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2880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1 0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线装置、第一充电线路及电性连接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的第二充电线路;第一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电性连接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电源线、一对电性连接第一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电源线和一对电性连接第一输出端的第一差分信号线,第一输入电源线、第一输出电源线和第一差分信号线均与分线装置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电装置,能够同时为两个充电设备进行充电,避免第二充电线路快充时第一充电线路上的充电设备过载而损坏,第一充电线路通过分线装置引出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线,有利于简化充电线路板上的焊接线路,能够为第一输出端上的充电设备自动匹配充电电流,防止过载,安全可靠。

Charg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harg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n input terminal, a first output terminal, a second output terminal, distributing device, and the first charging circuit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input end and second output end second charging circuit; the charging circuit comprises a first input end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input power line, a pair of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he first output of the first output power line and a pair of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output end of the first differential signal line, the first input first output power line, power line and the first differential signal line and the line connec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harging device, can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two charging device for charging, charging equipment to avoid overloading of the first charging circuit on the second fast charging and charging circuit is damaged, the first charging circuit by dividing device leads to a pair of first differential signal line, welding line to charge on the circuit board can be simplified for charging the first device on the output end of the automatic matching charging current, prevent overload, safe and reli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技术属于充电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充电接口不一致,已有的充电线技术中,一般情况下一条充电线只能给一种接口类型产品充电,当接口类型不同产品需要充电时,需要换适配的接口,这样造成使用和携带不方便。另外一种一拖几的充电线,它们为一根总线然后转接出不同类型的充电接口,这种充电线往往各接口之间或者因线材短而造成使用不方便,或者因线材太长而造成不仅使用时线材缠绕、不易整理,也会由于线材损耗造成充电速度慢。如若同时设有快充接口和普通充电接口,则快充接口上的充电设备充电时容易造成普通充电接口上的充电设备电流过载而损坏。还有一种充电线,它采用兼容两种充电插头的接口,可以一口多用,但是使用时要区分正面接口方式和反面接口方式,使用不方便,容易用错充电接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不方便及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充电线路连接,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二充电线路电性连接,还包括分线装置,所述第一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电性连接所述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电源线、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电源线和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进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第二电源线和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各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绝缘套、第二绝缘套和第三绝缘套,所述第二充电线路穿设于所述分线装置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位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分线装置之间的一段及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位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分线装置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所述第一绝缘套内,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均包裹于所述第二绝缘护套内,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位于所述分线装置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一段及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位于所述分线装置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所述第三绝缘护套内。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端包括与所述第一绝缘套远离所述分线装置的一端连接的绝缘结合部,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远离所述第一输出端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线远离所述第二输出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远离所述第二输出端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绝缘结合部之外,所述绝缘结合部的周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的周向尺寸。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端包括Lighting接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Micro-USB接口。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输出端上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三输出端包括第三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与所述第三充电接口不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端包括Micro-USB公头,所述第三输出端包括与所述Micro-USB公头可拆卸连接的Micro-USB母头,所述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所述Micro-USB公头与所述Micro-USB母头插接配合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为设有所述Micro-USB公头上的Micro-USB接口,所述Micro-USB母头的一端设有与所述Micro-USB接口适配的转接口,另一端设有TYPE-C接口,所述Micro-USB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一金属触点,所述转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二金属触点,所述TYPE-C接口上设有四个第三金属触点,所述第二金属触点和所述第三金属触点一一对应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金属触点和所述第二金属触点一一对应。进一步地,还包括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一端固设于所述Micro-USB公头上,另一端固设于所述Micro-USB母头上。本技术提供的充电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了相互独立的第一充电线路和第二充电线路来为充电设备充电,既能够同时为两个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又能够避免第二充电线路快充时第一充电线路上的充电设备过载而损坏,第一充电线路前端无第一差分信号线,而通过分线装置引出一对第一差分信号线,一方面有利于简化充电线路板上的焊接线路,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为第一输出端上的充电设备自动匹配充电电流,防止过载,安全可靠,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相关线路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输入端;2-第一输出端;21-Lighting接口;3-第二输出端;31-Micro-USB公头;32-Micro-USB接口;4-第一充电线路;41-第一输入电源线;42-第一输出电源线;43-第一差分信号线;5-第二充电线路;51-第二电源线;52-第二差分信号线;6-分线装置;7-第一绝缘套;8-第二绝缘套;9-第三绝缘套;10-绝缘结合部;11-第三输出端;111-Micro-USB母头;112-TYPE-C接口;113-转接口;114-柔性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固设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充电装置进行说明。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1、第一输出端2和第二输出端3,输入端1与第一输出端2之间通过第一充电线路4连接,输入端1与第二输出端3之间通过第二充电线路5电性连接,还包括分线装置6,第一充电线路4包括一对电性连接输入端1的第一输入电源线41、一对电性连接第一输出端2的第一输出电源线42和一对电性连接第一输出端2的第一差分信号线43,各第一输入电源线41与分线装置6的进线端电性连接,各第一输出电源线42与分线装置6的出线端电性连接,各第一差分信号线43与分线装置6的出线端电性连接。本技术中的“一对”线是指“两条”线,且其中一条线连接正极,另一条线连接负极,如:一对第一输入电源线41是指两条第一输入电源线41,一条第一输入电源线41连接正极,另一条第一输入电源线41连接负极,其它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充电线路连接,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二充电线路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线装置,所述第一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电性连接所述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电源线、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电源线和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进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充电装置,包括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一充电线路连接,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二充电线路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线装置,所述第一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电性连接所述输入端的第一输入电源线、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输出电源线和一对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第一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进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各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与所述分线装置的出线端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线路包括一对第二电源线和一对第二差分信号线,各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各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绝缘套、第二绝缘套和第三绝缘套,所述第二充电线路穿设于所述分线装置上,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位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分线装置之间的一段及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位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分线装置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所述第一绝缘套内,所述第一输出电源线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线均包裹于所述第二绝缘护套内,所述第二电源线的位于所述分线装置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一段及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线的位于所述分线装置和所述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一段均包裹于所述第三绝缘护套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包括与所述第一绝缘套远离所述分线装置的一端连接的绝缘结合部,所述第一输入电源线远离所述第一输出端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源线远离所述第二输出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志成余施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易佰特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