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机构及辊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787836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拉伸机构及辊压装置,拉伸机构用于对带材进行拉伸,带材具有基材以及设置在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覆层,基材具有使基材的部分表面露出并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露出区,各露出区位于对应一个覆层的横向侧且与对应一个覆层相邻,拉伸机构包括浮动辊,用于调整从浮动辊上经过的带材的张力。浮动辊具有:辊体,周面形成至少一个环形接触部,各环形接触部对应接触一个覆层;以及至少一个环形凸部,围绕辊体设置在辊体上并相对辊体的周面径向向外凸出,各环形凸部对应接触并拉伸基材的与一个露出区对应的部分,各环形凸部位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的轴向侧且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相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伸机构及辊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材料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伸机构及辊压装置。
技术介绍
图1A和图1B示出了条纹设置覆层(即斑马线)的带材。带材3具有基材31以及设置在基材3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沿纵向连续延伸的至少一个覆层32,基材31具有使基材31的部分表面露出并沿纵向延伸的露出区311。在锂离子电池中,图1A和图1B的带材3对应锂电池的极片,基材31对应极片的集流体,覆层32对应活性物质层并例如采用涂布方式设置。辊压装置包括辊压机构,辊压机构具有相对设置的压辊和背辊,压辊和背辊配合,以对覆层32进行辊压,从而获得达到一定压实密度的极片。覆层32未辊压前厚度在80μm~200μm之间,基材31(在极片中为集流体箔材)的露出区311处的厚度在6μm~20μm之间。根据锂离子电池设计要求,需要将覆层32辊压到一定的压实密度,辊压后的覆层32的厚度在60μm~150μm之间。在辊压过程中,通常采用整体平的压辊对基材31对应表面上的覆层32进行辊压,由于基材31的在覆层32所处区域内的部分也承受到很大压力,造成基材31的在覆层32所处区域内的部分延伸,但是基材31的与露出区311对应的部分未出现延伸,从而带材3在覆层32所处区域内的部分和与露出区311对应的部分之间的延伸均匀性非常差,进而容易导致辊压后的极片打皱,极片不平整,甚至导致极片无法收卷,后续工序无法加工。覆层32的压实密度越大,极片打皱情况越严重。针对这个问题,一般从两个方向去解决:一是降低覆层32的压实密度,要实现基材31低延伸,最直接的方法是降低覆层32的压实密度,但这样会带来电池能量密度的明显降低;二是采用平压或者加大辊压机构的压辊和背辊的辊径,平压设备效率不高,影响电池产能;加大辊径成本更高,维护不方便且不能完全避免这个问题。进一步地,无论是极片还是其它辊压的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带材,基材31的在覆层32所处区域内的部分与基材31的与露出区311对应的部分之间的延伸均匀性的进一步提高对于辊压后的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辊压装置中通常设置拉伸机构,拉伸机构通常设置在辊压机构的下游,拉伸机构用于对带材3进行拉伸,进而通过拉伸机构的拉伸作用,改善辊压机构辊压后的带材3的延伸均匀性,进而达到降低甚至消除带材打皱的效果。通常拉伸机构包括浮动辊,而浮动辊通常为平辊,采用平辊的浮动辊进行拉伸,也具有与辊压机构相同的问题,其对延伸均匀性的改善效果依然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伸机构及辊压装置,其能改善基材的在覆层所处区域内的部分和与露出区对应的部分之间的延伸均匀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甚至消除带材的打皱,进而提高带材的平整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拉伸机构,其用于对带材进行拉伸,带材具有基材以及设置在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覆层,基材具有使基材的部分表面露出并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露出区,各露出区位于对应一个覆层的横向侧且与对应一个覆层相邻,拉伸机构包括浮动辊,用于调整从浮动辊上经过的带材的张力。其中,浮动辊具有:辊体,周面形成至少一个环形接触部,各环形接触部对应接触一个覆层;以及至少一个环形凸部,围绕辊体设置在辊体上并相对辊体的周面径向向外凸出,各环形凸部对应接触并拉伸基材的与一个露出区对应的部分,各环形凸部位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的轴向侧且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相邻。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辊压装置,其包括:辊压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压辊和背辊,用于对带材进行辊压。辊压装置还包括: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拉伸机构,设置在辊压机构的上游和/或下游。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的拉伸机构及辊压装置中,在拉伸机构操作时,各环形凸部对应接触并拉伸基材的与一个露出区对应的部分,各环形接触部对应接触一个覆层,从而使得带材的在覆层所处区域内的部分和与露出区对应的部分之间的延伸均匀性得以提高,从而有效地降低甚至消除带材的打皱,提高带材的平整性。附图说明图1A是带材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沿A-A线作出的截面图。图2A是带材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B是带材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C是带材的再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D是带材的还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E是带材的仍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F是带材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辊压装置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拉伸机构的浮动辊的俯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拉伸机构的浮动辊的侧视图。图6示出浮动辊与带材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辊压机构221主动辊11压辊222压紧辊12背辊23张力检测机构2拉伸机构231张力辊21浮动辊232传感器211辊体24第一过辊212环形凸部25第二过辊2121轴向侧面3带材2122径向顶面31基材213环形接触部311露出区22张力隔断单元32覆层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拉伸机构和辊压装置。首先说明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拉伸机构。参照图1A至图6,根据本技术的拉伸机构2用于对带材3进行拉伸,带材3具有基材31以及设置在基材3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覆层32,基材31具有使基材31的部分表面露出并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露出区311,各露出区311位于对应一个覆层32的横向侧且与对应一个覆层32相邻,拉伸机构2包括浮动辊21,用于调整从浮动辊21上经过的带材3的张力。其中,浮动辊21具有:辊体211,周面形成至少一个环形接触部213,各环形接触部213对应接触一个覆层32;以及至少一个环形凸部212,围绕辊体211设置在辊体211上并相对辊体211的周面径向向外凸出,各环形凸部212对应接触并拉伸基材31的与一个露出区311对应的部分,各环形凸部212位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213的轴向侧且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213相邻。当整体观察浮动辊21时,环形凸部212相对环形接触部213凸出而环形接触部213相对环形凸部212凹入,由此,这种形式的浮动辊21可以视为是凹凸辊。在根据本技术的拉伸机构2中,在拉伸机构2操作时,各环形凸部212对应接触并拉伸基材31的与一个露出区311对应的部分,各环形接触部213对应接触一个覆层32,从而使得带材3的在覆层32所处区域内的部分和与露出区311对应的部分之间的延伸均匀性得以提高,从而有效地降低甚至消除带材3的打皱,提高带材3的平整性。根据本技术的拉伸机构2适用于任何形式的带材3。覆层32在基材31上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各种方式。如图2A所示,基材31的同一个表面上仅有一个露出区31且仅有一个覆层2。如图2B所示,基材31的同一个表面上仅有两个露出区311且仅有一个位于两个露出区311之间的覆层32。如图2C所示,基材31的同一个表面上仅有两个露出区311且仅有一个位于两个露出区311之间的覆层32。如图2D、图2E、图1A以及图2F所示,基材31的同一个表面上具有以覆层32和露出区311沿横向交替布置的至少两个覆层32和至少两个露出区311。基材31的同一个表面上的各覆层32沿纵向连续延伸(如图1A、图2A、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拉伸机构及辊压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伸机构(2),用于对带材(3)进行拉伸,带材(3)具有基材(31)以及设置在基材(3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覆层(32),基材(31)具有使基材(31)的部分表面露出并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露出区(311),各露出区(311)位于对应一个覆层(32)的横向侧且与对应一个覆层(32)相邻,拉伸机构(2)包括浮动辊(21),用于调整从浮动辊(21)上经过的带材(3)的张力;其特征在于,浮动辊(21)具有:辊体(211),周面形成至少一个环形接触部(213),各环形接触部(213)对应接触一个覆层(32);以及至少一个环形凸部(212),围绕辊体(211)设置在辊体(211)上并相对辊体(211)的周面径向向外凸出,各环形凸部(212)对应接触并拉伸基材(31)的与一个露出区(311)对应的部分,各环形凸部(212)位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213)的轴向侧且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213)相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伸机构(2),用于对带材(3)进行拉伸,带材(3)具有基材(31)以及设置在基材(31)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覆层(32),基材(31)具有使基材(31)的部分表面露出并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露出区(311),各露出区(311)位于对应一个覆层(32)的横向侧且与对应一个覆层(32)相邻,拉伸机构(2)包括浮动辊(21),用于调整从浮动辊(21)上经过的带材(3)的张力;其特征在于,浮动辊(21)具有:辊体(211),周面形成至少一个环形接触部(213),各环形接触部(213)对应接触一个覆层(32);以及至少一个环形凸部(212),围绕辊体(211)设置在辊体(211)上并相对辊体(211)的周面径向向外凸出,各环形凸部(212)对应接触并拉伸基材(31)的与一个露出区(311)对应的部分,各环形凸部(212)位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213)的轴向侧且与对应一个环形接触部(213)相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机构(2),其特征在于,辊体(211)与环形凸部(212)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机构(2),其特征在于,辊体(211)与环形凸部(212)分体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伸机构(2),其特征在于,各环形凸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寒江德顺邵紫龙黄成黄碧其朱涛声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