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紧固件凹材料、表面紧固件以及吸收性商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62247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9 06:13
问题:在无需使用子层诸如印刷层支撑膜等的情况下,提供具有有利的印刷外观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该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具有优良的接合特性和耐久性。解决方案:一种包含针织织物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其中该针织织物由背纱、中纱、和前纱编织而成;背纱、中纱和前纱交替地形成连接点(I)和连接点(II);前纱在连接点(I)、连接点(II)、或两者处形成闭合组织,并且按总针数标准计,背纱包含至少50%的经处理的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表面紧固件凹材料、表面紧固件以及吸收性商品
本公开涉及一种表面紧固件凹材料、表面紧固件、以及吸收性商品。
技术介绍
常规地,表面紧固件已广泛用于多种商品诸如纤维产品、塑料产品、纸产品、工业部件、电子部件和建筑材料等的固定、粘结等;例如,具有作为接合材料的表面紧固件的吸收性商品(诸如,尿布等)为已知的。对于表面紧固件,具有多种接合设计的表面紧固件为已知的,诸如例如由具有钩形接合元件的凸材料和具有环形接合元件的凹材料构成的一对表面紧固件等。专利文件1描述了一种设置有纬编针织物的针织物,该纬编针织物为用作钩环紧固件中的凹针织物的纬编针织物,其具有前侧和后侧,其中后侧具有多个彼此分离的组织轮,其中组织的环部分向外突出并且仅在基部处连接到轮,并且每个轮上的相邻环形成在适当的方向上交替的横向倾斜的自由环,并且在针织物的侧面上将纬纱插入到针织物的前侧和后侧之间并且延伸以便穿过针织物的整个宽度。专利文件2描述了一种包含间歇地连接到基底的连续复丝变形纱的环材料,其中纱小于50旦尼尔,并且具有至少60焦耳/克的断裂能以及小于45%的伸长。专利文件3描述了一种用作钩环闭合系统的环构件的交织织物,该钩环闭合系统包括由基部纱形成的基部编织物和由绒头纱形成的绒头编织物,其中该绒头纱至少为7克/旦尼尔并且为约50旦尼尔至200旦尼尔的强力单丝纱,其高度为2.0毫米至3.0毫米,并且该绒头纱限定被固定在基部编织物中的环,并且相对于彼此以多种角度被定向。专利文件4描述了一种用于钩环紧固件的环部分,其中该环部分包括由多个联锁纱形成的交织的基部、以及多个连续的长浮体,该多个连续的长浮体与交织的基部延伸分开并且与其连接,使得长浮体由单丝绒头纱形成,该浮体形成在用于钩环紧固件的环中,并且该环被布置在相同长度的环系统中或者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专利文件5描述了一种钩环型表面紧固件凹材料件,其由以下各项构成:由穿过后部簧片的纱的摆动编制物编织制成的交织织物;将摆动编织物与穿过中心簧片的纱接合并且形成有紧邻面向左侧和右侧上的不同方向的编织方向的环绒头的环绒头针织编织物;以及将摆动编织物和形成编织物的环绒头与穿过前部簧片的纱接合的基部编织物。专利文件6描述了一种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其包括由经纱、纬纱和环纱构成的织物,其中经纱由具有交替重复的开口垫纱和闭合组织的链编织组织制成,只有经纱的闭合组织与环纱的开口垫纱接合,环纱固定到经纱,并且环纱从织物的一侧上的前表面相对于经纱左右交替地突出。现有技术文件专利文件专利文件1:美国专利No.6096667说明书专利文件2:美国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No.2012/0231206说明书专利文件3:美国专利No.6216496说明书专利文件4:美国专利No.6099932说明书专利文件5: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No.2004-236960专利文件6:国际公布2010/030548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将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吸收性商品诸如尿布等中,当使用由凹材料和凸材料构成的一对表面紧固件作为接合构件时,凹材料将优选地具有作为与凸材料的接合位置的指示器而被施加至其的印迹,诸如数字、划线等。例如,如果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面为接合表面并且另一个主表面为非接合表面(例如,针织织物或非织造织物)的基部,并且印刷层被形成在非接合表面上,则可获取具有印刷层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该基部具有光学透明性,使得印刷层可通过基部而被识别。可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图案化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其中具有印刷层支撑膜和设置在其上的印刷层的印刷膜设置在基部上的方法已被常规地用作用于制造具有印刷层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的方法。然而,可用作印刷层支撑膜的膜包括CPP(浇铸聚丙烯)膜、BOPP(双轴向取向的聚丙烯)膜等,其通常为不可透气的并且使附接表面紧固件凹材料的商品的透气性、柔韧性和拉伸性降低,从而在穿着时损害吸收性商品诸如尿布等的舒适性和贴合性。因此,需要具有用于通过将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制成若干个条等来固定可透气部分和可拉伸部分的设计。另外,印刷层支撑膜的材料成本和用于将印刷膜粘附到基部的粘合剂的制造成本不可忽视。因此,需要具有图案同时避免上述问题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常规用作用于获取具有足够的透气性和接合特性的基部的有利材料的针织织物不具有呈适于印刷的形式的非接合表面。即,通过在非接合表面上直接(即,没有基部层诸如印刷层支撑膜等)印刷不能获取有利的印刷外观。然而,当与由针织织物制成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相比时,尽管具有优异的透气性和印刷性,但是利用由非织造织物构成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不可获取足够的接合力和耐久性(特别是与分离和剪切相关的耐久性)。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提供一种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其中可获取有利的印刷外观,而无需使用具有优异的接合特性和耐久性的基部层,诸如印刷层支撑膜等。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很小的接合力横向差异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包括这些表面紧固件凹材料的表面紧固件和吸收性商品。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公开具有至少以下构造。(1)包含针织织物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其中该针织织物由背纱、中纱和前纱编织而成。背纱、中纱和前纱交替形成连接点(I)和连接点(II),该连接点(I)由背纱的如下组织、前纱的如下组织和中纱的如下组织构成:背纱的组织循在第一方向或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的位于针前垫纱的前方和后方的针背垫纱;前纱的组织循与背纱相同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与背纱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的针背垫纱;中纱的组织循与背纱和前纱相反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该连接点(II)由背纱的如下组织、前纱的如下组织和中纱的如下组织构成:背纱的组织循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在第二方向上的位于针前垫纱的前方和后方的针背垫纱;前纱的组织循与背纱相同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与背纱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的针背垫纱;中纱的组织循与背纱和前纱相反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该前纱在连接点(I)、连接点(II)、或两者处形成闭合组织,并且按总针数标准计,背纱包含至少50%的经处理的纱。(2)包含上述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和表面紧固件凸材料的表面紧固件。(3)包含上述表面紧固件的吸收性商品。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在不使用基部层诸如印刷层支撑膜的情况下获取有利的印刷外观,并且提供具有优异的接合特性和耐久性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具有很小的接合力横向差异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提供包括这些表面紧固件凹材料的表面紧固件和吸收性商品。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的横截面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包含表面紧固件凹材料的织造织物内的前纱、中纱和背纱的针织编织物的示意图。图3为示出当在图2中所示的前纱、中纱和背纱各自一进一出进给时的针织编织物的示意图。图4为示出在图2和图3中所示的针织编织物之后的针织织物的示意图。图5为示出从针织编织物的切割线沿图4的线A-A(垂直于中纱的流动方向)观察的被形成在针织织物中的前纱的状态(左右各一圈)的示意图。图6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表面紧固件的横截面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表面紧固件凹材料、表面紧固件以及吸收性商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含针织织物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其中所述针织织物由背纱、中纱和前纱编织而成,所述背纱、所述中纱和所述前纱交替形成连接点(I)和连接点(II),所述连接点(I)由所述背纱的如下组织、所述前纱的如下组织和所述中纱的如下组织构成:所述背纱的所述组织循在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于所述针前垫纱的前方和后方的针背垫纱;所述前纱的所述组织循与所述背纱相同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与所述背纱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的针背垫纱;所述中纱的所述组织循与所述背纱和所述前纱相反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所述连接点(II)由所述背纱的如下组织、所述前纱的如下组织和所述中纱的如下组织构成:所述背纱的所述组织循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于所述针前垫纱的前方和后方的针背垫纱;所述前纱的所述组织循与所述背纱相同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与所述背纱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的针背垫纱;所述中纱的所述组织循与所述背纱和所述前纱相反的方向上的所述针前垫纱,所述前纱在所述连接点(I)、所述连接点(II)、或两者处形成闭合组织,并且按总针数标准计,所述背纱包含至少50%的经处理的纱。...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4.15 JP 2015-0837731.一种包含针织织物的表面紧固件凹材料,其中所述针织织物由背纱、中纱和前纱编织而成,所述背纱、所述中纱和所述前纱交替形成连接点(I)和连接点(II),所述连接点(I)由所述背纱的如下组织、所述前纱的如下组织和所述中纱的如下组织构成:所述背纱的所述组织循在第一方向或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于所述针前垫纱的前方和后方的针背垫纱;所述前纱的所述组织循与所述背纱相同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与所述背纱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的针背垫纱;所述中纱的所述组织循与所述背纱和所述前纱相反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所述连接点(II)由所述背纱的如下组织、所述前纱的如下组织和所述中纱的如下组织构成:所述背纱的所述组织循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于所述针前垫纱的前方和后方的针背垫纱;所述前纱的所述组织循与所述背纱相同的方向上的针前垫纱以及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下健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三M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