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80679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涉及水污染控制及环境修复技术领域。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包括:确定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并将重度底泥污染区域隔离;使用底泥改良剂修复所述底泥的悬浮污染层;种植高生物量水生植物修复所述底泥的厌氧污染层;种植低生物量沉水植物抑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解除对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隔离,使所述低生物量沉水植物修复轻度底泥污染区域。本方法能够快速消除底泥所散发出来的臭味,有效改善水体质量,长效维持底泥改善后的成果,同时强化湖泊河流底泥的自净能力。

In situ remediation method of sediment at the outle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in situ remediation of bottom mud at a sewage outlet,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he main technical scheme for in situ sediment remediation methods, outfall includes determining severe pollution of sediment region boundary, and severe pollution of sediment pollution layer using regional isolation; suspended sediment improver to repair the sediment pollution; anaerobic layer planting high biomass of aquatic plants to repair the sediment; low planting the biomas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which inhibit the release of pollutants in sediment, improve water purification capacity; release of severe pollution of sediment area, the low biomas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restoration mild sediment pollution area. This method can quickly eliminate the odour emitted by the sediment,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ater, maintain long-term improvement of sediment and enhance the self purification capacity of lakes and riv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控制及环境修复
,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湖泊、河流的污染来源主要分为内源和外源两种,在外源得到初步控制的情况下,内源污染便是湖泊、河流保持富营养或水质恶化的主要来源。湖泊、河流的污染内源主要是底泥,因为底泥是污染物质汇集的主要蓄积场所,而底泥中污染物质的释放是内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湖泊、河流的滨岸带一些生活污水排口、垃圾场渗滤口、污水处理厂偷排口等单一固定污染源排放的一部分重金属、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均积累于底泥中,使得底泥污染越发严重,即使这些排污口被有效截污或控制,常年淤积在底泥中的污染物通过物质、能量等交换释放到水体中,仍然对湖泊、河流水体水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湖泊、河流等滨岸带排污口附近的底泥进行处理,堵住湖泊、河流的污染内源,修复湖泊、河流的水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目的是解决湖泊、河流等的滨岸带附近排污口处底泥的污染,即解决湖泊、河流污染的内源,修复湖泊、河流的水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包括:确定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并将重度底泥污染区域隔离;使用底泥改良剂修复所述底泥的悬浮污染层;种植高生物量水生植物修复所述底泥的厌氧污染层;种植低生物量沉水植物抑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解除对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隔离,使所述低生物量沉水植物修复轻度底泥污染区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所述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确定方法包括:以排污口为圆心,采用扇形布点法进行采样点的布设;采集所述底泥样品,测量所述底泥样品的悬浮污染层和厌氧污染层中可交换态氨氮的含量;利用所述采样点的点位坐标以及所述底泥样品的悬浮污染层和厌氧污染层中可交换态氨氮含量的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插值分析获得所述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所述扇形布点法进行采样点的布设中,相邻两条采样线的夹角为10-30度;每条所述采样线上相邻两个采样点的距离从圆心向所述采样线远端依次递增。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所述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可交换态氨氮含量大于等于150mg/kg。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所述底泥改良剂为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所述底泥改良剂的投放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00-400g。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检测所述底泥改良剂投放3天后所述底泥中的可交换态氨氮含量,当所述可交换态氨氮含量小于150mg/kg,取消二次投放所述底泥改良剂。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所述高生物量水生植物包括菱角、黄花荇菜以及菹草;其中,春季和夏季种植所述菱角或黄花荇菜,秋季和冬季种植所述菹草。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所述低生物量沉水植物包括低矮型密齿苦草和带块茎移植睡莲;其中,所述低矮型密齿苦草种植在水深小于等于2m的重度底泥污染区域,所述带块茎移植睡莲种植在水深大于2m的重度底泥污染区域。优选的,前述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中所述菱角的种植密度为20芽/m2,所述黄花荇菜的种植密度为20-30株/m2,所述菹草的种植密度为20-40颗/m2;所述低矮型密齿苦草的种植密度为30-50株/m2,所述带块茎移植睡莲种植密度为1株/m2。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采用化学修复结合植物修复的方式进行底泥的原位修复,能够快速消除底泥所散发出来的臭味,有效改善水质,同时强化湖泊河流底泥的自净能力。其具体的有益效果包括:一、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对排污口处的底泥进行重度污染区域的边界划分,并将该重度底泥污染区域隔离进行治理,这样处理的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治理底泥见效快;此外,本方法是针对选定区域底泥进行原位修复,无需疏浚、运输等异地处理处置,修复成本低。二、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先使用底泥改良剂对重度污染区的底泥进行修复处理,能够快速降解底泥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毒胺类等有毒有害化合物,使底泥不在散发臭味,同时增加底泥的含氧量,实现对底泥悬浮污染层快速修复的目的。三、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配合底泥改良剂的使用,在水体中种植高生物量水生植物,其能够吸收底泥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并通过定期收割高生物量水生植物能够进一步去除底泥中污染物,进而达到对底泥的厌氧污染层的修复;此外,这种对底泥的逐层修复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四、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低生物量沉水植物是在底泥的悬浮污染层以及厌氧污染层修复之后种植,由于低生物量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发展迅速,茎叶较小,且不会出现疯长的情况,进而抑制底泥释放,长效维持底泥修复后的成果,提高水底自净能力,且无需定期收割,节省人工;而且,本专利技术所选用的低生物量沉水植物是横向生长,能够逐渐的铺满整个重度底泥污染区域,当解除对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隔离后,低生物量沉水植物可以继续向轻度底泥污染区域生长,进而实现对轻度底泥污染区域的修复,从而达到对所有底泥污染区域的修复;此外,低生物量沉水植物在水底生长还能够起到美化水体景观的作用。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的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方法、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包括:101、确定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并将重度底泥污染区域隔离。具体的,对于确定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首先要对整个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进行确定,然后可以通过底泥采样的方式确定底泥污染区域中的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隔离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隔离方式,例如采用围隔进行该区域的隔离,其中围隔可以由固定桩和隔离材料组成,而固定桩则可以使用木桩、铁管或者水泥桩,隔离材料可以采用无纺布或者彩条布等。102、使用底泥改良剂修复底泥的悬浮污染层。具体的,污染区的底泥从上到下可以分为悬浮污染层、厌氧污染层和淤泥过渡层和正常湖泥层,其中悬浮污染层和厌氧污染层是污染最严重的,尤其悬浮污染层会发出恶臭,所以本专利技术在修复底泥时,最先做的是使用底泥改良剂快速降解底泥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毒胺类等有毒有害化合物,同时增加底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确定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并将重度底泥污染区域隔离;使用底泥改良剂修复所述底泥的悬浮污染层;种植高生物量水生植物修复所述底泥的厌氧污染层;种植低生物量沉水植物抑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解除对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隔离,使所述低生物量沉水植物修复轻度底泥污染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确定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并将重度底泥污染区域隔离;使用底泥改良剂修复所述底泥的悬浮污染层;种植高生物量水生植物修复所述底泥的厌氧污染层;种植低生物量沉水植物抑制所述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解除对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隔离,使所述低生物量沉水植物修复轻度底泥污染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确定方法包括:以排污口为圆心,采用扇形布点法进行采样点的布设;采集所述底泥样品,测量所述底泥样品的悬浮污染层和厌氧污染层中可交换态氨氮的含量;利用所述采样点的点位坐标以及所述底泥样品的悬浮污染层和厌氧污染层中可交换态氨氮含量的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插值分析获得所述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边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布点法进行采样点的布设中,相邻两条采样线的夹角为10-30度;每条所述采样线上相邻两个采样点的距离从圆心向所述采样线远端依次递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排污口处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度底泥污染区域的可交换态氨氮含量大于等于150mg/kg。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书航姜霞张博陈俊伊赵丽王雯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