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2480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包括:外壳,用于与管串相连接;球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花篮,固定连接在所述球座上,液体能经由所述花篮和球座在所述外壳内部流通;球,位于所述花篮中,能漂浮在液体中,且在压力作用下能与所述球座相配合,使液体在所述外壳内部不流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突破现有常规浮箍浮鞋装置的弊端,使管串在入井时为双向流通状态,而管串到位后呈双向不可以流通的状态,为实施新的石油井下工艺提供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石油工业井下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石油固井、完井、压裂等作业过程中,常使用浮箍、浮鞋。浮箍、浮鞋是一种单流阀,其目的是保证钻井液、水泥浆等液体实现管柱内与环空间的单向流通,即:管柱内向环空方向可以流通,而环空向管柱内方向不可以流通,以实现特定的工艺流程。目前有一种自灌浆浮箍浮鞋,在入井时是双向流通状态,即:管柱内和环空连通,这样可以实现自动灌浆,不必在下管串过程中间歇地停下来人工灌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当管柱到位后,从管柱内打压,自动灌浆浮箍浮鞋的功能变为与普通浮箍浮鞋一样,其状态由双向流通变为单向流通,即:管柱内向环空方向可以流通,而环空向管柱内方向不可以流通,以实现后续的工艺施工。随着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有时需要入井时为双向流通状态,而管串到位后呈双向不流通的状态。虽然通过投球可以实现此功能,但如果管柱内有其它工具,无法实现通径,则投球无法通过管柱到达球座,应用受限。如何突破现有常规浮箍浮鞋装置的弊端,使入井时为双向流通状态,而管串到位后呈双向不可以流通的状态,为实施新的石油井下工艺提供支持,是业内研究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技术而学习。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用于与管串相连接;球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花篮,固定连接在所述球座上,液体能经由所述花篮和球座在所述外壳内部流通;球,位于所述花篮中,能漂浮在液体中,且在压力作用下能与所述球座相配合,使液体在所述外壳内部不流通。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圈,位于所述球座上,用于起到所述外壳与所述球座的密封作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与所述球座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球座与所述花篮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球座包括相连的第一分部以及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分部的直径,所述花篮与所述第一分部相连。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部的外壁设有第一外螺纹,用于与所述花篮相连;所述第二分部的外壁设有第二外螺纹,用于与所述外壳相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相连的上分部与下分部,所述上分部的内径大于所述下分部的内径;所述球座固定连接在所述下分部的内壁,所述花篮位于所述上分部的内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分部的端部设有内螺纹,用于连接管串,所述下分部的端部设有外螺纹,用于连接管串。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球由低密度材料制成。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球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结构简单,能实现入井时为双向流通状态,而管串到位后,从井口向管柱内打压,管柱内呈双向不可以流通的状态的功能,为实施新的石油井下工艺提供支持。通过阅读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方案的特征和内容。附图说明下面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实例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和实现方式将会更加明显,其中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对本技术的解释说明,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意义上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的在入井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的在井口打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包括外壳10、位于外壳10内部的球座20、花篮30、球40。其中,外壳10为中空圆柱管,其两端设有螺纹,用于与管串相连。球座20固定连接在外壳10的内部;在具体实施时,球座20与外壳10可以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一般地,可以在外壳10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球座20的外壁上设置与该内螺纹相配的外螺纹。花篮30固定连接在球座20上,球座20与花篮30可以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液体能经由花篮和球座在外壳的内部流通;球位于花篮30中,能漂浮在液体中,且在压力作用下能与球座20相配合,使液体在外壳内部不流通。还包括密封圈50,位于球座20上,与外壳的内壁相接触,用于起到外壳与球座的密封作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球座20包括相连的第一分部21以及第二分部22,第一分部21的直径小于第二分部22的直径,花篮30与第一分部相连。更具体地,第一分部21的外壁设有第一外螺纹,用于与花篮30相连;第二分部22的外壁设有第二外螺纹,用于与外壳10相连接;当然,除了螺纹连接外,也可以采用卡扣等连接方式,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轴向相连的上分部11与下分部12,上分部11的内径大于下分部12的内径;球座20固定连接在下分部12的内壁,花篮30位于上分部11的内部,如此,可以使花篮与外壳10之间的间隙更大,使液体能更快地通过外壳10的内部。此外,上分部11的端部可以设置内螺纹13,用于连接管串,更具体地,是上部的管串,下分部12的端部可以设置外螺纹14,用于连接管串,更具体地,是下部的管串。需要说明的是,在将花篮30安装到球座30之前,先将球40放入到花篮30中,且球40的直径小于花篮30的高度。由于在连有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的管串在下入过程中,需要球40在液体中成漂浮状态与花篮30的端部相接触,因此,球40需要由低密度材料制成,一般地,球40的密度需要小于流进壳体内部的液体的密度。本实施例中,球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在将管串与本技术提供的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相连后,可以将管串入井。在管串下入过程中,球40在液体中呈漂浮状态,与花篮30相接触如图1所示,此时为双向流通状态。管串到位后,从井口泵送液体,球40与球座20接触如图2所示,此时为双向不流通状态,可以实现管内打压、憋压。本技术提供的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突破现有常规浮箍浮鞋装置的弊端,使管串在入井时为双向流通状态,而管串到位后呈双向不可以流通的状态,为实施新的石油井下工艺提供支持。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技术。举例而言,作为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示出或描述的特征可用于另一实施例以得到又一实施例。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用于与管串相连接;球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花篮,固定连接在所述球座上,液体能经由所述花篮和球座在所述外壳内部流通;球,位于所述花篮中,能漂浮在液体中,且在压力作用下能与所述球座相配合,使液体在所述外壳内部不流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用于与管串相连接;球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的内部;花篮,固定连接在所述球座上,液体能经由所述花篮和球座在所述外壳内部流通;球,位于所述花篮中,能漂浮在液体中,且在压力作用下能与所述球座相配合,使液体在所述外壳内部不流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位于所述球座上,用于起到所述外壳与所述球座的密封作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球座通过螺纹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座与所述花篮通过螺纹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石油井下用浮球式流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座包括相连的第一分部以及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晨熙程光明朱和明戴文潮马兰荣崔晓杰谷磊尹慧博赵建军胡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