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003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包括送风管道和多个放电模组,多个所述放电模组设置在所述送风管道中并沿着所述送风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分布;所述放电模组包括放电针、金属网和针架,所述放电针设置在所述针架上,所述放电针位于所述金属网和所述针架之间;多个所述放电模组依次串联连接。实现提高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子送风
,尤其涉及一种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
技术介绍
目前,电晕放电离子送风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送风系统,以其具有的结构简单、无噪声、有空气净化作用等诸多优点,成为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现有技术中离子风的产生源于电晕放电原理:由于高压电的作用,针电极附近电场强度极大,使区域内的大量空气分子产生电离,而在此区域之外的电场较弱,不发生电离过程。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粒子作定向移动,且在运动过程中与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碰撞,把部分动能传递给中性粒子,使其一起做定向移动,即产生离子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放电针的数量与金属网的位置确定后,为了获得较大的风速通常采用增大电压的方式实现,然而,在电压加大的过程中,当电流值增大达到一定值时将会有火花放电现象,将使得极间电压迅速下降,导致离子风速极其微弱甚至无离子风。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采用针网结构的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实现提高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包括送风管道和多个放电模组,多个所述放电模组设置在所述送风管道中并沿着所述送风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分布;所述放电模组包括放电针、金属网和针架,所述放电针设置在所述针架上,所述放电针位于所述金属网和所述针架之间;多个所述放电模组依次串联连接。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放电模组通过分压器串联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针架上设置有呈阵列式布置的多根所述放电针。进一步的,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设置在(0.7-1.3)L的范围内,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0.7-1.3)r的范围内;其中,在所述放电针和所述金属网之间的电压值不变的前提下,调节单根所述放电针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所述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离子风风速最大时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风速中心点为所述放电针的针尖在所述金属网上的投影点部位;另外,偏离所述风速中心点位置距离为r处的风速为Vr,Vr=aVmax,a=0.3-0.7。进一步的,多根所述放电针相互平行,且彼此相邻的三根所述放电针呈正三角形布置。进一步的,多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位于同一平面内。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网所形成的平面与所述放电针的针尖所形成的平面相互平行,所述放电针垂直于所述金属网所形成的平面。进一步的,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为L,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r。进一步的,所述送风管道为柔性管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通过将多个放电模组并排布置并依次串联设计,每个放电模组中的放电针与对应的金属网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从而可以使得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进行多次加速,可以实现风速的叠加,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的情况下,并且在高速出风作用下能够形成负压,进一步的增大进风量,实现提高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实施例中放电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实施例中放电模组的布局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包括多个放电模组100和送风管道200,多个所述放电模组100设置在送风管道200中并沿着送风管道200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分布,并且,多个所述放电模组100依次串联连接,形成多级结构的离子送风方式,位于头部的放电模组100产生电晕放电形成的离子风进入到下一级放电模组100中继续进行电晕放电加速,最后,从尾部的放电模组100输出,离子风经过多级电晕放电加速,实现速度上的叠加,可以获得高速的送风速度。而对于多个放电模组100的串联方式,可以采用通过分压器200将多个放电模组100串联,本实施例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对放电模组100的串联方式不做限制。而送风管道200可以采用柔性管道,以便根据设计需要布置送风管道200,满足复杂结构中管道的布置要求。其中,对于单个放电模组100而言,放电模组100包括多根放电针1、金属网2和针架3,多根所述放电针1设置在针架3上并位于所述金属网2的一侧呈阵列排布;放电针1的针尖和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在(0.7-1.3)L的范围内,而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0.7-1.3)r的范围内。其中,L为金属网2的风速中心点所产生的离子风为最大风速Vmax条件下放电针1与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值,而风速中心点为放电针1的针尖在金属网2上的投影点部位;r为偏离风速中心外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的距离,而风速测量点处的风速Vr=aVmax,a=0.3-0.7。另外,本实施例离子送风模块中的放电针1和金属网2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布局,布局方法具体如下:步骤1、风速测试:在所述放电针1和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电压值不变的前提下,调节单根所述放电针1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所述金属网2的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离子风风速最大,并测量在最大风速Vmax条件下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值L;其中,所述风速中心点为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在所述金属网2上的投影点部位。具体的,在放电针1和金属网2之间的电压值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节放电针1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通过风速测量仪可以确定金属网2的风速中心点处最大的风速条件下,放电针1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获得最优距离使得单根放电针1产生的离子风的风速最大。其中,L和r的取值受放电针1的材料、针尖的曲率半径以及放电针1的长度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类型的放电针1,L和r的取值也不同。步骤2、投影半径测量:测量偏离所述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风速Vr,当Vr=aVmax时,测量风速测量点与所述风速中心点的距离为r;其中,a=0.3-0.7。具体的,为了避免相邻放电针1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发生风速相互抵消,同时,也为了避免放电针1之间因距离太远而导致风量减少以及风量分布不均匀,通过测量偏离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风速Vr,以当风速Vr=aVmax时,测量风速测量点与所述风速中心点的距离,便可以确定金属网2产生的离子风的有效风速区域。步骤3、针网布局:所述放电针1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2之间的距离设置在(0.7-1.3)L的范围内,相邻两根所述放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管道和多个放电模组,多个所述放电模组设置在所述送风管道中并沿着所述送风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分布;所述放电模组包括放电针、金属网和针架,所述放电针设置在所述针架上,所述放电针位于所述金属网和所述针架之间;多个所述放电模组依次串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管道和多个放电模组,多个所述放电模组设置在所述送风管道中并沿着所述送风管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分布;所述放电模组包括放电针、金属网和针架,所述放电针设置在所述针架上,所述放电针位于所述金属网和所述针架之间;多个所述放电模组依次串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放电模组通过分压器串联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架上设置有呈阵列式布置的多根所述放电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联式管道离子送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设置在(0.7-1.3)L的范围内,相邻两根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为(0.7-1.3)r的范围内;其中,在所述放电针和所述金属网之间的电压值不变的前提下,调节单根所述放电针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所述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位置处的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井峰唐林强王永涛李健王晶晶王文杰马壮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