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035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1 0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光膜、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具有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增光膜。所述增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增光层以及软胶层;所述增光层包括若干棱镜条,各所述棱镜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各所述棱镜条相互平行并依次连接;每一所述棱镜条具有第一增光面与第二增光面,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相互倾斜,所述软胶层设置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上,且所述软胶层连续设置。所述增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能够有效减少外力冲击对棱镜造成的损伤,且可以避免增光膜出现白点或白斑,继而提高设置有增光膜具有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本技术涉及背光膜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光学膜已广泛用于光学和光电子
,用于制造各种光学仪器。尤其被广泛应用于背光模组领域,例如,背光模组中的增光膜可以用来汇聚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尤其是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设备中,例如在LCM(LCDModule,LCD显示模组,亦称背光模组)中,常应用增亮膜来增加显示亮度和节约显示器电池设备的能量。通常增光膜是由一基板及一聚光棱镜结构层所构成,该基板及聚光棱镜结构层皆由透明树脂材质制成。当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产生光线时,光线通过导光板及扩散片进入增光膜的基板内,接着再进入增光膜的棱镜结构层,使光线射出时产生适当角度折射。增光膜能让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又反射回来再次被利用,可使亮度增加110%。因此,增光膜对提高光利用率,使显示设备的亮度增加具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显示设备的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显示设备具有较薄的厚度、较高的显示亮度。因此导致显示设备中用于设置背光模组的空间越来越少,使得提供背光源的背光模组的厚度越来越薄,亮度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通常通过设置增光膜以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其中增光膜一般选用折射率较高的硬胶材料,但硬胶材料如果做成增光效果好的棱镜结构,例如三棱镜结构,其顶部容易在受外力冲击或挤压时受到损伤,损伤后的增光膜容易使背光模组在使用时出现白点或白斑,特别是在做相关测试时更容易出现白点或白斑;为了解决白点或白斑的问题,往往需要增加不少间隙,但是这样会增加LCM的总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增光膜中的硬胶棱镜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容易产生损伤,而造成背光模组在使用时会出现白点或白斑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少外力冲击对棱镜造成的损伤,避免增光膜出现白点或白斑,且可以避免由于设置太多间隙导致增加总厚度的增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一种增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增光层以及软胶层;所述增光层包括若干棱镜条,各所述棱镜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各所述棱镜条相互平行并依次连接;每一所述棱镜条具有第一增光面与第二增光面,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相互倾斜,所述软胶层设置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上,且所述软胶层连续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层整体覆盖并贴设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棱镜条分别固定粘接于所述基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棱镜条的截面宽度沿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逐渐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棱镜条具有三角形截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层的厚度为8μm至13μ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层的厚度为10μm至12μ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增光膜。一种显示设备,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上述所述增光膜。上述增光膜、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设备,通过在增光膜中硬质胶制的各个棱镜条上设置一层软胶层,经过光照固化后的软胶层能够保持较好的弹性,当棱镜条受到外力冲击时,首先会冲击软胶层,软胶层因此发生弹性形变而将外力吸收,从而可避免或减小由软胶层所保护的棱镜条受到外力冲击,以降低棱镜条受到的损伤,从而使得在增光膜上不易产生影响显示效果的白斑或白点。并且通过软胶层的设置,能够同时起到雾化作用,从而还可以遮住小的异污白斑或白点。设置有所述增光膜的背光模组得到了较好的增光效果,使得具有该种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得到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的增光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的增光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顶部”、“底部”、“底端”、“顶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例如,一种增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增光层以及软胶层;所述增光层包括若干棱镜条,各所述棱镜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各所述棱镜条相互平行并依次连接;每一所述棱镜条具有第一增光面与第二增光面,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相互倾斜,所述软胶层设置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上,且所述软胶层连续设置。例如,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所述增光膜。所述增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增光层以及软胶层;所述增光层包括若干棱镜条,各所述棱镜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各所述棱镜条相互平行并依次连接;每一所述棱镜条具有第一增光面与第二增光面,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相互倾斜,所述软胶层设置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上,且所述软胶层连续设置。例如,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具有上述增光膜的背光模组。即具有背光模组的显示屏,通过设置增光膜能够提升显示效果。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一种增光膜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100、增光层200以及软胶层300;其中所述基板100为一层厚度极小的透明膜层,所述增光层200为一层硬的透明UV(UltravioletRays,紫外线),UV胶也叫紫外胶、光敏胶或紫外光固化胶。例如,所述增光层200包括若干棱镜条210,即各个棱镜条为硬的透明UV胶构成。各所述棱镜条210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100上,且各所述棱镜条210相互平行并依次连接。即具有增光效果的各胶制棱镜条分布于所述基板的一面上,以形成一体式增光结构。例如,每一所述棱镜条210具有第一增光面211与第二增光面212,所述第一增光面211与所述第二增光面212连接,所述第一增光面211与所述第二增光面212相互倾斜。例如,所述软胶层300设置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211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212上,且所述软胶层连续设置。即在所述棱镜条的反射增光面上连续地涂设软胶层,使得所有的棱镜条均被凸设有软胶层,通过软胶层的设置能够保护硬胶棱镜条的增光层免受外力冲击。应该理解的是,由若干棱镜条210构成的增光层200至少具有三个面,其中两个相互倾斜设置的所述第一增光面211与所述第二增光面212用于反射光线,通过反射光增强与其连接的产品的显示亮度。其中所述第一增光面211与所述第二增光面212的连接位置为所述棱镜条210的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增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光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增光层以及软胶层;所述增光层包括若干棱镜条,各所述棱镜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各所述棱镜条相互平行并依次连接;每一所述棱镜条具有第一增光面与第二增光面,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相互倾斜,所述软胶层设置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上,且所述软胶层连续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光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基板、增光层以及软胶层;所述增光层包括若干棱镜条,各所述棱镜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各所述棱镜条相互平行并依次连接;每一所述棱镜条具有第一增光面与第二增光面,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连接,所述第一增光面与所述第二增光面相互倾斜,所述软胶层设置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上,且所述软胶层连续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层整体覆盖并贴设于各所述第一增光面与各所述第二增光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膜,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棱镜条分别固定粘接于所述基板上。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平平
申请(专利权)人:华显光电技术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