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踏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4236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踏板组件,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能够展开后供踩踏的踏板本体;所述底座和所述踏板本体的一者上设置有转轴,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长圆孔,所述踏板本体的内端能够在所述踏板本体展开时与所述底座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结构简单,该踏板组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踩踏更加安全,制作成本低,强度高,适宜量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踏板组件
本技术涉及踩踏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应用于货箱栏板上的踏板组件。
技术介绍
卡车作为运输货物的主要工具,使用非常普遍,当需要向卡车的货箱内装运货物时,经常需要爬上货台搬运货物,由于卡车的货台高度较高,目前,一般在货箱的前部安装踏板,踏板的安装受卡车底盘高度的限制,导致踏板的高度较高,运输人员爬上货台时比较费力,而且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另外,目前的卡车中,踏板仅安装在货箱的前端车架上,只能从货箱前部爬上货台,不方便货箱后部的货物的搬运,影响装卸效率。同时,目前常用的踏板,一般仅包括板体,直接固定安装在货箱的前端车架,强度较低,无法折叠,占用空间较大。因此,如何提高踏板的使用方便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踏板组件,该踏板组件通过踏板本体与底座的转动配合,踏板本体的展开和收起更加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踏板组件,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能够展开后供踩踏的踏板本体;所述底座和所述踏板本体的一者上设置有转轴,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长圆孔,所述踏板本体的内端能够在所述踏板本体展开时与所述底座抵接。优选的,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长圆孔设置在所述踏板本体上,所述长圆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踏板本体的延伸方向平行,并且所述转轴可沿所述长圆孔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踏板本体的内端相对于所述转轴的转动半径,大于所述转轴到所述底座的距离。优选的,所述踏板本体上设有防滑凸起部,并且所述防滑凸起部上设有漏砂通孔。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底座主板和分别由所述底座主板的两侧弯折而成并垂直于所述底座主板的底座左侧板和底座右侧板;所述踏板本体包括踏板本体主板和分别由所述踏板本体主板的两侧弯折而成并垂直于所述踏板本体主板的踏板本体左侧板和踏板本体右侧板;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同时位于所述底座左侧板和所述底座右侧板的内侧,或者,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同时位于所述底座左侧板和所述底座右侧板的外侧。优选的,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的内端呈直线型,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的直线型边缘以及所述踏板本体主板的内端边缘可同时与所述底座主板抵接。优选的,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的外侧壁向内端直线型边缘之间呈弧形过渡。优选的,所述转轴安装在所述底座左侧板和所述底座右侧板之间,所述长圆孔开设于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上与所述转轴对应的位置。优选的,所述踏板本体和所述底座的一者上设有限位凸台,另一者上设有限位凹槽,在所述踏板本体收起时并且该踏板组件翻转时,所述限位凸台可滑入所述限位凹槽中以限制所述踏板本体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优选的,所述限位凹槽靠近所述踏板本体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限位凸台由所述限位凹槽的开口滑入所述限位凹槽中;所述限位凹槽的顶端中间位置设有凸起部,所述限位凸台可在所述踏板本体反向坠落时滑入所述凸起部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优选的,所述限位凹槽包括上侧壁、下侧壁和内侧壁,所述下侧壁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内侧壁呈竖直方向延伸,所述上侧壁自靠近所述踏板本体的一侧向远离所述踏板本体的一侧依次包括开口段、凸起部以及凹陷段,所述开口段自远离所述踏板本体的一侧向靠近所述踏板本体的一侧向上倾斜,并且所述限位凸台可滑入所述凹陷段内。本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能够展开后供踩踏的踏板本体;所述底座和所述踏板本体的一者上设置有转轴,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转轴配合的长圆孔,所述踏板本体的内端能够在所述踏板本体展开时与所述底座抵接。本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踩踏更加安全,制作成本低,强度高,适宜量产。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踏板本体和所述底座的一者上设有限位凸台,另一者上设有供所述限位凸台滑入的限位凹槽,在所述栏板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限位凸台可自行滑入所述限位凹槽中以限制所述踏板本体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上述设置,通过所述限位凸台和所述限位凹槽的限位配合使用,可以在该踏板组件翻转时,同样实现所述踏板本体与所述底座的锁止,减少晃动,占用空间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在踏板本体展开后处于使用状态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在踏板本体收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在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踏板本体、11-长圆孔、12-限位凸台、2-底座、21-限位凹槽、3-转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踏板组件,该踏板组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踩踏更加安全,制作成本低,强度高,适宜量产。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在踏板本体展开后处于使用状态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在踏板本体收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踏板组件在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踏板组件包括底座2和踏板本体1。踏板本体1与底座2转动连接,且踏板本体1能够展开后供踩踏使用。底座2和踏板本体1的一者上设置有转轴3,另一者上设置有与转轴3配合的长圆孔11,踏板本体1的内端能够在踏板本体1展开时与底座2抵接,以限制踏板本体1展开时的转动极限位置。优选的,踏板本体1展开时的转动极限位置优选为垂直于底座2,或者垂直于栏板的表面,方便人员踩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踏板本体1靠近转轴3的一端为内端,远离转轴3的一端为外端,即踏板本体1在展开后,靠近底座2的一端为内端,远离底座2的一端为外端,踏板本体1的内端优选为与底座2的底端转动连接。当然,踏板本体1在展开后与底座2之间的锁止,可以通过踏板本体1的内端与底座2的抵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例如在踏板本体1与底座2之间设置限位杆,限位杆可以固定在底座2上,踏板本体1在展开后抵接在限位杆上,也可以通过设置挂钩,在踏板本体1展开后,将踏板本体1的外端与底座2之间通过挂钩限位,具体的,挂钩也可以安装在底座2上,踏板本体1的外端设有供挂钩钩住的连接孔,另外,还可以通过在踏板本体1和底座2的一者上设置锁止凸起部,另一者上设置锁止凹槽等方式,实现踏板本体1与底座2的锁止。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转轴3设置于底座2上,长圆孔11设置在踏板本体1上,长圆孔11的延伸方向与踏板本体1的延伸方向平行,并且转轴3可沿长圆孔11的延伸方向滑动。并且,踏板本体1的内端相对于转轴3的转动半径,大于转轴3到底座2的距离。上述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踏板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踏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和与所述底座(2)转动连接且能够展开后供踩踏的踏板本体(1);所述底座(2)和所述踏板本体(1)的一者上设置有转轴(3),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转轴(3)配合的长圆孔(11),所述踏板本体(1)的内端能够在所述踏板本体(1)展开时与所述底座(2)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踏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和与所述底座(2)转动连接且能够展开后供踩踏的踏板本体(1);所述底座(2)和所述踏板本体(1)的一者上设置有转轴(3),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转轴(3)配合的长圆孔(11),所述踏板本体(1)的内端能够在所述踏板本体(1)展开时与所述底座(2)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3)设置于所述底座(2)上,所述长圆孔(11)设置在所述踏板本体(1)上,所述长圆孔(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踏板本体(1)的延伸方向平行,并且所述转轴(3)可沿所述长圆孔(11)的延伸方向滑动;所述踏板本体(1)的内端相对于所述转轴(3)的转动半径,大于所述转轴(3)到所述底座(2)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本体(1)上设有防滑凸起部,并且所述防滑凸起部上设有漏砂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包括底座主板和分别由所述底座主板的两侧弯折而成并垂直于所述底座主板的底座左侧板和底座右侧板;所述踏板本体(1)包括踏板本体主板和分别由所述踏板本体主板的两侧弯折而成并垂直于所述踏板本体主板的踏板本体左侧板和踏板本体右侧板;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同时位于所述底座左侧板和所述底座右侧板的内侧,或者,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同时位于所述底座左侧板和所述底座右侧板的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踏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的内端呈直线型,所述踏板本体左侧板和所述踏板本体右侧板的直线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源昌郭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