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3230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02:29
公开一种车轮。本文公开的车轮包括:圆盘构件,轴与其连接;以及轮辋部,连接到圆盘构件并且上面安装轮胎,其中轮辋部包括:第一轮胎安装部,连接到圆盘构件并包括与轮胎的外胎圈接触的第一胎圈座;第二轮胎安装部,放置与第一轮胎安装部分隔开,并包括与轮胎的内胎圈接触的第二胎圈座;以及阱部,包括从第一轮胎安装部延伸的外阱部,以及被配置为将外阱部连接到第二轮胎安装部的内阱部,以及其中,按照外阱部、第二胎圈座和内阱部的顺序将厚度形成为越来越薄。

wheel

Open a wheel. The open wheel includes: disk component connected with the shaft; and rim, is connected to the disk component and installed on the tire, the tire rim includes first mounting portion connected to the disc component and includes a first bead seat and the outer tyre contact ring; second tire mounting part, and placed the first tire install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separated, and includes a ring seat and an inner tyre ring contact; and the trap, including the outer well portion extends from the first tire mounting parts, and is configured as well within the Department, will be connected to the outer well second tire installation department and the Depar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uter well second ring seat in order to trap and part thickness shape become increasingly th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轮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在车辆行驶时减少噪声和振动并保证刚度的车轮。
技术介绍
通常,车轮由包括钢、铝等等的材料构成。这种车轮固定在车辆的轮毂上,轮毂由制动鼓或制动盘构成。为了提高车辆的燃料效率,将包括铝等等的轻质材料或者减小厚度的设计变化应用于车轮。典型地,在设计车轮时,将包括轮毂安装部、轮辐部等等的结构设计为满足预定强度条件,然后对轮毂安装部、轮辐部内部等等进行减薄,以减轻重量。问题在于,由于减轻车轮的重量所致刚度的缺乏,当车辆行驶时在车轮处出现振动和噪声,因此将轮毂安装部、轮辐部内部等等加强,从而防止这种振动和噪声,进而,当车轮的整体形状更厚时,存在重量再次增加的问题。在韩国专利申请公开No.10-2006-0044653(下面称为“现有技术文献1”)中公开了在轮辋处形成中空腔室以减轻重量和防止噪声的技术。除了现有技术文献1之外,在韩国专利申请公开No.10-2007-0053386和No.10-1999-0062973中公开了在轮辋和轮辐处形成中空的技术,并且形成中空腔室的方法对于减轻重量和吸收声音是有效的,但是问题在于,该方法在耐久性方面比较差。此外,在韩国专利申请公开No.10-2007-0053386(下面称为“现有技术文献2”)中公开了在轮辋处形成中空腔室,然后在中空腔室中填充铝泡沫芯以吸收振动和噪声的技术。与现有技术文献1相比,在轮辋和轮辐处形成中空腔室,然后在中空腔室中填充铝泡沫芯的技术在吸声方面效果更好,但是问题在于,在减重方面效果受限。如图1和图2所示,这种传统车轮包括形成为从圆盘构件2的外周表面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轮辋部3,并且如图2所示,轮胎1安装在轮辋部3的外周表面上。也就是说,在轮胎1的两端,胎圈1a和1b的一端的外胎圈1a位于构成圆盘构件2外表面的轮辋部3的外胎圈座3a上,另一端的内胎圈1b位于形成于轮辋部3的自由端处的内胎圈座3b上。同时,轮辋部3形成为使得从圆盘构件2突出的阱部(wellportion)31的厚度与内胎圈座3b的厚度不同,阱部31包括外阱部31a和内阱部31b,外阱部31a形成为从外胎圈座3a延伸,内阱部31b形成为从内胎圈座3b延伸并连接到外阱部31a,并且内阱部31b形成为从外阱部31a向外侧倾斜地弯曲。在如上所述形成的阱部31和内胎圈座3b的每一个的厚度中,设置有轮胎1的内胎圈1b的内胎圈座3b形成为具有最大厚度,从外胎圈座3a延伸并突出的部分31a形成为具有第二厚度,并且在外阱部31a和内胎圈座3b之间的内阱部31b形成为具有最小厚度。如上所述形成的车轮在车辆行驶通过路面时接收与车辆的重量相对应的负载,并且传递给车轮的负载F1和F2通过轮胎1的两个胎圈1a和1b传递,如图2所示。但是如图2所示,通过轮胎1传递的负载F1和F2分别通过轮胎1的外胎圈1a和轮胎1的内胎圈1b作用于轮辋部3的外胎圈座3a和轮辋部3的内胎圈座3b,并且针对负载F1和F2的反作用力R1和R2分别作用于轮胎1的外胎圈座3a和内胎圈座3b。特别地,作用于轮辋部3的内胎圈座3b的针对负载F2的反作用力R2充当传递给外阱部31a的反作用力R2',外阱部31a有一端连接到外胎圈座3a。因此,反作用力R1在相反方向上线性地作用于负载F1,以相对于作用在外胎圈座3a上的负载F1提供作用和反作用,而针对负载F2的反作用力R2作为外阱部31a的反作用力R2'传递,并且因此反作用力R2'作用于作用在内胎圈座3b上的负载F2。因此,因为在内胎圈座3b处发生变形量ε1,并且外阱部31a的厚度比内胎圈座3b的厚度薄,使得作为固定端部的支撑面小,所以问题在于,从外阱部31a的固定端部发生变形,使得整个变形量ε1变大,并且与变形量ε1相对应的振动通过车轮的轮辐部22传递给车辆的轮毂(未示出),从而没有损失地产生为车辆的振动和噪声。因此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能够通过以不同方式配置形成轮辋部的外阱部、内阱部和第二胎圈座的每一个的厚度来减少传递给车辆的振动和噪声。此外,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能够通过以多级形状倾斜地形成从外阱部延伸的内阱部而将轮辋部的变形量最小化。技术方案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轮包括:圆盘构件,轴与其连接;以及轮辋部,连接到圆盘构件并且上面安装轮胎,其中轮辋部包括:第一轮胎安装部,连接到圆盘构件并包括与轮胎的外胎圈接触的第一胎圈座;第二轮胎安装部,放置与第一轮胎安装部分隔开,并包括与轮胎的内胎圈接触的第二胎圈座;以及阱部,包括从第一轮胎安装部延伸的外阱部,以及被配置为将外阱部连接到第二轮胎安装部的内阱部,以及其中,按照外阱部、第二胎圈座和内阱部的顺序将厚度形成为越来越薄。在本公开中,第一轮胎安装部还包括:第一移动限制部,从第一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外胎圈接触以限制外胎圈的移动;以及阱壁部,从第一胎圈座或第一移动限制部延伸并连接到外阱部。在本公开中,第一移动限制部包括:第一轮辋凸缘,从第一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外胎圈的外侧接触,以限制外胎圈在向外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第一隆起,从第一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外胎圈的内侧接触,以限制外胎圈在向内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公开中,第二轮胎安装部还包括第二移动限制部,第二移动限制部从第二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内胎圈接触,以限制内胎圈的移动。在本公开中,第二移动限制部包括:第二轮辋凸缘,从第二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内胎圈的外侧接触,以限制内胎圈在向外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第二隆起,从第二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内胎圈的内侧接触,以限制内胎圈在向内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公开中,外阱部的厚度是第二胎圈座的厚度的1.2至1.8倍。在本公开中,外阱部的厚度是内阱部的厚度的1.2至2.5倍。在本公开中,外阱部、内阱部和第二胎圈座的厚度分别为6.0至9.1mm、3.3至5.5mm和4.0至7.5mm。在本公开中,内阱部的厚度大于外阱部与第二胎圈座之间的厚度差。在本公开中,内阱部形成为基于圆盘构件的旋转中心在外阱部的向外方向上倾斜。在本公开中,内阱部形成为按照多级阶段倾斜。在本公开中,内阱部包括:第一倾斜部,形成为从外阱部向第二胎圈座倾斜;以及第二倾斜部,形成为从第二胎圈座向第一倾斜部倾斜,并连接到第一倾斜部。在本公开中,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在5度至25度的范围内。在本公开中,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在5度至15度的范围内。有益效果根据本公开的车轮,外阱部、内阱部和第二胎圈座的每一个配置为不同的厚度,并且从外阱部延伸的内阱部按照多级阶段倾斜地形成,使得轮辋部的变形量可以最小化,并且还可以减少传递给车身的振动和噪声,从而提高乘车舒适性。此外根据本公开,具有提高轮辋部的刚度并且同时减轻重量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轮的轮辋部的放大图。图2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作用在车轮的轮辋部上的力的关系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车轮的轮辋部的放大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作用在车轮的轮辋部上的力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公开用于车轮的轮辋部的频率(振动)响应分析的测试的测量传感器的安装状态图。图6是示出根据图5的测试结果的谐振频率和反谐振频率的曲线图。图7至图9是基于测试结果和图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包括:圆盘构件,轴与其连接;以及轮辋部,连接到所述圆盘构件并且上面安装轮胎,其中所述轮辋部包括:第一轮胎安装部,连接到所述圆盘构件并包括与所述轮胎的外胎圈接触的第一胎圈座;第二轮胎安装部,放置与所述第一轮胎安装部分隔开,并包括与所述轮胎的内胎圈接触的第二胎圈座;以及阱部,包括从所述第一轮胎安装部延伸的外阱部,以及被配置为将所述外阱部连接到所述第二轮胎安装部的内阱部,以及其中,按照所述外阱部、所述第二胎圈座和所述内阱部的顺序将厚度形成为越来越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19 KR 10-2016-00195011.一种车轮,包括:圆盘构件,轴与其连接;以及轮辋部,连接到所述圆盘构件并且上面安装轮胎,其中所述轮辋部包括:第一轮胎安装部,连接到所述圆盘构件并包括与所述轮胎的外胎圈接触的第一胎圈座;第二轮胎安装部,放置与所述第一轮胎安装部分隔开,并包括与所述轮胎的内胎圈接触的第二胎圈座;以及阱部,包括从所述第一轮胎安装部延伸的外阱部,以及被配置为将所述外阱部连接到所述第二轮胎安装部的内阱部,以及其中,按照所述外阱部、所述第二胎圈座和所述内阱部的顺序将厚度形成为越来越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其中所述第一轮胎安装部还包括:第一移动限制部,从所述第一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外胎圈接触以限制所述外胎圈的移动;以及阱壁部,从所述第一胎圈座或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部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外阱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其中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部包括:第一轮辋凸缘,从所述第一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外胎圈的外侧接触,以限制所述外胎圈在向外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第一隆起,从所述第一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外胎圈的内侧接触,以限制所述外胎圈在向内方向上的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其中所述第二轮胎安装部还包括第二移动限制部,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部从所述第二胎圈座突出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内胎圈接触,以限制所述内胎圈的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采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GT物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