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伟专利>正文

热分解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2962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植物质产生可燃气体的热分解炉。它包括燃料箱、燃烧室和装料桶,燃料箱底部与燃烧室相通,燃烧室下部设有点火口、进风孔和进风口;装料桶顶部设有水封盖,下部设有除碴口;上、下受热管贯穿于燃烧室和装料桶中,上受热管上部设有与外相通的排气管,下受热管的下部设有与装料桶相通的排碴口,上、下受热管中分别设有上、下搅笼,上、下搅笼的搅轴通过链轮和链条相配合,上、下搅笼旋转方向相反,搅轴外端设有搅柄,位于装料桶中的上受热管的上部,设有进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下受热管的结构,在上、下搅笼的共同作用下,推动植物质在受热管中移动,所分解出的可燃气体能顺畅地从排气管排出。(*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植物质进行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的热分解炉
技术介绍
目前,能源已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是世界人口 大国,人均占有可利用能源较少,因此,充分利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是我国面 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民占我国人口比例较大,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民对能源的消耗较大,为了减轻能源压力,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国家号召农 民们推广使用沼气,但是沼气的应用要受到季节、天气温度等影响,尤其是北 方地区,受气候条件制约使用时间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之也产生 了许多利用农村废弃的秸杆等植物质作原料,通过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等可燃气 体,再通过二次燃烧产生较大热能。但这种方式大多局限于家庭单户使用的单体炉。本人之前申请的专利号为200720100385.4的气化炉装置,公开了一种利 用植物质生产可燃气的装置。该装置为了充分分解植物质,在受热管中采用钢 球等比热较高的介质,但是由于采用这些介质导致气流阻力较大,而不得不在 管中通上高压空气,不但要增加气泵,而且所产气体中含空气较多,空气中含 有大量不可燃的氮气,影响了所制燃气的纯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制气纯度较高的 热分解炉。本技术包括燃料箱、燃烧室和装料桶。燃料箱底部与燃烧室相通;燃 烧室下部设有点火口、进风孔和进风口,燃烧室顶部设有烟筒;装料桶顶部设 有水封盖,装料桶下部设有除碴口;上、下受热管贯穿于燃烧室和装料桶中, 位于燃烧室内的上、下受热管之间相通,位于燃烧室内的上受热管上部设有与 外相通的排气管,位于装料桶内的下受热管的下部设有与装料桶相通的排碴口, 上、下受热管中分别设有上、下搅笼,上、下搅笼的搅轴通过链轮和链条相配 合,上、下搅笼旋转方向相反,搅轴外端设有搅柄,位于装料桶中的上受热管 的上部,设有进料口。位于装料桶中的上受热管的上部开有进料口 ,该进料口上部设有隔离板,该隔离板将装料桶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隔离板上设有漏料口,该漏料口与上受热管上的进料口相重合。在燃料箱下部设有燃料搅笼,燃料搅笼的出口与燃烧室相通。 本技术采用上、下受热管的结构,且在上、下受热管中设有搅笼,上搅笼和下搅笼旋转方向相反,因此,在上、下搅笼的共同作用下,推动植物质在受热管中移动,所分解出的可燃气体能顺畅地从排气管排出。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进一 步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燃料箱1、燃烧室3和装料桶5。燃料箱1底部 通过所设的燃料搅笼15与燃烧室3相通,燃烧室3下部设有点火口 12、进风孔 12和进风口14,以满足燃烧时所需氧气,燃烧室3顶部设有烟筒。装料桶5顶 部设有水封盖,防止空气进入,使分解过程尽量在缺氧状态下进行。装料桶5 下部设有除碴口 10,以方便将未分解的物质清除或取出重复使用。上、下受热 管4、 11横穿于燃烧室3和装料桶5中,使位于燃烧室3内的上、下受热管4、 11之间相通,形成回路,不但增加了热分解的路径,同时也有利于植物的循环 使用。位于燃烧室3内的上受热管4上部设有与外相通的排气管2,位于装料桶 5内的下受热管11的下部设有与装料桶5相通的排碴口,上、下受热管4、 11 中分别设有上、下搅笼6、 9,上、下搅笼6、 9的搅轴通过链轮7和链条8相配 合,上、下搅笼6、 9旋转方向相反,搅轴外端设有搅柄。装料桶5中的上受热 管4上部开有进料口,该进料口上部设有隔离板,该隔离板将装料桶5分隔为 上、下两个空间,隔离板上设有漏料口,该漏料口与上受热管5上的进料口相 重合。本技术的工作过下将欲分解的植物质粉碎后装入装料桶5中,并 盖上水封盖。将燃料装入燃料箱1中,燃料一般采用与欲分解的植物质相同的 物质。旋动燃料搅笼15的手柄,将燃料送入燃烧室3内,从点火口 12将燃料 点燃,使燃烧室3的室温上升。当燃烧室3的室温稳定后,旋动上搅笼6的手 柄,上搅笼6轴上的链轮7通过链条8带动下搅笼9旋转,从装料桶5中落入 上搅笼6中的植物质,在上、下搅笼6、 9的共同作用下从上搅笼6到下搅笼9进行传送,当植物质运送到燃烧室3处时,受高温影响进行分解,分解出的气 体通过排气管2排出并收集起来使用,也可以送入裂解炉进行进一步裂解。未 充分分解的物质运行到下受热管11未端时排除到装料桶5底部,从除碴口 10 清除或重新装入装料桶5上部进行重复使用。本技术不需使用空气泵,所 产燃气中含氮量低。而且,排气管2设置在上受热管4上方,所产燃气较易排 出。权利要求1. 一种热分解炉,包括燃料箱(1)、燃烧室(3)和装料桶(5),其特征在于燃料箱(1)底部与燃烧室(3)相通;燃烧室(3)下部设有点火口(13)、进风孔(12)和进风口(14),燃烧室(3)顶部设有烟筒;装料桶(5)顶部设有水封盖,装料桶(5)下部设有除碴口(10);上、下受热管(4、11)贯穿于燃烧室(3)和装料桶(5)中,位于燃烧室(3)内的上、下受热管(4、11)之间相通,位于燃烧室(3)内的上受热管(4)上部设有与外相通的排气管(2),位于装料桶(5)内的下受热管(11)的下部设有与装料桶(5)相通的排碴口,上、下受热管(11)中分别设有上、下搅笼(6、9),上、下搅笼(6、9)的搅轴通过链轮(7)和链条(8)相配合,上、下搅笼(6、9)旋转方向相反,搅轴外端设有搅柄;位于装料桶(5)内的上受热管(4)的上部,设有进料口。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分解炉,其特征在于位于装料桶(5)中的上 受热管(4)的上部开有进料口,该进料口上部设有隔离板,该隔离板将装料桶(5)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隔离板上设有漏料口,该漏料口与上受热管(5) 上的进料口相重合。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分解炉,其特征在于在燃料箱(1)下部设有 燃料搅笼(15),燃料搅笼(15)的出口与燃烧室(3)相通。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植物质产生可燃气体的热分解炉。它包括燃料箱、燃烧室和装料桶,燃料箱底部与燃烧室相通,燃烧室下部设有点火口、进风孔和进风口;装料桶顶部设有水封盖,下部设有除碴口;上、下受热管贯穿于燃烧室和装料桶中,上受热管上部设有与外相通的排气管,下受热管的下部设有与装料桶相通的排碴口,上、下受热管中分别设有上、下搅笼,上、下搅笼的搅轴通过链轮和链条相配合,上、下搅笼旋转方向相反,搅轴外端设有搅柄,位于装料桶中的上受热管的上部,设有进料口。本技术采用上、下受热管的结构,在上、下搅笼的共同作用下,推动植物质在受热管中移动,所分解出的可燃气体能顺畅地从排气管排出。文档编号C10B53/02GK201261766SQ200820078339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6日专利技术者伟 王 申请人:伟 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分解炉,包括燃料箱(1)、燃烧室(3)和装料桶(5),其特征在于:燃料箱(1)底部与燃烧室(3)相通;燃烧室(3)下部设有点火口(13)、进风孔(12)和进风口(14),燃烧室(3)顶部设有烟筒;装料桶(5)顶部设有水封盖,装料桶(5)下部设有除碴口(10);上、下受热管(4、11)贯穿于燃烧室(3)和装料桶(5)中,位于燃烧室(3)内的上、下受热管(4、11)之间相通,位于燃烧室(3)内的上受热管(4)上部设有与外相通的排气管(2),位于装料桶(5)内的下受热管(11)的下部设有与装料桶(5)相通的排碴口,上、下受热管(11)中分别设有上、下搅笼(6、9),上、下搅笼(6、9)的搅轴通过链轮(7)和链条(8)相配合,上、下搅笼(6、9)旋转方向相反,搅轴外端设有搅柄;位于装料桶(5)内的上受热管(4)的上部,设有进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
申请(专利权)人:王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