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6702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8 01:37
一种能够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该隔离装置包括四个金属桩和并排的两个端头墩,两个端头墩之间设有多个中间墩,相邻两个墩之间通过隔离链条和弹簧电缆相连;每个墩里均设有微控制器、红外传感器、测速计数传感器模块、减速电机和滚轴。端头墩接收到变道信号进行自我判断,一个为主控制墩,主控制墩发出测试信息,收到应答信息后,开始移动,主控制墩的移动距离等于预先设定的中间墩判断开始一端的参考距离时,主控制墩相邻的中间墩开始移动,以此类推,直至所有墩移动到变道后的道线上。该隔离装置解决了目前潮汐车道设计和实现变道过程中灵活性低、自适应性弱和耗资巨大等问题,节约了人力和财力,使道路资源利用更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
本技术属于自动控制
,涉及一种主要用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有限的道路上通过的车流量急剧增加,最终导致城市交通拥挤,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和城市建设。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现象即交通的“潮汐现象”,每天早晨进城方向车流量很大造成拥堵,而出城方向车流量较小,晚上则是相反。针对这一现象,在交通导流改造中可以采取可变车道的方式,即所称的“潮汐车道”。“潮汐车道”能使有限道路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有效减少交通拥堵现象。目前,国内外的“潮汐车道”主要在“拉链车”和交警指挥的协同下才能实现变道,这需要很大程度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同时由于“拉链车”的体积庞大,在变道过程中应变性和灵活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设计一种不需要“拉链车”和交警指挥,且能实现智能监测车流量和可自动变道的隔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不需要交警指挥,可以智能完成变道工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包括四个金属桩以及并排设置的两个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能够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够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金属桩以及并排设置的两个端头墩,两个端头墩之间依次设有多个中间墩,相邻的两个墩之间通过隔离链条和弹簧电缆相连;所述的端头墩包括第一移动架(19),第一移动架(19)位于中空的第一外壳(15)内,第一外壳(15)与第一移动架(19)固接,第一外壳(15)的一个外侧壁上安装有点阵显示屏(10),第一外壳(15)上、与安装点阵显示屏(10)的侧壁相邻的两个侧壁上均安装有第一红外传感器(4),第一外壳(15)上、与安装点阵显示屏(10)的侧壁相对的侧壁上安装有第一电接头和第一连接链接头,第一外壳(15)顶部安装有第一警示灯(11);所述的第一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形成潮汐车道的智能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金属桩以及并排设置的两个端头墩,两个端头墩之间依次设有多个中间墩,相邻的两个墩之间通过隔离链条和弹簧电缆相连;所述的端头墩包括第一移动架(19),第一移动架(19)位于中空的第一外壳(15)内,第一外壳(15)与第一移动架(19)固接,第一外壳(15)的一个外侧壁上安装有点阵显示屏(10),第一外壳(15)上、与安装点阵显示屏(10)的侧壁相邻的两个侧壁上均安装有第一红外传感器(4),第一外壳(15)上、与安装点阵显示屏(10)的侧壁相对的侧壁上安装有第一电接头和第一连接链接头,第一外壳(15)顶部安装有第一警示灯(11);所述的第一移动架(19)包括第一底座框架(16),第一底座框架(16)底部并排安装有两个第一滚轴(8),其中一个第一滚轴(8)的轴上安装有第一测速计数传感器模块(6);第一底座框架(16)内安装有金属检测传感器(3)、第一减速电机(7)和总电源(9);第一减速电机(7)驱动第一滚轴(8);第一底座框架(16)顶部竖直固接有中空的长方体形的第一安装架(17),第一安装架(17)上安装有第一微控制器(1)、第一角度传感器(2)和无线通信模块(5),第一安装架(17)内设有连接第一电接头的第一内置导线(21)和连接第一警示灯(11)的第二内置导线(22);第一微控制器(1)分别与第一角度传感器(2)、金属检测传感器(3)、第一红外传感器(4)、无线通信模块(5)、第一测速计数传感器模块(6)和第一减速电机(7)相连;两个第一滚轴(8)可带端头墩往复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西银倪波波刘昊郭贝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