由支撑结构支撑,所述支撑结构底部与所述导轨(204)滑动配合;所述支撑结构上设有倾斜的阶梯(202);其中一个可移动操作平台(2)的阶梯(202)的两侧铰接设置可向中部翻转的挡板(203),挡板(203)翻转后形成滑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返回舱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返回舱座架(4)、两个可移动操作平台(2);所述返回舱座架(4)固定设置在船舶的甲板(3)上,所述返回舱座架(4)中部具有橡胶垫(4b),橡胶垫外侧设有气囊垫(4c),气囊垫(4c)的外侧依次设有外径自小到大的至少两个气囊圈(4d);返回舱座架(4)两侧的甲板上固定设有导轨(204);所述可移动操作平台(2)包括用于卡住返回舱外径的呈半环形结构的合架(201),合架(201)下方由支撑结构支撑,所述支撑结构底部与所述导轨(204)滑动配合;所述支撑结构上设有倾斜的阶梯(202);其中一个可移动操作平台(2)的阶梯(202)的两侧铰接设置可向中部翻转的挡板(203),挡板(203)翻转后形成滑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返回舱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操作平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熊谌志新徐志强王志勇刘平林礼群沈熙晟仉喜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