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非对称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9829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5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三门非对称车体的特征为,在车辆的一侧设置一门,在另一侧设置两门,包括:设置在车辆的两侧的第一前柱;第二前柱,第一后柱;第二后柱;设置在车辆的一侧的第一中央柱;设置在车辆的另一侧并设置在比第一中央柱更靠车辆的前方方向的第二中央柱;第一顶部侧边,设置在车辆的一侧,用于连接第一前柱、第一中央柱、第一后柱的上端,在第一前柱和第一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内加强件和第一外加强件;以及第二顶部侧边,设置在车辆的另一侧,用于连接第二前柱、第二中央柱、第二后柱的上端,在第二前柱和第二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内加强件和第二外加强件,其中,第一内加强件配置为比第二内加强件厚,第一外加强件配置为比第二外加强件厚。

Three door asymmetric car bo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door has the asymmetric body of the utility, setting a door on one side of the vehicle, set the two door on the other side, including: the first before the column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vehicle; the anterior column second, the first second columns; column; set the first central column in one side of the vehicle; set in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vehicle and set in a front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he second central columns than the first central column; the first top side,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vehicle, used to connect the first column, the first central column, the first after the column top, between the first column and the first central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internal reinforcement and the first outer reinforcement; and the second top side, arrang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vehicle, for the upper end of the cylindrical connecting second anterior column, second central column, second, between second and second before the column central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The inner stiffener and the second outer reinforcement, wherein the first inner reinforcement is thicker than the second inner reinforcement, and the first external reinforcement is thicker than the second outer reinforc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门非对称车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门非对称车体,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两侧非对称地形成门的三门非对称车体。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双门,即在两侧分别仅形成有一个门的双门轿车式的车辆虽然可以实现时尚的外观,但是存在与四门车辆相比时后座的乘车下车困难的问题。因此,开发了能够同时实现双门的时尚的外观和四门的方便的乘车下车的优点的非对称三门车辆。如图1(A)-图1(B)所示,三门车辆的车体显示左右侧相互不同的形态。左侧,即驾驶席方向仅设置有一门,由此,第一前柱10和第一中央柱20之间的间距配置为比右侧的间距宽。并且由于驾驶席的后侧没有设置门,可以在第一中央柱20和第一后柱30之间设置加强柱31。右侧设置有两个门,因此第二前柱40和第二中央柱50之间的间距比左侧的间距窄,并且由于在第二中央柱50和第二后柱60之间也设置有门,因此不设置加强柱。然而,在三门的非对称车体中对称地使用具有相同刚性的部件的情况下,设置有一门的驾驶席方向的车体重量比设置有两门的副驾驶席方向的车体重量重,并且副驾驶席方向的车体刚性比驾驶席方向的车体刚性弱。由此,存在转向时发生偏倾现象或在车体板发生非对称的破裂的问题。因此,目前要求将三门非对称车体的两侧刚性调节为类似,并且调节车体的重量分配来减少转向时的偏倾现象或非对称的破裂的发生的新型结构。作为上述
技术介绍
所说明的事项仅用于增进对本技术的背景的理解,不应认为其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技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刚性和重量分配均匀的三门非对称车体。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三门非对称车体的特征在于,其为在车辆的一侧设置有一门,在另一侧设置有两门的三门非对称车体,其包括:设置在上述车辆的两侧的第一前柱;第二前柱;第一后柱;第二后柱;设置在上述车辆的一侧的第一中央柱;设置在上述车辆的另一侧并设置在比上述第一中央柱更靠上述车辆的前方方向的第二中央柱;第一顶部侧边,设置在上述车辆的一侧,用于连接上述第一前柱、上述第一中央柱、上述第一后柱的上端,在上述第一前柱和上述第一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内加强件和第一外加强件;以及第二顶部侧边,设置在上述车辆的另一侧,用于连接上述第二前柱、上述第二中央柱、上述第二后柱的上端,在上述第二前柱和上述第二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内加强件和第二外加强件,其中,上述第一内加强件配置为比上述第二内加强件厚,上述第一外加强件配置为比上述第二外加强件厚。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加强件配置为比上述第二外加强件更短。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加强件的一端与上述第一前柱的上端连接,另一端配置为延伸至上述第一中央柱和上述第一后柱之间并且不与上述第一后柱相接,上述第二外加强件的一端与上述第二前柱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二后柱的上端连接。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加强件配置为具有上述第二内加强件的厚度的1.15~1.25倍的厚度,上述第一内外强件配置为具有上述第二内外强件的厚度的1.15~1.25倍的厚度。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加强件配置为具有1.35~1.45mm的厚度,上述第二内加强件配置为具有1.15~1.25mm的厚度。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加强件配置为具有1.15~1.25mm的厚度,上述第二外加强件配置为具有0.95~1.05mm的厚度。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上述第一中央柱和上述第一后柱之间的加强柱,上述加强柱配置为从上述第一后柱越去往上述第一中央柱方向截面积越窄。特征在于,上述加强柱的最窄的截面积比上述加强柱的最宽的截面积小5~10%。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后柱和上述第二后柱的下端的侧室,设置在上述第一后柱的上述侧室的高度配置为比设置在上述第二后柱的上述侧室的高度低。技术的效果通过本技术的三门非对称车体得到如下的效果。第一,通过将车体的刚性配置为对称,从而能够使施加到车体的扭曲变形最小化。第二,能够将车体的重心设置在更靠近中心线上的位置,使稳定性增大。第三,通过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从而能够提高燃料效率。附图说明图1(A)-图1(B)为表示现有的三门车体的左、右侧面的模样的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体的侧面图。图3为图2的A部分改善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图2的B部分改善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图2的C部分改善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图2的D部分改善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表示批量生产品和实施例的重心变化的图。附图标记10:第一前柱20:第一中央柱30:第一后柱31:加强柱32:截面积减小部40:第二前柱50:第二中央柱60:第二后柱70:第一顶部侧边71:第一内加强件72:第一外加强件80:第二顶部侧边81:第二内加强件82:第二外加强件具体实施方式在这里使用的专业术语仅用于叙述特定实施例,而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在没有特别相反的叙述的情况下还包括复数形式。说明书中使用的“包括”意味着特定特性、领域、整数、阶段、动作、要素和/或成分的具体化,而不是用于除去特定特性、领域、定数、阶段、动作、要素成分和/或组的存在或附加。虽然没有额外下定义,但这里使用的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的所有术语具有与本领域
通常理解的意义相同的意义。通常使用的词典中所定义的术语还解释为具有符合相关技术文献和目前公开的内容的意义,在不作定义的情况下,不解释为理想的或极具公式性的意义。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三门非对称车体进行说明。与在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柱的一般的车辆相同,本技术的车体也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前柱、中央柱、后柱。其中,前柱和后柱对称地设置在两侧,但中央柱在车辆的两侧以在前后方向错开的方式设置。在两侧柱的上端分别设置有顶部侧边(roofside)。对此,图2图示了本技术的三门非对称车体的整体的模样,图3~图6图示了本技术的车体的一部分的放大图。首先,如图2所示,在车辆的前方方向,左侧设置有第一前柱10并且右侧设置有第二前柱40,在车辆的后方方向,左侧设置有第一后柱30并且右侧设置有第二后柱60。另外,在各前柱和后柱之间,左侧设置有第一中央柱20并且右侧设置有第二中央柱50。此时,第二中央柱50相对于第一中央柱20向车辆的前方方向隔离并非对称地设置。用于连接第一前柱10、第一中央柱20和第一后柱30的第一顶部侧边70与用于连接第二前柱40、第二中央柱50和第二后柱60的第二顶部侧边80从外观上配置为相同。但是,设置在第一顶部侧边70和第二顶部侧边80的内部的加强件的厚度和形状互相不同。即,如图3所示,设置在第一顶部侧边70的内部的第一内加强件71和第一外加强件72的厚度配置为比设置在第二顶部侧边80的内部的第二内加强件81和第二外加强件82的厚度厚,用于加强配置为比第二前柱40和第二中央柱50之间的长度更长的第一前柱10和第一中央柱20之间的刚性。更具体而言,第一内加强件71和第一外加强件72的厚度分别配置为比第二内加强件81和第二外加强件82的厚度厚1.15~1.25倍。以往配置为内加强件具有1.15~1.25mm左右的厚度,外加强件具有0.95~1.05mm左右的厚度,将其同样适用于两侧顶部侧边。然而,将相同的加强件适用于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三门非对称车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门非对称车体,其为在车辆的一侧设置有一门,在另一侧设置有两门的三门非对称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辆的两侧的第一前柱、第二前柱、第一后柱、和第二后柱;设置在所述车辆的一侧的第一中央柱;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另一侧并设置在比所述第一中央柱更靠所述车辆的前方方向的第二中央柱;第一顶部侧边,其设置在所述车辆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前柱、所述第一中央柱、所述第一后柱的上端,在所述第一前柱和所述第一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内加强件和第一外加强件;以及第二顶部侧边,其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另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前柱、所述第二中央柱、所述第二后柱的上端,在所述第二前柱和所述第二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内加强件和第二外加强件,其中,所述第一内加强件比所述第二内加强件厚,所述第一外加强件比所述第二外加强件厚。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07 KR 10-2016-01298491.一种三门非对称车体,其为在车辆的一侧设置有一门,在另一侧设置有两门的三门非对称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辆的两侧的第一前柱、第二前柱、第一后柱、和第二后柱;设置在所述车辆的一侧的第一中央柱;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另一侧并设置在比所述第一中央柱更靠所述车辆的前方方向的第二中央柱;第一顶部侧边,其设置在所述车辆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前柱、所述第一中央柱、所述第一后柱的上端,在所述第一前柱和所述第一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内加强件和第一外加强件;以及第二顶部侧边,其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另一侧,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前柱、所述第二中央柱、所述第二后柱的上端,在所述第二前柱和所述第二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内加强件和第二外加强件,其中,所述第一内加强件比所述第二内加强件厚,所述第一外加强件比所述第二外加强件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门非对称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加强件比所述第二外加强件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门非对称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加强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柱的上端连接,而所述第一外加强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中央柱和所述第一后柱之间并且不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元闵宪植具居保郑世雄李泳镐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