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42870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2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基板、行走轮、筋板、牵引板、储料室、盖板、水管、排料阀、引风机、滤网、出渣室、减速电机、主动轮、从动轮、输送带及刮板;所述基板的下方安装有四个行走轮,基板的一端安装有上下两块筋板,筋板上设有连接孔,牵引板的一端通过销轴与筋板连接;所述粗料室由顶板、侧板及底板组成,顶板上设有进料口和出风口,进料口处安装有盖板,滤网安装在出风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高炉渣中的热能传导至冷水中,使之成为热水,热循环时间短,也可使用吸风机吹送热风用于烘干,而且加设了蓄热球,提高了高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率高;不仅可以作为余热收集装置,也可以作为运渣车使用,相当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余热利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属于高炉渣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高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炉渣,这些炉渣常伴随有大量的余热,有技术资料计算显示,该部分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量的17%以上,可见炉渣余热利用存在巨大潜能。炉渣余热的利用既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因此,炉渣的余热利用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现有用来对炉渣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的装置,利用效率很低,尤其是低热值炉渣余热利用效率更低,炉渣中携带的大量热量都被浪费;另外,现有的炉渣余热利用装置,功能较为单一,不能作为运渣车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热利用率高,且既能收集余热,又可以作为运渣车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基板、行走轮、筋板、牵引板、储料室、盖板、水管、排料阀、引风机、滤网、出渣室、减速电机、主动轮、从动轮、输送带及刮板;所述基板的下方安装有四个行走轮,基板的一端安装有上下两块筋板,筋板上设有连接孔,牵引板的一端通过销轴与筋板连接,另一端设有牵引孔;所述储料室由顶板、侧板及底板组成,顶板上设有进料口和出风口,进料口处安装有盖板,滤网安装在出风口处,且引风机的吸风管与出风口连接;所述侧板为复合结构,且侧板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基层、蓄热层、保温层及外壳,蓄热层内部填充有若干个蓄热球;所述水管沿着侧板的蓄热层环绕若干圈,且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暴露在外侧;所述底板呈倒锥状,底板的中心处设有出料口,出料口处安装有排料阀;所述出渣室设于储料室和基板之间,出渣室的一端设有排渣口;所述主动轮通过支架固定在出渣室内侧,从动轮通过支架固定在排渣口处,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连接有输送带,输送带上安装有若干个刮板;所述减速电机固定在出渣室内部,且减速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皮带与主动轮的输入端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板、底板及侧板的基层均采用陶瓷材质,保温层采用酚醛泡沫保温板,且外壳采用铝合金材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热球的材质为氧化铝和陶瓷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安装有快插接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销轴的端部安装有防止脱落的开口销。有益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结构新颖简单,设计科学合理,将高炉渣中的热能传导至冷水中,使之成为热水,热循环时间短,也可使用吸风机吹送热风用于烘干,而且加设了蓄热球,提高了高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率高;不仅可以作为余热收集装置,也可以作为运渣车使用,相当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1-基板、2-行走轮、3-筋板、4-牵引板、5-储料室、6-盖板、7-水管、8-排料阀、9-引风机、10-滤网、11-出渣室、12-减速电机、13-主动轮、14-从动轮、15-输送带、16-刮板、17-牵引孔、18-进料口、19-出风口、20-基层、21-蓄热层、22-保温层、23-外壳、24-蓄热球、25-出料口、26-排渣口、27-顶板、28-侧板、29-底板、30-快插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基板1、行走轮2、筋板3、牵引板4、储料室5、盖板6、水管7、排料阀8、引风机9、滤网10、出渣室11、减速电机12、主动轮13、从动轮14、输送带15及刮板16;所述基板1的下方安装有四个行走轮2,基板1的一端安装有上下两块筋板3,筋板3上设有连接孔,牵引板4的一端通过销轴与筋板3连接,另一端设有牵引孔17;所述储料室由顶板27、侧板28及底板29组成,顶板27上设有进料口18和出风口19,进料口18处安装有盖板6,滤网10安装在出风口19处,且引风机9的吸风管与出风口19连接;所述侧板28为复合结构,且侧板28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基层20、蓄热层21、保温层22及外壳23,蓄热层21内部填充有若干个蓄热球24;所述水管7沿着侧板28的蓄热层21环绕若干圈,且水管7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暴露在外侧;所述底板29呈倒锥状,底板29的中心处设有出料口25,出料口25处安装有排料阀8;所述出渣室11设于储料室5和基板1之间,出渣室11的一端设有排渣口26;所述主动轮13通过支架固定在出渣室11内侧,从动轮14通过支架固定在排渣口26处,主动轮13和从动轮14之间连接有输送带15,输送带15上安装有若干个刮板16;所述减速电机12固定在出渣室11内部,且减速电机12的输出端通过皮带与主动轮13的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顶板27、底板29及侧板28的基层20均采用陶瓷材质,保温层22采用酚醛泡沫保温板,且外壳23采用铝合金材质。其中,所述蓄热球24的材质为氧化铝和陶瓷中的一种或两种。其中,所述水管7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安装有快插接头30。其中,所述销轴的端部安装有防止脱落的开口销。使用时,将高炉渣从进料口18加入到储料室5中,高炉渣中的热能传导至水管7的冷水中,使之成为热水,热循环时间短,也可使用吸风机吹送热风用于烘干物品,而且蓄热层21内部加设了蓄热球24,提高了高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率高;转运时,只需要通过销轴将牵引车与牵引板4连接即可;等到高炉渣彻底冷却后,打开电动式排料阀8,高炉渣落入到输送带15上,并通过减速电机12驱动输送带15,将高炉渣从排渣口26抛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基板、行走轮、筋板、牵引板、储料室、盖板、水管、排料阀、引风机、滤网、出渣室、减速电机、主动轮、从动轮、输送带及刮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下方安装有四个行走轮,基板的一端安装有上下两块筋板,筋板上设有连接孔,牵引板的一端通过销轴与筋板连接,另一端设有牵引孔;所述储料室由顶板、侧板及底板组成,顶板上设有进料口和出风口,进料口处安装有盖板,滤网安装在出风口处,且引风机的吸风管与出风口连接;所述侧板为复合结构,且侧板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基层、蓄热层、保温层及外壳,蓄热层内部填充有若干个蓄热球;所述水管沿着侧板的蓄热层环绕若干圈,且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暴露在外侧;所述底板呈倒锥状,底板的中心处设有出料口,出料口处安装有排料阀;所述出渣室设于储料室和基板之间,出渣室的一端设有排渣口;所述主动轮通过支架固定在出渣室内侧,从动轮通过支架固定在排渣口处,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连接有输送带,输送带上安装有若干个刮板;所述减速电机固定在出渣室内部,且减速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皮带与主动轮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渣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基板、行走轮、筋板、牵引板、储料室、盖板、水管、排料阀、引风机、滤网、出渣室、减速电机、主动轮、从动轮、输送带及刮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下方安装有四个行走轮,基板的一端安装有上下两块筋板,筋板上设有连接孔,牵引板的一端通过销轴与筋板连接,另一端设有牵引孔;所述储料室由顶板、侧板及底板组成,顶板上设有进料口和出风口,进料口处安装有盖板,滤网安装在出风口处,且引风机的吸风管与出风口连接;所述侧板为复合结构,且侧板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基层、蓄热层、保温层及外壳,蓄热层内部填充有若干个蓄热球;所述水管沿着侧板的蓄热层环绕若干圈,且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暴露在外侧;所述底板呈倒锥状,底板的中心处设有出料口,出料口处安装有排料阀;所述出渣室设于储料室和基板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跃林柳浩王苗杨诗湘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