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1559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线,包括有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多个矩阵式排列的单极性振子,单极性振子括有PCB板,所述PCB板正面上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微带振子单元;每个微带振子单元包括有横向设置的一个底臂以及一个顶臂,底臂两端分别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且均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辐射臂和第二辐射臂,第二辐射臂靠近底臂、且其下部与底臂相连,第一辐射臂远离底臂,第一辐射臂与第二辐射臂的顶部均与顶臂通过第一馈电带相连;所述第二辐射臂远离第一辐射臂的一侧还设有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三辐射臂,通过合理设计,测试的10‑11dB阻抗带宽是28.5%,阻带|S11|接近于0,测试通带内平均增益8.2dB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天线。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移动通信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前途的行业,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移动用户需要的增长,振子天线则是人们努力完善的一个方向,天线的种类多样,且每个天线的电流流向不同导致其电气性能差异很大,因此设计一款很宽的阻带内带外抑制率以及方向稳定,通信性能稳定的振子元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天线,包括有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多个矩阵式排列的单极性振子;每个单极性振子,包括有PCB板,所述PCB板正面上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微带振子单元;每个微带振子单元包括有横向设置的一个底臂以及一个顶臂,底臂两端分别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且均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辐射臂和第二辐射臂,第二辐射臂靠近底臂、且其下部与底臂相连,第一辐射臂远离底臂,第一辐射臂与第二辐射臂的顶部均与顶臂通过第一馈电带相连;所述第二辐射臂远离第一辐射臂的一侧还设有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三辐射臂,第三辐射臂与第二辐射臂通过第二馈电带相连;还包括有设于两个第三辐射臂中间位置的梯形辐射臂,梯形辐射臂底边通过第三馈电带与底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天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多个矩阵式排列的单极性振子;每个单极性振子包括有PCB板(k2),所述PCB板(k2)正面上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微带振子单元;每个微带振子单元包括有横向设置的一个底臂(k4)以及一个顶臂(k5),底臂(k4)两端分别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且均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辐射臂(k61)和第二辐射臂(k62),第二辐射臂(k62)靠近底臂(k4)、且其下部与底臂(k4)相连,第一辐射臂(k61)远离底臂(k4),第一辐射臂(k61)与第二辐射臂(k62)的顶部均与顶臂(k5)通过第一馈电带相连;所述第二辐射臂(k62)远离第一辐射臂(k61)的一侧还设有呈平行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多个矩阵式排列的单极性振子;每个单极性振子包括有PCB板(k2),所述PCB板(k2)正面上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微带振子单元;每个微带振子单元包括有横向设置的一个底臂(k4)以及一个顶臂(k5),底臂(k4)两端分别设有两条平行设置的、且均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辐射臂(k61)和第二辐射臂(k62),第二辐射臂(k62)靠近底臂(k4)、且其下部与底臂(k4)相连,第一辐射臂(k61)远离底臂(k4),第一辐射臂(k61)与第二辐射臂(k62)的顶部均与顶臂(k5)通过第一馈电带相连;所述第二辐射臂(k62)远离第一辐射臂(k61)的一侧还设有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三辐射臂(k63),第三辐射臂(k63)与第二辐射臂(k62)通过第二馈电带相连;还包括有设于两个第三辐射臂(k63)中间位置的梯形辐射臂(k7),梯形辐射臂(k7)底边通过第三馈电带与底臂(k4)相连;顶臂(k5)向下延伸出有多条辐射指,梯形辐射臂(k7)向垂直PCB板(k2)平面的方向延伸出有多条与辐射指对应的第一耦合指(k81),第一耦合指(k81)的自由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韩飞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