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0572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1 0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了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包括一长度沿着左右向延伸的上盖,上盖上端面中间往下凹陷形成有走线槽,走线槽沿着上盖的长度方向延伸,走线槽底壁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过线孔,底壁上还往上延伸设置有前后两对称的卡扣,且每一卡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块;走线槽的前后侧壁均往对侧延伸设置有多个压线板,压线板与底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且一个前侧壁上的压线板与一个后侧壁上的压线板在前后方向上的总长度大于或等于走线槽前后方向上的宽度,采集线从过线孔穿上来进入走线槽内,从所述间隙走线,减少了采集线走线长度,减少了采集线与外部器件的擦碰风险;公母接插头被卡扣与挡块固定于走线槽内,降低了公母接插头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模组,尤其涉及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电池模组上方设置有上盖,上盖设置为平板状,可防止人员碰到内部电池极柱,还可防止物品掉进电池模组内而造成电池短路,从而起到保护作用。电池模组内的每个电芯都连接有采集线,而采集线从电芯出来后,需从模组一侧绕到上盖上方并从上盖表面走过。这样的方式,存在以下不足:1.采集线要从模组的一侧绕到上盖的上方,使得没必要的走线距离太长,所以需要更长的采集线,从而增加了材料成本;2.采集线走线从上盖上过,线束直接暴露在外,容易出现安全问题;3.采集线从上盖上方通过,没有走线槽固定线束,导致线束很凌乱;4.采集线接插头没有固定位置,仅靠塑料扎带绑定,在汽车行驶中位置变动比较大,失效的安全隐患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包括一长度沿着左右向延伸的上盖,所述上盖上端面中间往下凹陷形成有走线槽,且所述走线槽沿着上盖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走线槽底壁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过线孔,所述走线槽底壁上还往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包括一长度沿着左右向延伸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端面中间往下凹陷形成有走线槽,且所述走线槽沿着上盖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走线槽底壁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过线孔,所述走线槽底壁上还往上延伸设置有前后两对称的卡扣,且每一所述卡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块;所述走线槽的前后侧壁均往对侧延伸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的压线板,所述压线板与走线槽底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且一个前侧壁上的所述压线板与一个后侧壁上的压线板在前后方向上的总长度大于或等于走线槽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包括一长度沿着左右向延伸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端面中间往下凹陷形成有走线槽,且所述走线槽沿着上盖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走线槽底壁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过线孔,所述走线槽底壁上还往上延伸设置有前后两对称的卡扣,且每一所述卡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块;所述走线槽的前后侧壁均往对侧延伸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的压线板,所述压线板与走线槽底壁之间设置有间隙,且一个前侧壁上的所述压线板与一个后侧壁上的压线板在前后方向上的总长度大于或等于走线槽前后方向上的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两侧壁上的压线板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采集线走线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汤贤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朗能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