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2731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6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循环加热器,其热利用率高。一种内循环加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具有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在壳体内设有风轮,在风轮和内循环出风口之间设有灯管,在壳体内还设有散热翅片,所述灯管还穿过所述散热翅片,风轮所形成的气流经散热翅片后从内循环出风口吹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循环加热器
本技术属于取暖换气设备的
,具体地说是涉及内循环加热器。
技术介绍
内循环加热器集取暖、换气、照明于一体的设备。公开号为CN205102228U、公告日为2016年03月23日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取暖器,其包括框体、外面板、电加热装置、热风出口,外面板、电加热装置、热风出口均设在框体上,空气经电加热装置加热后从热风出口吹入浴室,还包括固定设在外面板内面的负离子发生器,电加热装置包括风轮、设在风轮上的电加热叶片,风轮转动带动电加热叶片转动。本技术风轮与电加热叶片的组合,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取暖,并且达到了取暖与换气一体化的综合效果。然而,这种结构的取暖器使用取暖功能时,由电加热装置直接对气流进行加热,这样对气流的加热,热利用率低。此外,由于热利用率低,使得取暖器在使用取暖功能时,取暖器机身的整体温度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循环加热器,其热利用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循环加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具有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在壳体内设有风轮,在风轮和内循环出风口之间设有灯管,在壳体内还设有散热翅片,所述灯管还穿过所述散热翅片,风轮所形成的气流经散热翅片后从内循环出风口吹出。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翅片包括若干片翅片,若干片所述翅片并排设置,所述灯管按若干片翅片的排列方向穿过所述散热翅片,在相邻两片所述翅片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空隙。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每一翅片设有通孔,通孔的内径大于灯管的外径,所述灯管以穿过每一翅片上的通孔的形式而穿过所述散热翅片,并且灯管与通孔的孔壁不直接接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在翅片的上部连接有安装板,并且安装板还覆盖住空隙的顶部。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在翅片的底部连接有安装条,安装条的宽度小于翅片的长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翅片有多个,每一散热翅片上分布有若干根灯管。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多个所述散热翅片依次排列。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翅片为2个;每一散热翅片分布有2根灯管。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在所述壳体上对应于灯管上方的位置设有窗口,在壳体上还设有透光板,透光板覆盖住窗口。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透光板采用防爆辐射板制成。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的内循环加热器,采用了灯管穿过散热翅片的结构。这样,灯管3所形成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传递到散热翅片,散热翅片与气流相接触而向气流传递热量。也就是说,灯管3产生热量一部分先传递到散热翅片4的金属薄片上,风轮在工作时所形成的气流在经过散热翅片时,灯管以及散热翅片共同对气流传递热量。采用散热翅片结构,由于散热翅片面积相对灯管较大,明显提高了热量利用率。由于热利用率高,使得灯管所产生的热量能够被气流带走,从而在内循环加热器在使用取暖功能时,其机身的温度相对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散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已给出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未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循环加热器,其通过增加散热片4的结构来提高热利用率。参见图1-图3,本技术的内循环加热器包括壳体1、风轮2、灯管3和散热翅片4。其中,风轮2、灯管3和散热翅片4安装在壳体1内。风轮2在工作时可形成吹向灯管3的气流(风),而灯管3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翅片4上,气流主要与散热翅片4、灯管3进行换热而升温,从而使气流形成暖风吹出。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扣合在下壳体12上,并且二者形成固定连接。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构出腔室13。风轮2、灯管3和散热翅片4安装在腔室13中。壳体1上具有内循环进风口5和内循环出风口6。通常,如图1中所示,内循环进风口5、内循环出风口6设在上壳体11上。在壳体1内设有风轮2,如图3中所示,风轮2安装于下壳体12中,并且风轮2位于内循环进风口5的下方。在风轮2工作时,气流从内循环进风口5进入内循环加热器内,在风轮2和风轮的集风罩7的作用下而将气流吹向灯管3,而后从内循环出风口6流出,从而形成内循环的工作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下壳体12上还设有外循环出风口8。当控制风轮2反向转动,并在风轮的集风罩7的作用下,而将气流直接从外循环出风口8吹出,以实现换气的功能。这种结构的风轮2和风轮的集风罩7均与现有技术无异,这里不再赘述。参见图3,在风轮2和内循环出风口6之间设有灯管3。灯管3在通电时,灯管3发光发热,在内循环的模式下,灯管3可对气流加热以形成暖风吹出。在壳体1内还设有散热翅片4,所述灯管3还穿过所述散热翅片4。散热翅片4采用散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通常,散热翅片4采用金属薄片制成。在具体应用时,该内循环加热器在内循环工作模式时,风轮2所形成的气流经散热翅片4后从内循环出风口6吹出。在具体应用时,灯管3所形成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传递到散热翅片4,散热翅片4与气流相接触而向气流传递热量。也就是说,灯管3产生热量一部分先传递到散热翅片4的金属薄片上,风轮2在工作时所形成的气流在经过散热翅片4时,灯管以及散热翅片共同对气流传递热量。采用散热翅片4结构,由于散热翅片面积相对灯管较大,明显提高了热量利用率。由于热利用率高,使得灯管3所产生的热量能够被气流带走,从而在内循环加热器在使用取暖功能时,其机身的温度相对较低。如图3、图4、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翅片4包括若干片翅片41,若干片所述翅片41并排设置,所述灯管3按若干片翅片41的排列方向穿过所述散热翅片4,在相邻两片所述翅片41之间具有气供流通过的空隙42。具体地,如图4中所示,每一翅片41设有通孔411,通孔411的内径大于灯管3的外径,所述灯管3以穿过每一翅片41上的通孔411的形式而穿过所述散热翅片4,并且灯管3与通孔411的孔壁不直接接触。由于,灯管3与翅片41是不相接接触的,在灯管3工作时,通孔411具有可供灯管3热胀的空间,可避免灯管3破裂。在本实施例中,灯管3与翅片41呈垂直设置。当然,灯管3也可以与翅片41形成非平行的其它角度设置。采用灯管3按若干片翅片的排列方向穿过所述散热翅片4的结构,这样每一片翅片均可直接接受灯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循环加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循环加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具有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在壳体内设有风轮,在风轮和内循环出风口之间设有灯管,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还设有散热翅片,所述灯管还穿过所述散热翅片,风轮所形成的气流经散热翅片后从内循环出风口吹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加热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具有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在壳体内设有风轮,在风轮和内循环出风口之间设有灯管,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还设有散热翅片,所述灯管还穿过所述散热翅片,风轮所形成的气流经散热翅片后从内循环出风口吹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包括若干片翅片,若干片所述翅片并排设置,所述灯管按若干片翅片的排列方向穿过所述散热翅片,在相邻两片所述翅片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空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循环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翅片设有通孔,通孔的内径大于灯管的外径,所述灯管以穿过每一翅片上的通孔的形式而穿过所述散热翅片,并且灯管与通孔的孔壁不直接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循环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凌雲沈正华陆佳洁殷振超宋一平胡滨宋佳军
申请(专利权)人:法狮龙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