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3465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8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主要有底盘、位于底盘前后端的波箱组件,所述波箱组件中具有上波箱、下波箱、左右对称的上摆臂、下摆臂及轮杯,前波箱组件前端连接避震系统,后波箱组件后端连接避震系统,前波箱组件后端连接转向系统,后波箱组件的避震系统上还连接束脚系统,其中,前后波箱组件中的轮杯朝向相同。该技术方案中,模型车的各部件契合度高,结构合理,克服小模型车无法更换配件等问题,使其具有与真车一样的运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
本技术涉及遥控模型车结构领域,特指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
技术介绍
遥控模型车,简称RCCar(RC:RadioControl),是各类真实汽车按比例缩小的版本,拥有跟真车一样的机械原理,类似的结构和操控特性。市面上模型车比例越小,设计难度越高,对于小比例遥控模型而言只能通过简化结构来达到目的。小比例遥控模型的双横臂式悬挂结构,需要通过更换配件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本申请人有见于上述习知遥控模型车结构的不足,秉持研究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利用专业眼光与专业知识,提出一个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案,故提出本案之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部件精密连接,结构合理,装配简单的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为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主要有底盘、位于底盘前后端的波箱组件,所述波箱组件中具有上波箱、下波箱、左右对称的上摆臂、下摆臂及轮杯,前波箱组件前端连接避震系统,后波箱组件后端连接另一套避震系统,前波箱组件后端连接转向系统,后波箱组件的避震系统上还连接束脚系统,其中,前后波箱组件中的轮杯朝向相同。进一步地,上波箱通过上摆臂与轮杯连接,下波箱通过下摆臂与轮杯连接,且各连接处均为球头连接,其中,上摆臂分为两段且中间由丝杆串接。进一步地,下摆臂一侧设有孔位与下波箱配合。进一步地,避震系统具有蝴蝶架、避震臂、调节环及弹簧,其中,避震臂由上下两段组成并分别通过球头与下波箱、蝴蝶架进行连接。进一步地,蝴蝶架通过螺丝分别装配于前波箱组件的前端、后波箱组件的后端。进一步地,避震臂中通过螺纹连接调节环,且调节环与弹簧契合连接。进一步地,轮杯的水平延伸段设有装配孔,装配孔通过球头与转向系统或束脚系统连接。进一步地,转向系统中具有转向伺服机、短牵引臂及长牵引臂,转向伺服机通过短牵引臂连接右侧轮杯上部,右侧轮杯下部通过长牵引臂连接左侧轮杯下部,且各连接处均为球头连接。进一步地,束脚系统中具有束脚臂,束脚臂两端分别通过球头与轮杯的装配孔连接、与蝴蝶架连接。进一步地,束脚臂由分为两端且中间由调节螺杆串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结构的模型车的各部件契合度高,结构合理、配合紧凑,不仅克服小模型车无法调节等问题,且使其具有与真车一样加速力、过弯效果及稳定性,效果逼真。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前波箱组件的局部放大图;附图3为本技术后波箱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主要有底盘1、位于底盘1前后端的波箱组件,所述波箱组件中具有上波箱21、下波箱22、左右对称的上摆臂41、下摆臂42及轮杯25,前波箱组件前端连接避震系统,后波箱组件后端连接另一套避震系统,前波箱组件后端连接转向系统用于转向调节,后波箱组件的避震系统上还连接束脚系统用于轮胎束脚调节,其中,轮杯25的水平延伸段设有装配孔251,装配孔251通过球头与转向系统或束脚系统连接,前后波箱组件中的轮杯25朝向相同,即轮杯25水平延伸段朝向相同,使前后波箱形成统一的模块组件,有利于减少半成品的挤压,且安装方便,只需根据前后端分别装配相应的转向系统或束脚系统即可。下面对各组件的配合进行解析:上波箱21通过上摆臂41与轮杯25连接,上摆臂41与上波箱21为销装配,上摆臂41可转动一定角度,为悬臂作用,下波箱22通过下摆臂42与轮杯25连接,下摆臂42一侧设有孔位241与下波箱22连接,配合上摆臂41一起动作,又限制下摆臂42的活动范围,其中各连接处均为球头连接,运动时阻力小,活动顺畅。其中,上摆臂41分为两段且中间由丝杆411串接,通过丝杆411可调节轮胎倾角,以满足适当的转弯离心力,增加稳定性。避震系统具有蝴蝶架51、避震臂52、调节环53及弹簧54,其中,避震臂52由上下两段组成并分别通过球头与下波箱22、蝴蝶架51进行连接,形成各波箱的避震系统。蝴蝶架51通过螺丝分别装配于前波箱组件的前端、后波箱组件的后端,而避震臂52中通过螺纹连接调节环53,且调节环53与弹簧54契合连接,通过调节环53可调节弹簧53松紧度,得到所需要的避震效果。转向系统中具有转向伺服机61、短牵引臂62及长牵引臂63,转向伺服机61通过短牵引臂62连接右侧轮杯上部,右侧轮杯下部通过长牵引臂63连接左侧轮杯下部,且各连接处均为球头连接,即通过转向伺服机61对转向系统进行导向,由牵引臂62牵动左右轮杯25的延伸段,使左右轮胎一同摆动,达到车体转向的目的。束脚系统中具有束脚臂71,束脚臂71两端分别通过球头与轮杯25的装配孔251连接、与蝴蝶架51连接,束脚臂71由分为两端且中间由调节螺杆72串接,于后波箱组件,通过束脚系统调节轮胎束脚,主要由调节螺杆72进行束脚角度的调节,可使轮胎形成内束脚或外束脚,内束角可以消除左右轮胎对方向的干扰,增加直线行驶的稳定性。而外束角可以帮助车辆更加凌厉的入弯,弯道表现更佳。对于后驱车,束角一般都要设置成内束角,防止转弯过度,而前驱车可以考虑小角度外束来弥补转弯不足。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技术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主要有底盘(1)、位于底盘(1)前后端的波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箱组件中具有上波箱(21)、下波箱(22)、左右对称的上摆臂(41)、下摆臂(42)及轮杯(25),前波箱组件前端连接避震系统,后波箱组件后端连接另一套避震系统,前波箱组件后端连接转向系统,后波箱组件的避震系统上还连接束脚系统,其中,前后波箱组件中的轮杯(25)朝向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主要有底盘(1)、位于底盘(1)前后端的波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箱组件中具有上波箱(21)、下波箱(22)、左右对称的上摆臂(41)、下摆臂(42)及轮杯(25),前波箱组件前端连接避震系统,后波箱组件后端连接另一套避震系统,前波箱组件后端连接转向系统,后波箱组件的避震系统上还连接束脚系统,其中,前后波箱组件中的轮杯(25)朝向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波箱(21)通过上摆臂(41)与轮杯(25)连接,下波箱(22)通过下摆臂(42)与轮杯(25)连接,且各连接处均为球头连接,其中,上摆臂(41)分为两段且中间由丝杆(411)串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42)一侧设有孔位(241)与下波箱(22)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遥控模型车独立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系统具有蝴蝶架(51)、避震臂(52)、调节环(53)及弹簧(54),其中,避震臂(52)由上下两段组成并分别通过球头与下波箱(22)、蝴蝶架(51)进行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冬李聪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添翊模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