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及具有利用其的排水系统的环保道路结构物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80378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及具有利用其的排水系统的环保道路结构物,所述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包括:底部与侧面外围闭合且上部开口使得内部提供雨水聚集的集水空间(10a)的集水筒体(10)及盖住所述集水筒体(10)的上部的盖(20),所述集水筒体(10)的侧壁形成有用于连接下水设施的雨水连接管(210)的雨水管连接孔(12),所述盖(20)形成有用于雨水从道路铺装层的表面流入的表面水流入孔(22)及用于渗透到道路铺装层下方的雨水流入的渗透水流入孔(24)。从而能够迅速排出渗透到铺装层下方的渗透水且能够便于维护道路的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及具有利用其的排水系统的环保道路结构物
本技术涉及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及具备利用其的环保排水系统的环保道路结构物,尤其涉及一种长度短且能够单独设置以替代沿着道路的长度方向连续连接配置的水路管的集水井,仅用该集水井即可完备道路结构物的排水系统,另外能够迅速排出渗透到铺装层下方的渗透水,最小化道路美观性的下降。
技术介绍
道路的侧面边缘部分或人行道与车道的分界处如专利文献1至9所述,沿道路的长度方向连续埋设水路管形成排出道路路面雨水的排水路,即侧沟。沿着这种水路管连续连接形成的侧沟线路,每隔适当间隔(例:一般道路为约20~25米)另设集水井,集水井连接于下水管(参见专利文献3、9、11、12)。因此,道路表面的雨水流入道路边缘的侧沟水路管,然后流过侧沟水路管聚集到集水井并流到下水管。水路管如专利文献1至10所述,可以是具有底部与侧壁且上部为开口形态的有盖水路管、上部不开口且穿孔有多个流入孔的无盖水路管等多种形态。本说明书将这些水路管统称为‘侧沟水路管’。在道路边缘底部沿长度方向埋设这种侧沟水路管施工形成侧沟后,在侧沟水路管的上部开口部分设置钢材格栅或混凝土盖进行收尾。现在的一般施工形态为在道路的边缘或相邻路缘石的位置埋设侧沟水路管,并在侧沟水路管的上部开口部设置格栅(grating)。即,从外部来看,道路具有铺装面、侧沟水路管、格栅及路缘石露出的形态,因此具有沿着道路铺装表面的边缘继续直接露出侧沟水路管及格栅的形态。就这种侧沟水路管的施工来讲,在铺设于底部的基础混凝土的上面设置路缘石,然后在路缘石的侧面铺设下部混凝土并在其上面设置侧沟水路管,在下部混凝土的上侧铺设加固混凝土固定侧沟水路管,然后进行道路基础施工并在上部表面施工由块、沥青混凝土或混凝土构成的道路铺装层。上述具有现有的侧沟形态的道路具有如下缺点:(1)道路表面收尾状态不均匀,因此道路不美观。即,侧沟水路管的上面与收尾材料(格栅或混凝土盖)沿着道路边缘连续地直接露出,因此道路铺装层(块、沥青混凝土,混凝土)与侧沟的表面形状不美丽、不协调,有碍于美观。并且,需要大量格栅或混凝土盖之类的资材,相应地需要大量工期。(2)排水不顺畅,铺装层下方发生积水现象。例如对于块型道路而言,雨水通过块之间的缝隙进入块下方的沙层,而且对于透水性沥青混凝土或混凝土道路而言,雨水渗入表面层下方的碎石层。但由于现有的道路及侧沟设施中,侧沟水路管的上面与道路表面一致,因此向下渗入铺装层的雨水无法进入侧沟水路管,而是留在铺装层下方积聚。并且,块型道路是原本施工后块随着晃动达到位置固定状态的结构物,在块固定位置的过程中下沉约1㎝左右。如上,块固定位置的过程中下沉的情况下道路表面下降成低于侧沟水路管的上面,因此阻碍道路表面水的流动,渗入铺装层下方的量也增大。如上,渗入道路铺装层下方的雨水不易排水,而是长期停留,因此降低道路耐久性、生成苔藓、道路块发生白化,冬季发生冻沙现象(结冰导致道路局部不规则隆起的现象)。因此需要设置另外的结构排出渗透到道路铺装层下方的水,例如在侧沟水路管的侧面形成孔等,因此需要进行额外作业、施工复杂、工期延迟。(3)侧沟需要精密施工,曲线部施工难且需要大量时间。即,以往是侧沟水路管露在道路表面的形态,因此为确保道路美观,需要将侧沟水路管与路缘石线路及道路铺装层线精确对齐且确保精确间隔,因此工序繁琐,需要大量时间。尤其,由于需要沿着道路边缘连续连接侧沟水路管,因此挖掘(一般为1m以上)物量多、连接施工难、需要大量工期。并且,侧沟水路管的长度一般为2米左右,为精密施工曲线部,需要另外准备曲线部水路管(参见专利文献4)或精确填补相邻侧沟水路管之间的缝隙,必要时需要切割使用侧沟水路管等,工序既难又复杂。并且,需要沿着道路长度方向连续连接粘贴侧沟水路管,因此连接部位损坏或破损的情况下雨水及污水露出造成土壤污染。(4)收尾后不便于维护。现有的侧沟水路管施工形态如上所述,是侧沟水路管上部露出的结构,因此行人或车辆骑在上面时可能会发生破损,垃圾或落叶、灰尘等容易流入水路内,从而需要相应地清洁水路内部等,不便于维护。(5)施工后不便于维修。现有的侧沟水路管的施工结构为铺设下部混凝土并设置侧沟水路管,然用加固混凝土埋设形成为永久型结构物。因此维修保养时需要整体拆开,因此不便于维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0001)授权专利公报授权号第10-1331596号(专利文献0002)授权专利公报授权号第10-0892419号(专利文献0003)授权专利公报授权号第10-0739867号(专利文献0004)授权技术公报授权号第20-0471728号(专利文献0005)授权技术公报授权号第20-0268369号(专利文献0006)授权技术公报授权号第20-02600998号(专利文献0007)公开专利公报公开号第10-2013-0015926号(专利文献0008)公开专利公报公开号第10-2012-0006715号(专利文献0009)公开专利公报公开号第10-2009-0029882号(专利文献0010)公开技术公报公开号第20-2014-0001931号(专利文献0011)授权专利公报授权号第10-1356964号(专利文献0012)授权专利公报授权号第10-1295928号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度短且即便单独设置也可以起到侧沟水路管的作用,从而能够替代沿着道路的长度方向连续连接配置的水路管的集水井,另外提供一种仅用按预定间隔独立设置的集水井即可完备道路结构物的排水系统,而不需要沿道路边缘连续连接该集水井,从根本上防止发生连接部漏水问题,能够迅速排出渗透到铺装层下方的渗透水,防止积水或其造成路面不结实,最小化道路美观性的下降的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及具备利用其的环保排水系统的环保道路结构物。技术方案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包括:底部与侧面外围闭合且上部开口使得内部提供雨水聚集的集水空间10a的集水筒体10及盖住所述集水筒体10的上部的盖20,所述集水筒体10的侧壁形成有用于连接下水设施的雨水连接管210的雨水管连接孔12,所述盖20形成有用于雨水从道路铺装层的表面流入的表面水流入孔22及用于渗透到道路铺装层下方的雨水流入的渗透水流入孔24。根据本技术的水路型集水井,所述表面水流入孔22的外围设置有从盖20的上面向上凸出预定高度,从而在比所述渗透水流入孔24的入口更高的位置提供表面水流入孔22的入口的入口防壁30,格栅40插入入口防壁30。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入口防壁30为固定于盖20的上面的金属板。根据本技术的水路型集水井,优选的是在所述渗透水流入孔24的上面盖上起到过滤网作用的流入孔罩50。本技术的具有利用水路型集水井的排水系统的道路结构物包括铺设于道路辅助基层110上的混凝土支撑层120、铺设于所述混凝土支撑层120上的沙层130、铺设于所述沙层130上的透水性铺装层140,水路型集水井2沿道路的长度方向相隔预定间隔分别独立地配置埋设于道路边缘,所述水路型集水井2具有底部、侧面及上面整体闭合以提供内部聚集雨水的集水空间10a的结构,侧壁形成有用于连接下水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及具有利用其的排水系统的环保道路结构物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保水路型集水井,不相连接地单独埋设于道路铺装层的下方替代沿道路的长度方向连续连接的现有侧沟水路管,分别通过不同的流路流入在道路铺装层的表面流动的雨水与渗透到铺装层下方的渗透水以聚集流入的雨水并送往下水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筒体(10),其由六面体的容器形状的混凝土构成;以及盖(20),其由盖住所述集水筒体(10)的上部的板形态的混凝土构成,所述集水筒体(10)具有底面与整个外围侧面闭合且上部开口使得内部形成容纳雨水的集水空间(10a)的结构,侧壁形成有与下水设施的雨水连接管(210)连接的雨水管连接孔(12),所述盖(20)的中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表面水流入孔(22),所述表面水流入孔(22)的外缘部分形成有从盖(20)的上面向上凸出预定高度的入口防壁(30),所述入口防壁(30)的上端入口部分位于比盖(20)的上面更高的位置且向道路铺装层的表面外部开放,提供用于在道路铺装层的表面流动的表面水流入的表面水流入用通路,入口防壁(30)的入口部分设置有格栅(40),所述盖(20)还形成有在比所述入口防壁(30)的上端入口低的位置以小于所述表面水流入孔(22)的大小向下贯通使得渗透到道路铺装层下方的渗透水流过盖(20)的上面并向下流入的多个渗透水流入孔(24),所述渗透水流入孔(24)的上面盖有支撑铺设在上面的沙子或沙土的重量且起到过滤网的作用的流入孔罩(5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水路型集水井,不相连接地单独埋设于道路铺装层的下方替代沿道路的长度方向连续连接的现有侧沟水路管,分别通过不同的流路流入在道路铺装层的表面流动的雨水与渗透到铺装层下方的渗透水以聚集流入的雨水并送往下水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筒体(10),其由六面体的容器形状的混凝土构成;以及盖(20),其由盖住所述集水筒体(10)的上部的板形态的混凝土构成,所述集水筒体(10)具有底面与整个外围侧面闭合且上部开口使得内部形成容纳雨水的集水空间(10a)的结构,侧壁形成有与下水设施的雨水连接管(210)连接的雨水管连接孔(12),所述盖(20)的中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表面水流入孔(22),所述表面水流入孔(22)的外缘部分形成有从盖(20)的上面向上凸出预定高度的入口防壁(30),所述入口防壁(30)的上端入口部分位于比盖(20)的上面更高的位置且向道路铺装层的表面外部开放,提供用于在道路铺装层的表面流动的表面水流入的表面水流入用通路,入口防壁(30)的入口部分设置有格栅(40),所述盖(20)还形成有在比所述入口防壁(30)的上端入口低的位置以小于所述表面水流入孔(22)的大小向下贯通使得渗透到道路铺装层下方的渗透水流过盖(20)的上面并向下流入的多个渗透水流入孔(24),所述渗透水流入孔(24)的上面盖有支撑铺设在上面的沙子或沙土的重量且起到过滤网的作用的流入孔罩(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水路型集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防壁(30)为固定在盖(20)的上面的金属板。3.一种具有利用水路型集水井的排水系统的环保道路结构物,其特征在于:水路型集水井(2)沿着道路的长度方向相隔预定间隔独立配置埋设,所述水路型集水井(2)包括:集水筒体(10),是具有底面与整个外围侧面闭合且上部开口使得内部形成容纳雨水的集水空间(10a)的结构的混凝土结构物,侧壁形成有与下水设施的雨水连接管(210)连接的雨水管连接孔(12),盖(20),是盖住所述集水筒体(10)的上部开口的板形态的混凝土结构物,其中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表面水流入孔(22),形成有从所述表面水流入孔(2)的外缘部分向上凸出预定高度的入口防壁(30),所述入口防壁(30)在比盖(20)的上面更高的位置提供通往所述表面水流入孔(22)的入口,所述盖(20)还形成有在比所述入口防壁(30)的上端入口低的位置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容仁
申请(专利权)人:址成产业建设开发公司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