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舱下护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4243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舱下护板,它包括下护板本体,在所述下护板本体上设有散热通孔,所述下护板本体包括EPP层、碳纤维层和纤维丝编织层,所述EPP层、碳纤维层和纤维丝编织层的厚度比为1:(0.2‑0.5):(0.5‑0.8),在所述下护板本体上设有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防护好,强度高,厚度薄,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舱下护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护板,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舱护板。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发动机舱下护板,普遍存在防护效果一般,使用强度不够,材料不环保,整体厚度较厚,安装拆卸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护好,强度高,厚度薄,环保的发动机舱下护板。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舱下护板,它包括下护板本体,在所述下护板本体上设有散热通孔,所述下护板本体包括EPP层、碳纤维层和纤维丝编织层,所述EPP层、碳纤维层和纤维丝编织层的厚度比为1:(0.2-0.5):(0.5-0.8),在所述下护板本体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碳纤维层的厚度在1-2mm之间。所述EPP层、碳纤维层和纤维丝编织层的厚度比为1:0.3:0.7。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技术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采用EPP层、碳纤维层和纤维丝编织层组成下护板本体,并且他们的厚度比为1:(0.2-0.5):(0.5-0.8),碳纤维层的厚度在1-2mm之间,整体厚度较薄,使用强度高,韧性好,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设置散热通孔,在保证使用强度的前提下,有效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舱下护板

【技术保护点】
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护板本体(1),在所述下护板本体(1)上设有散热通孔(2),所述下护板本体(1)包括EPP层(3)、碳纤维层(4)和纤维丝编织层(5),所述EPP层(3)、碳纤维层(4)和纤维丝编织层(5)的厚度比为1:(0.2‑0.5):(0.5‑0.8),在所述下护板本体(1)上设有安装孔(6)。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舱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护板本体(1),在所述下护板本体(1)上设有散热通孔(2),所述下护板本体(1)包括EPP层(3)、碳纤维层(4)和纤维丝编织层(5),所述EPP层(3)、碳纤维层(4)和纤维丝编织层(5)的厚度比为1:(0.2-0.5):(0.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云张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环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