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89015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7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特别是涉及适用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包括:容器,内核,气液导入孔,节流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空气净化装置结构复杂、净化效率低下的问题。

A gas-liquid mixing part of a micro bubble genera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icro bubble generat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to a gas liquid mixing part suitable for a micro bubble generating device. The gas and liquid mixing parts of the micro bubble generating device include the container, the core, the gas and liquid introduction hole, and the throttle hole.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s of complex structure and low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air purific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特别是涉及适用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含有微细气泡的(毫米、微米、纳米尺寸的气泡)的气液混合流体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在水中形成的气泡根据其尺寸而分类成毫米气泡或微气泡(进一步而言,为微纳米气泡以及纳米气泡等)。毫米气泡是某种程度上的巨大的气泡,且在水中迅速地上升而最终在水面破裂消失。与此相对,直径为50μm以下的气泡具有如下特殊的性质,即由于微细所以在水中的停留时间长,由于气体的溶解能力优异所以在水中进一步缩小,进而在水中消失(完全溶解),通常将上述直径在50μm以下的气泡称为微气泡,对直径更小的微纳米气泡(直径为10nm以上且小于1μm)以及纳米气泡(直径小于10nm)称为微细气泡。现有溶气释气法微细气泡发生装置均需要大型压气罐和释气罐,整个设备体积庞大,在工作时需要先将空气和水混合,送入压气罐加压溶解,然后通过释气罐产生微细气泡。如何找到一种结构更加简单,可以更好更快使空气和水融合的方法,是现有技术较难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技术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所述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包括:容器,内核,气液导入孔,节流孔。所述容器为具有圆筒形的空腔部,空腔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内核为圆柱体,设置于空腔部内,其轴线和容器的轴线重合,所述内核的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第一端和容器的内壁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接近空腔部第二端处;所述气液导入孔位于上述容器空腔部第二端,沿上述容器的空腔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开孔于容器的壁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核为圆柱体,设置于空腔部内,其轴线和容器的轴线重合,所述内核的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第一端和容器的内壁连接,其另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第二端和容器的内壁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孔设置在上述容器的空腔部第一端,沿上述容器的空腔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开孔于容器的壁部,该节流孔顺着流体旋转方向沿上述容器空腔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引导排出流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孔设置在上述容器1的空腔部第一端,以与容器的端面呈一定夹角开孔于容器的端壁。所述节流孔的直径小于气液导入孔的直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易于加工生产。2、本技术方案通过简单结构,可以有效促进气体溶解于水。附图说明通过接下来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其他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端端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所述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包括:容器1,内核2,气液导入孔3,节流孔4。所述容器1为具有圆筒形的空腔部11,空腔部具有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如图3所示,所述内核2为圆柱体,设置于空腔部11内,其轴线和容器1的轴线重合,所述内核2的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11第一端111和容器1的内壁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接近空腔部11第二端112处;所述气液导入孔3位于上述容器空腔部11第二端112,沿上述容器1的空腔部11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开孔于容器1的壁部;如图5或6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内核6为圆柱体,设置于空腔部11内,其轴线和容器1的轴线重合,所述内核6的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11第一端111和容器1的内壁连接,其另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11第二端112和容器1的内壁连接。如图2或3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节流孔4设置在上述容器1的空腔部11第一端111,沿上述容器1的空腔部11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开孔于容器1的壁部,该节流孔4顺着流体旋转方向沿上述容器1空腔部11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引导排出流体。如图1或4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节流孔5设置在上述容器1的空腔部11第一端111,以与容器1的端面呈一定夹角开孔于容器1的端壁,以利于高速旋转的流体流出。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节流孔5的直径小于气液导入孔3的直径,以利于容器1的空腔部11产生一定量的压力。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所述气液导入口沿上述容器1的空腔部11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导入气液混合流体,流体沿容器的内壁在内核的周围形成旋流,旋流导致气液混合流体相互挤压、碰撞,进而气液剧烈的混合,同时,朝向沿空腔部的旋转对称轴方设置节流孔侧移动;由于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比重的差的作用,对液体作用有离心力,对气体作用向心力,较大的气泡集中在内核表面;由于气液混合流体在内核周围急速的旋转,水的剪切力将集中在内核表面的宏观气泡切割成小气泡,且由于水的搅动气泡和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上升,气泡逐渐溶解在水中;当含有大量过饱和气体的液体流经节流孔时,水流速加快,根据伯努利原理节流孔处的液体压力迅速降低,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迅速释放出来,生成大量尺寸在微纳米级的气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所述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包括:容器,内核,气液导入孔,节流孔;所述内核为圆柱体,设置于容器的空腔部内,其轴线和容器的轴线重合,所述内核的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第一端和容器的内壁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接近空腔部第二端处;所述气液导入孔位于空腔部第二端,沿上述容器的空腔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开孔于容器的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为具有圆筒形的空腔部,空腔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所述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包括:容器,内核,气液导入孔,节流孔;所述内核为圆柱体,设置于容器的空腔部内,其轴线和容器的轴线重合,所述内核的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第一端和容器的内壁连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接近空腔部第二端处;所述气液导入孔位于空腔部第二端,沿上述容器的空腔部的侧面的切线方向开孔于容器的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为具有圆筒形的空腔部,空腔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的气液混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为圆柱体,设置于空腔部内,其轴线和容器的轴线重合,所述内核的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部第一端和容器的内壁连接,其另一端在上述容器空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耿为干马俊清代晓磊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市知产创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