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4067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9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待加固区上面堆填有填压堆,自填压堆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待加固区处的河道底面以下的土体中,这样,在通过注浆孔向待加固区处的河道底面以下部分的土体中注入浆液时,填压堆能够压住河道底面的土体,防止注入的浆液对河道底面的土体产生挤压而使河道底面土体变形而破坏建筑基础;注入的浆液凝固之后能够加固待加固区的河道底面土体,从而使河岸边的建筑基础更坚固;而且,由于填压堆的顶面高出于水面而构成施工作业面,所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能够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作业。

A reinforcement working platform for the foundation of a riverside build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iverside building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work platform technical scheme, because in the reinforced area above landfill with filling pressure pile, pile top with pressure grouting holes were bottom soil, river bottom grouting hole extends to be reinforced in the area, so grouting in soil reinforcement by grouting hole below the zone at the bottom part of the river to stay in, fill the heap can hold the soil river bottom, to prevent the injection of grout generated surface soil on the bottom of the river and the river bottom soil extrusion deformation and damage of building foundation; river bottom soil slurry solidification after injection can be reinforced reinforcement area, which based 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building stronger; moreover, due to the top surface of the high pressure filling pile for water and construction work surface, so the utility model is a The reinforcement operation platform of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on the Bank of the river can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worker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wor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
本技术涉及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属于土建工程

技术介绍
在水系发达的水乡古镇,人们临水而居,依水而建,河道水系多依街环绕,河道、建筑基础与上部房屋相互联系。很多水乡古镇的现存建筑基础建造时间最远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由于受历史建设条件、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及年久失修等因素影响,现存的水乡古镇历史建筑的建筑基础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脱落,安全隐患非常突出。由于历史建筑基础结构形式和尺寸不明,加固难度极大,为有效解决建筑基础的安全问题,目前主要采用拆除重建和原位加固两种方式进行处理。拆除重建方案主要适用于河道两侧建筑较少、建筑基础历史价值较低的区域,一般采用拦河围堰来截断水流以便于施工的方式。河道是建筑基础的建筑基础,建筑基础所处的河道底部结构不明,由于年久失修,结构不坚固,原位加固方案主要适用于建筑基础上部有房屋结构、建筑基础历史价值较高的区域,一般可以利用建筑基础上部的既房屋的内部作为施工平台来对河道进行注浆施工,或者在河道内搭设水上排架、横撑等结构作为施工平台来进行拉杆、压密注浆施工。但是,很多古镇的历史建筑基础本身就是临河房屋的基础,加之水乡古镇的河道大多都非常狭窄,如此以来,拆除重建和搭设排架施工都不具备施工条件。此外,断流施工过程中的水位降低也极易造成建筑基础上的既有建筑的墙体开裂。而且,由于历史建筑基础建设年代久远,具有很高的历史遗存价值,拆除重建也不利于这些建设年代久远的建筑基础历史遗存价值的保留。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能够方便地对河案边的建筑基础进行加固施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所述建筑基础具有面朝河道的挡水墙,挡水墙的下部淹没于河水中,河道底面具有待加固区,待加固区上面堆压有由多个压重块堆叠而成的填压堆,填压堆朝向挡水墙的的一侧与挡水墙相抵,填压堆的顶面高出于水面而构成施工作业面,自填压堆的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待加固区处的河道底面以下的土体中。优选地,所述压重块为预制混凝土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块堆叠成所述填压堆。更为优选地,所述预制混凝土块上设有预制孔,相邻两层的预制混凝土块上的预制孔对接而形成所述注浆孔。更为优选地,组成填压堆的各预制混凝土块形状相同。优选地,所述填压堆沿水平方向的横截面自底向上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填压堆的底面完全覆盖待加固区。优选地,所述待加固区延伸至挡水墙根部。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的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待加固区上面堆填有填压堆,自填压堆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待加固区处的河道底面以下的土体中,这样,在通过注浆孔向待加固区处的河道底面以下部分的土体中注入浆液时,填压堆能够压住河道底面的土体,防止注入的浆液对河道底面的土体产生挤压而使河道底面土体变形而破坏建筑基础;注入的浆液凝固之后能够加固待加固区的河道底面土体,从而使河岸边的建筑基础更坚固;而且,由于填压堆的顶面高出于水面而构成施工作业面,所以,本技术的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能够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作业。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的示意图。图2显示为填压堆及其下部的土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堆叠的预制混凝土块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房屋,2—建筑基础,3—挡水墙,4—河道,5—河床,6—加固区域,7—填压堆,8—注浆管,9—压重块,10—水面,11—挡墙底板,12—施工作业面,13—预制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图1所示为南方某水乡古镇河道4的一种典型的河岸边的建筑形式。建筑基础2本身为明清年代建设的直立挡墙建筑基础2且属于历史保护建筑,建筑基础2上部即为有人居住的房屋1。由于历史久远,建筑基础2和其底部的挡墙底板11均结构不明。河道4平均宽度6~8m,平均水深2.5m。由于古镇内房屋建筑密集,且临河房屋均有人居住,由于历史久远,河床5老旧,建筑基础2附近的河床5的土体疏松,导致建筑基础2不牢固,常规的拆除重建、屋内注浆加固方案和围堰断流施工均不具备条件。由于河道4狭窄在河道4内搭设水上排架施工也缺乏施工条件。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2的加固作业平台,所述建筑基础2具有面朝河道4的挡水墙3,挡水墙3的下部淹没于河水中,河道4底面具有待加固区6,待加固区6上面堆压有由多个压重块9堆叠而成的填压堆7,填压堆7朝向挡水墙3的一侧与挡水墙3相抵,填压堆7的顶面高出于水面10而构成施工作业面12,自填压堆7的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待加固区6处的河道4底面以下的土体中。在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加固河道4建筑基础2的施工系统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待加固区6上面堆填有填压堆7,自填压堆7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待加固区6处的河道4底面以下的土体中,这样,在通过注浆孔向待加固区6处的河道4底面以下部分的土体中注入浆液时,填压堆7能够压住河道4底面的土体,防止注入的浆液对河道4底面的土体产生挤压而使河道4底面土体变形而破坏建筑基础2;注入的浆液凝固之后能够加固待加固区6的河道4底面土体,从而使河岸边的建筑基础2更坚固;而且,由于填压堆7的顶面高出于水面10而构成施工作业面12,所以,本技术的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2的加固作业平台能够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作业。此外,由于填压堆7的一侧抵在建筑基础2的挡水墙3上,在施工时,填压堆7能够建筑基础2抵住从而防止建筑基础2朝河道4中滑移变形,这样就能保证建筑基础2及建筑基础2上的房屋1建筑不会因施工遭到损坏。在本法技术的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2的加固作业平台的技术方案中,在完成对待加固区6的注浆加固施工之后,需要将填压堆7拆除,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压重块9可以是袋装土、预制混凝土块、石笼(铁丝网包裹石块构成的块状构件)或其他密度大于淤泥的块状构件,如图3所示,可以采用形状相同的预制混凝土块堆砌成填压堆7,还可以在混凝土块上设置预制孔13,相邻两层的预制混凝土块上的预制孔13对接并形成所述注浆孔。在拆除填压堆7时,从填压堆7的顶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其特征是,所述建筑基础(2)具有面朝河道(4)的挡水墙(3),挡水墙(3)的下部淹没于河水中,河道(4)底面具有待加固区,待加固区上面堆压有由多个压重块(9)堆叠而成的填压堆(7),填压堆(7)朝向挡水墙(3)的一侧与挡水墙(3)相抵,填压堆(7)的顶面高出于水面(10)而构成施工作业面(12),自填压堆(7)的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待加固区处的河道(4)底面以下的土体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其特征是,所述建筑基础(2)具有面朝河道(4)的挡水墙(3),挡水墙(3)的下部淹没于河水中,河道(4)底面具有待加固区,待加固区上面堆压有由多个压重块(9)堆叠而成的填压堆(7),填压堆(7)朝向挡水墙(3)的一侧与挡水墙(3)相抵,填压堆(7)的顶面高出于水面(10)而构成施工作业面(12),自填压堆(7)的顶面向下设有注浆孔,注浆孔的下端延伸至待加固区处的河道(4)底面以下的土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岸边的建筑基础的加固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重块(9)为预制混凝土块,所述预制混凝土块堆叠成所述填压堆(7)。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南宁朱冬舟韩巧丽王旭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