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6738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8 0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钢管、第二钢管以及通过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支撑的钢肩梁,第一钢管穿过钢肩梁且向上延伸,钢肩梁置于第二钢管的端部,钢肩梁上设置有第三钢管,第三钢管与第一钢管平行设置且第三钢管向上延伸,第二钢管、第三钢管以及钢肩梁之间形成用于安装行车的台阶。第一钢管能够直接进行整体穿过钢肩梁,其承载能力大,第三钢管能够将上层力进行支撑,通过钢肩梁将第三钢管的力进行承接,并通过第一钢管以及第二钢管将力向下传递,进而达到支撑的目的。通过形成的台阶,可以进行行车等设备的安装,从而不需要另外进行构建支撑结构,从而在其安装时更加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建筑结构中,墙体一般包括承重墙以及非承重墙两种,承重墙是用于建筑中下层建筑与上层建筑之间受力的墙体,能够让上层建筑比较稳定。在实际的建筑中,其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钢管混凝土101通过连接杆6进行连接后,直接向上延伸进行支撑,达到承重的目的,但是在一些工厂中,需要安装大型设备,如行车等,其需要在墙体上设置有一个内凹的安装台阶,因此,可以通过在墙体一侧再竖一道钢筋桁架结构进行支撑,但是这种额外进行增加支撑结构在实际的应用中操作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其通过钢肩梁的结构让行车的安装比较简单方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钢管、第二钢管以及通过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支撑的钢肩梁,所述第一钢管穿过钢肩梁且向上延伸,所述钢肩梁置于第二钢管的端部,所述钢肩梁上设置有第三钢管,所述第三钢管与第一钢管平行设置且第三钢管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钢管、第三钢管以及钢肩梁之间形成用于安装行车的台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钢管能够直接进行整体穿过钢肩梁,其承重结构没有断裂,从而承载能力大,另外,第三钢管能够将上层进行支撑,并且通过钢肩梁将第三钢管的力进行承接,并通过第一钢管以及第二钢管将力向下传递,进而达到支撑的目的。通过形成的台阶,可以进行行车等设备的安装,从而不需要另外进行构建支撑结构,从而在其安装时更加简单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肩梁包括上腹板、下腹板以及置于上腹板和下腹板之间且两侧分别与上腹板以及下腹板固定连接的中间腹板,所述上腹板、中间腹板以及下腹板的横截面成工字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腹板、下腹板以及中间腹板的设置将钢肩梁形成工字结构,上腹板受力产生弯曲的趋势时,通过中间腹板进行支撑,而中间腹板与上腹板相互垂直,从而在上腹板受到弯曲方向上的力与中间腹板水平方向相同,从而让其不会弯曲,下腹板与上腹板的受力结构相同,这种结构让钢肩梁的承载能力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钢管上设置有与上腹板相接的第一加劲板,所述第一加劲板成对设置且第一加劲板与中间腹板置于同一平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三钢管进行下压时,其对上腹板的压力仅限于其与上腹板进行接触的位置,从而上腹板受力比较集中,从而受力位置容易形变,通过第一加劲板的设置,将第三钢管对上腹板的力的受力点进行扩开,从而让受力分散,进而上腹板不会轻易变形。让第一加劲板与中间腹板置于同一平面,其受力直接可以传递到中间腹板,进而不会让其产生形变,提高了钢肩梁的承载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钢管上设置有与上腹板相接的第二加劲板,所述第二加劲板成对设置且第二加劲板与中间腹板垂直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加劲板的设置与第一加劲板的设置作用相同,其能够增加上腹板对第三钢管的支撑面积,从而让上腹板受力不会过于集中,提高了钢肩梁的承载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腹板与中间腹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劲板置于同一平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加强板让其能够将第二加劲板的力之间进行承接,从而减少上腹板的受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加强板延伸至下腹板且与下腹板相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加强板直接延伸至下腹板的位置,让下腹板对第一加强板进行支撑受力,进而让中间腹板、下腹板将部分第三钢管的力进行承受,让上腹板受力相对减少。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腹板中间腹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第三钢管相切且与上腹板垂直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加强板能够对上腹板进行支撑,将上腹板受到的载荷进行进一步分散支撑,从而让上腹板受到的压力减小,进而让其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钢管、第二钢管以及第三钢管内部均填充有混凝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弯能力很弱,而钢材,特别是型钢的抗弯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弹塑性,但在受压时容易失稳而丧失轴向抗压能力。通过在钢管内填充混凝土能够将两者优势进行结构,可使混凝土处于侧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可成倍提高,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提高了钢管的刚度,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承载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之间以及第一钢管与第三钢管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与第一钢管、第二钢管以及第三钢管的连接,使得整体形成桁架,桁架比较稳定,且承载能力强。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设置台阶能够让行车安装比较方便;2、钢肩梁的工字结构能够让钢肩梁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3、加劲板以及加强板的设置让第三钢管对上腹板的压力进行分散,从而让钢肩梁受力比较均匀,不会轻易发生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支撑结构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第三钢管与钢肩梁之间连接结构图。图中:1、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3、第三钢管;4、钢肩梁;41、上腹板;42、下腹板;43、中间腹板;5、台阶;6、连接杆;61、水平连接杆;62、第一连接杆;63、第二连接杆;71、第一加劲板;72、第二加劲板;81、第一加强板;82、第二加强板;101、钢管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如图2所示,其包括第一钢管1、第二钢管2以及通过第一钢管1以及第二钢管2支撑的钢肩梁4,将第一钢管1穿过钢肩梁4且向上延伸直接对上层进行支撑,同时,将钢肩梁4置于第二钢管2的端部,通过第二钢管2对钢肩梁4进行支撑。在钢肩梁4上设置有第三钢管3,将第三钢管3与第一钢管1平行设置且第三钢管3向上延伸,从而使得第三钢管3与第一钢管1相同,能够对上层进行支撑。将第三钢管3置于钢肩梁4的中间位置,从而使得第二钢管2、第三钢管3以及钢肩梁4之间形成用于安装行车的台阶5,将行车等设备直接安装在台阶5上,可以方便行车的安装。为了让第一钢管1、第二钢管2以及第三钢管3的承载能力更大,第一钢管1、第二钢管2以及第三钢管3内部均填充有混凝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弯能力很弱,而钢材抗弯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弹塑性,但在受压时容易失稳而丧失轴向抗压能力。通过在钢管内填充混凝土能够将两者优势进行结构,可使混凝土处于侧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可成倍提高,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提高了钢管的刚度,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承载能力。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第一钢管1与第二钢管2之间以及第一钢管1与第三钢管3之间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在第一钢管1与第二钢管2之间以及第一钢管1与第三钢管3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杆6。从而让其形成桁架结构。其中连接杆6包括水平连接杆61以及置于水平连接杆61上下两侧的第一连接杆62和第二连接杆63,第一连接杆62和第二连接杆63均倾斜设置,并且倾斜的角度相反,从而让其形成多个三角结构,进而让第一钢管1与第二钢管2之间以及第一钢管1与第三钢管3之间更加稳定。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提高钢肩梁4的承载能力,钢肩梁4包括上腹板41、下腹板42以及置于上腹板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第一钢管(1)、第二钢管(2)以及通过第一钢管(1)和第二钢管(2)支撑的钢肩梁(4),所述第一钢管(1)穿过钢肩梁(4)且向上延伸,所述钢肩梁(4)置于第二钢管(2)的端部,所述钢肩梁(4)上设置有第三钢管(3),所述第三钢管(3)与第一钢管(1)平行设置且第三钢管(3)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钢管(2)、第三钢管(3)以及钢肩梁(4)之间形成用于安装行车的台阶(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第一钢管(1)、第二钢管(2)以及通过第一钢管(1)和第二钢管(2)支撑的钢肩梁(4),所述第一钢管(1)穿过钢肩梁(4)且向上延伸,所述钢肩梁(4)置于第二钢管(2)的端部,所述钢肩梁(4)上设置有第三钢管(3),所述第三钢管(3)与第一钢管(1)平行设置且第三钢管(3)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钢管(2)、第三钢管(3)以及钢肩梁(4)之间形成用于安装行车的台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钢肩梁(4)包括上腹板(41)、下腹板(42)以及置于上腹板(41)和下腹板(42)之间且两侧分别与上腹板(41)以及下腹板(42)固定连接的中间腹板(43),所述上腹板(41)、中间腹板(43)以及下腹板(42)的横截面成工字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承重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三钢管(3)上设置有与上腹板(41)相接的第一加劲板(71),所述第一加劲板(71)成对设置且第一加劲板(71)与中间腹板(43)置于同一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可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源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