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9015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7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泡发生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适用于产生微气泡、纳米气泡等微细气泡的装置,即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其包括:至少二个结构完全相同且相互连接的管道,所述管道的一端为流体口一,另一端为流体口二,以及设置在管道内部的螺旋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复杂的气液混合机构也能够产生充足量的气泡,利用气液混合流体在管道中的压力变化将气液混合流体中的空气析出,进而能够使微细气泡或微纳米气泡产生量提高至已知技术所无法实现的高度。

A micro bubble generating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ology field of the bubble generat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to a device suitable for producing micro bubbles, such as micro bubbles and nano bubbles, namely a micro bubble generating mechanism. It includes: at least two structures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and interconnected pipelines, one end of which is a fluid port, the other is a fluid port two, and a spiral projection set inside the pipeline. The utility model aims to provide a gas-liquid mixture does not need complex mechanism can generate sufficient amount of bubbles, the pressure changes by gas-liquid mixed fluid in the pipeline in the gas-liquid mixture in air separation, thereby enabling micro bubbles or micro nano bubbles cannot be realized by biomass increased to known the height of techn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
本技术涉及气泡发生装置
,特别是涉及适用于产生微气泡、纳米气泡等微细气泡的装置,即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含有微细气泡的(毫米、微米、纳米尺寸的气泡)的气液混合流体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在水中形成的气泡根据其尺寸而分类成毫米气泡或微气泡(进一步而言,为微纳米气泡以及纳米气泡等)。毫米气泡是某种程度上的巨大的气泡,且在水中迅速地上升而最终在水面破裂消失。与此相对,直径为50μm以下的气泡具有如下特殊的性质,即由于微细所以在水中的停留时间长,由于气体的溶解能力优异所以在水中进一步缩小,进而在水中消失(完全溶解),通常将上述直径在50μm以下的气泡称为微气泡,对直径更小的微纳米气泡(直径为10nm以上且小于1μm)以及纳米气泡(直径小于10nm)称为微细气泡。现有技术的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不足以产生充足量的气泡且由于微细气泡产生装置结构比较复杂,很难达到所需要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实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复杂的气液混合机构也能够产生充足量的气泡,利用液体在管道中的压力变化将气液混合流体中的空气析出,进而能够使微细气泡或微纳米气泡产生量提高至已知技术所无法实现的高度。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包括:至少二个结构完全相同且相互连接的管道,所述管道为中空结构,所述管道的一端为流体口一,另一端为流体口二,所述流体口一是底面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流体口二是底面截面积较小的一端;以及设置在管道内部的螺旋凸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相邻的两个管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流体口二相互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相邻的两个管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流体口一相互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相邻的两个管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一个管道的流体口二和另一个管道的流体口一相连接。所述连续四个管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第一个管道的流体口二和第二个管道的流体口一相连接,第三个管道的流体口二和第四个管道流体口二相互连接或第三个管道的流体口一和第四个管道的流体口一相互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无需复杂的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就可以产生微细气泡且微细气泡产生效果优异。2、本技术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加工生产相当简单且生产成本低廉,利于大面积普及使用。附图说明通过接下来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其他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微细气泡产生机构整体结构图。图2是微细气泡产生机构一个管道剖视图。图3是微细气泡产生机构二个管道连接剖视图一。图4是微细气泡产生机构二个管道连接剖视图二。图5是微细气泡产生机构二个管道连接剖视图三。图6是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四个管道连接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6所示,所述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包括:至少二个结构完全相同且相互连接的管道1,所述管道1为中空结构,所述管道1的一端为流体口一3,另一端为流体口二4,所述流体口一3是底面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流体口二4是底面截面积较小的一端;以及设置在管道1内部的螺旋凸起2;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两个相邻的两个管道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流体口二4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二4与另一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二4连接,因管道1流路的锥形结构是从大到小,气液混合流体通过前一管道时受管道内径变化的影响,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逐渐变大,当气液混合流体流经另一管道时,管道流路是从小到大,同时气液混合流体与锥形螺纹2凸出部产生碰撞形成乱流并受其结构影响形成旋流,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得到缓释,此时产生湍流形成微细气泡;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两个相邻的两个管道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流体口一3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一3和另一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一3连接,当气液混合流体从流体口二4流入管道1,流路是从小到大,同时气液混合流体与锥形螺纹凸起2产生碰撞,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得到缓释,在结合部形成乱流,乱流受后段锥形结构的影响,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逐渐变大,同时气液混合流体与锥形螺纹凸出2产生碰撞压力变大,流速变大,再由流体口二4流出,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得到缓释,此时产生湍流形成微细气泡;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两个相邻的两个管道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一个管道1的流体口二4和另一个管道1的流体口一3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二4和另一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一3连接,当气液混合流体从流体口一3流入管道1,流路是从大到小,同时气液混合流体与锥形螺纹凸起2产生碰撞压力变大,当旋涡状流体进入流体口二4时,由于截面变大,其压力得到缓释形成负压,同时气液混合流体与锥形螺纹凸出2产生碰撞形成乱流并受其结构影响形成旋流,使气液混合流体形成微小旋涡状流体即湍流,湍流流经后一锥形结构的管道1时气液混合流体与锥形螺纹凸起2产生碰撞,受其结构影响压力再次增加,再由流体口二4流出,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得到缓释,此时产生湍流形成微细气泡;如图6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连续四个管道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第一个管道1的流体口二4和第二个管道1的流体口一3相连接,第三个管道1的流体口二和第四个管道1的流体口二4相互连接或第三个管道1的流体口一和第四个管道1的流体口一3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二4和另一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一3连接,其流体口二4又与第三个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二4连接,后再与第四个锥形结构的管道1流体口一3连接,气液混合流体流经前两个锥形结构的管道1时,气液混合流体与受锥形螺纹凸出2产生碰撞形成湍流并受其结构和流路变大的影响其压力得到缓释形成负压变为乱流,再流经后流体口二4时,气液混合流体的压力得到缓释,此时产生湍流形成微细气泡。本技术工作原理:如图1-6所示,当有一定压力的气液混合流体由流体口一3进入微细气泡产生机构时,受截面大小变化,气液混合流体流速加快,同时气液混合流体与锥形螺纹2凸出部产生碰撞形成乱流并受其结构影响形成旋流,使气液混合流体形成微小旋涡状流体即湍流,当旋涡状流体进入流体口二4时,由于截面变大,其压力得到缓释形成负压,旋涡状流体的空气分离压达到临界值时,溶解在气液混合流体里的气体将会迅速从气液混合流体中析出,产生微气泡,湍流的大小及数量决定微气泡的多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所述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包括:管道(1),管道(1)为中空结构;所述管道(1)的一端为流体口一(3),另一端为流体口二(4),所述流体口一(3)是底面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流体口二(4)是底面截面积较小的一端;以及设置在管道(1)内部的螺旋凸起(2);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包括至少二个结构完全相同且相互连接的管道(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所述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包括:管道(1),管道(1)为中空结构;所述管道(1)的一端为流体口一(3),另一端为流体口二(4),所述流体口一(3)是底面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流体口二(4)是底面截面积较小的一端;以及设置在管道(1)内部的螺旋凸起(2);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包括至少二个结构完全相同且相互连接的管道(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两个管道(1)的连接方式为:流体口二(4)相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细气泡产生机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海程裕晖潘伟马俊清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市知产创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