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救生圈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58371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救生圈机器人。包括浮圈本体、动力驱动装置和远程控制装置;浮圈本体为非封闭环形,开口端作为尾部;动力驱动装置设置于浮圈本体内,带动浮圈本体运动;远程控制装置的遥控接收器设置于浮圈本体内,并同动力驱动装置连接,由遥控发射器遥控动力驱动装置运作。后方救援人员能够通过远程控制装置遥控浮圈本体抵近被救援人员,将尾部开口方向朝向被救援人员,可将其顺利半抱在浮圈本体内部,再通过绳索将被救援人员拉回,或者遥控开回。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替代救援人员,快速、安全的抵达被困人员,对溺水或被困人员实施救助。

An intelligent lifesaving robot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rescue equipment, and is specifically a kind of intelligent lifesaving robot. Including floating ring body, driving device and a remote control device; the floating ring body is a non closed ring, the open end of the tail as power; the driving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float body, driven by the floating ring body movement; remote receiver remote control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float body, and connected with the driving device, by remote control the remote control transmitter power drive operation. The rear of the rescue workers to remote control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 of floating ring body is approaching the rescuers, the tail open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by the rescue personnel, can be smoothly carried in half the internal floating ring body, and then through the rope rescue personnel will be back, or back to the remote control. The invention has simple structure, substitute for rescuers, reach the trapped people quickly and safely, and carry out assistance to the drowning or the trapped peo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救生圈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属于救援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救生圈机器人。
技术介绍
目前,在自然湖泊或海洋中的水面搜救落水者的过程中,还主要依靠救援人员携带救生器具靠近后施救,施救过程难度大,对救生员的体力耐力要求高,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市面上现有的水面救援机器人大多定位在搜寻而且救援,结构形式也有多种,但是绝大多数都沿用了救生圈圆形闭环方式,被救人员需要抬起救生圈套入身体;并且采用螺旋桨推进,叶轮很容易卷入被困人员毛发,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安全的智能救生圈机器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智能救生圈机器人,包括浮圈本体1、动力驱动装置2和远程控制装置3;其中:所述浮圈本体1为非封闭环形,开口端作为尾部,对应开口位置的封闭端作为头部;所述动力驱动装置2设置于浮圈本体1内,带动浮圈本体1运动;所述远程控制装置3包括遥控发射器和遥控接收器;遥控接收器设置于浮圈本体1内,并同动力驱动装置2连接;所述遥控发射器发出控制信号给遥控接收器,控制动力驱动装置2运作。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动力驱动装置2包括推进泵4、驱动电机、电调和电池;所述推进泵4设置于浮圈本体1的尾部;所述推进泵4上设有出水口5和进水口6,出水口5位于推进泵4的后端面上;所述驱动电机同推进泵4连接,带动推进泵4转动;所述电调控制驱动电机转动速度;所述电池为驱动电机和电调供电。本专利技术中,水从进水口6进入推进泵4,经推进泵4加压推送,从出水口5喷射而出,在喷射的反作用力下,推动浮圈本体1的移动;所述驱动电机同推进泵4连接,带动推进泵4转动;电调调节电机转速,以此调节了推进泵转速,即调整了出水口喷水速度,从而调节水面救援机器人移动速度。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推进泵4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浮圈本体1尾部的左右两个端头处;左右两个推进泵4喷射水速可不相同,通过速度差实现机器人转向。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推进泵4的进水口6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推进泵4上、下两端面。当浮圈本体1在水中任意一面朝上,都能实现推进泵4正常进水前行。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浮圈本体1内还设有一为动力驱动装置2降温的套水冷装置,其包括冷却水的进口、过滤热水的出口、水冷散热板和冷却管路;所述冷却管路一端同冷却水的进口连接,一端同过滤后热水的出口连接;水冷散热板有若干块,分别同推进泵、驱动电机、电调和电池接触,并通过冷却管路串联起来。冷却水(海水等)从冷却水的进口进入,通过冷却管路经过各个水冷散热板,吸收动力驱动装置产生的热量,然后从过滤后热水的出口排出。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头部为v形或圆弧形。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浮圈本体1上设有若干个拉手。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浮圈本体1上设有安全绳。用于拉回机器人和被困人员。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后方救援人员能够通过远程控制装置遥控浮圈本体抵近被救援人员,通过调整浮圈本体体位,将尾部开口方向朝向被救援人员,可将其顺利半抱在浮圈本体内部,后方救援人员可以通过绳索将被救援人员拉回,或者遥控开回。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替代救援人员,快速、安全的抵达被困人员,对溺水或被困人员实施救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图示。图中标号:1为浮圈本体,2为动力驱动装置,3为远程控制装置,4为推进泵,5为出水口,6为进水口。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包括浮圈本体1、双面进水口的推进泵2、电调、驱动电机、电池、遥控发射器、遥控接收器、水冷装置、安全绳组成。所述浮圈本体1为开口半环型,顶部可为倒v形,上设有多个拉手,开口处两端头部安装有双面进水的推进泵2(一侧一只,对称分布)。所述推进泵2在上下两端面上各设有一进水口6,左右两侧推进泵2转速差实现机器人转向等动作。救生圈机器人重心靠近推进泵2,推进泵2的进水口6和出水口5在工作时一直浸没在水下。当浮圈本体1在水中任意一面朝上,都能实现推进泵4上、下端的进水口至少有一个在水面下,可以正常进水前行。所述电调、驱动电机、电池、遥控接收器均布置在浮圈本体1内部,其中电池连接到电调,电调接受遥控接收器命令驱动电机。所述冷却水路进水口布置在推进泵2的出水口纵向对称面上,出水口布置在浮圈本体1侧边,冷却水路依次流经驱动电机、电调和电池,带走它们工作产生的热量。所述遥控发射器由后场操作人员手持操作,通过无线电和遥控接收器通讯,具体按钮功能包括机器人直行、后退、左拐、右拐等。所述安全绳为选配项,可根据需求系在浮圈本体上,用于拉回机器人和被困人员。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后方人员能够通过遥控器遥控机器人抵近被困人员,通过调整机器人体位,将尾部开口方向朝向被困人员,可将其顺利半抱在机器人内部,后方人员可以通过绳索将其拉回,或者遥控开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救生圈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救生圈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圈本体(1)、动力驱动装置(2)和远程控制装置(3);其中:所述浮圈本体(1)为非封闭环形,开口端作为尾部,对应开口位置的封闭端作为头部;所述动力驱动装置(2)设置于浮圈本体1内,带动浮圈本体(1)运动;所述远程控制装置(3)包括遥控发射器和遥控接收器;遥控接收器设置于浮圈本体(1)内,并同动力驱动装置(2)连接;所述遥控发射器发出控制信号给遥控接收器,控制动力驱动装置(2)运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救生圈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圈本体(1)、动力驱动装置(2)和远程控制装置(3);其中:所述浮圈本体(1)为非封闭环形,开口端作为尾部,对应开口位置的封闭端作为头部;所述动力驱动装置(2)设置于浮圈本体1内,带动浮圈本体(1)运动;所述远程控制装置(3)包括遥控发射器和遥控接收器;遥控接收器设置于浮圈本体(1)内,并同动力驱动装置(2)连接;所述遥控发射器发出控制信号给遥控接收器,控制动力驱动装置(2)运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圈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2)包括推进泵(4)、驱动电机、电调和电池;所述推进泵(4)设置于浮圈本体(1)的尾部;所述推进泵(4)上设有出水口(5)和进水口(6),出水口(5)位于推进泵(4)的后端面上;所述驱动电机同推进泵(4)连接,带动推进泵(4)转动;所述电调控制驱动电机转动速度;所述电池为驱动电机和电调供电。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瑞堂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丞士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