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1134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5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栽培领域,公开了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包括:苗桶,苗床,升降结构;所述的苗床分为上下两层,升降结构位于下层,苗桶位于上层;所述的苗桶由底面和围绕底面的侧壁组成;底面与侧壁相抵接,并可沿所述的侧壁上下滑动;所述的升降结构由支撑杆、2根连接杆、螺栓和与螺栓相适应的螺帽组成;支撑杆顶部与所述的底面相连接,并且可相对底面转动;下端与连接杆相连,并且可相对于连接杆进行转动;连接杆设有穿孔,螺栓穿过穿孔将2根连接杆相连接,螺帽设于所述螺栓的两末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便于移出的育苗床,能有效避免育苗杯或者育苗袋的翻倒,又便于种苗的移出,便于管理和大田移栽。

A nursery bed that is easy to move ou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ultivation, discloses a seedling bed, and facilitate removal include: seedling bed, bucket, lifting structure; the bed is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the lifting structure is positioned on the lower layer, the upper barrel seedling; seedling barrel is composed of a bottom surface and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side wall around a; the bottom surface and the side wall connected, side wall and sliding along the upper and lower; lifting structure which is composed of a supporting rod, 2 connecting rod, bolts and nuts and bolts to connect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supporting rod; the top and the bottom surface, and can rotate relative to the low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rod, and can rotate relatively to the connecting rod; the connecting rod is provided with a perforation, perforation of 2 bolts through the connecting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two end cap is arranged on the bolt. The seedling bed which is easy to move out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overturn of seedling cups or seedling bags, and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seedlings and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and field transplan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
本技术涉及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种苗的成活率、缩短种苗培育的时间,目前通常采用在大棚内育苗,然后再移栽到大田中。为了便于管理,通常在大棚内设置苗床,再将育苗杯或者育苗袋放置在苗床上进行培育种苗。为了更好的管理,通常将育苗杯或者育苗袋排列在育苗床上,相互之间倚靠,保持直立,然后再在周围加以固定。这样在移出育苗杯或者育苗袋的过程中,由于育苗杯或者育苗袋之间相互倚靠,移出的过程中要考虑移出的前后顺序,如果操作不当,极易发生育苗杯或者育苗袋翻倒,损伤幼苗。为了更好的固定幼苗,也可在育苗床设置凹槽,将育苗杯或者育苗袋放置在凹槽内,这样虽然可以避免育苗杯或者育苗袋的翻倒,但是移栽的时候,育苗杯或者育苗袋不方便取出,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可以将育苗袋或者育苗杯固定在苗床上,需要移栽的过程中,又可很快将育苗袋或者育苗杯移出苗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包括:苗桶,苗床,升降结构;所述的苗床分为上下两层,所述的升降结构位于下层,所述的苗桶设置与上层;所述的苗桶由底面和侧壁组成,所述的侧壁围绕所述的底面设置;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侧壁相抵接,并可沿所述的侧壁上下滑动;所述的升降结构由支撑杆、连接杆、螺栓以及与螺栓相适应的螺帽组成;所述的连接杆为2根,所述的支撑杆顶部与所述的底面相连接,并且可相对所述的底面转动;下端与所述的连接杆相连,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的连接杆进行转动;所述的连接杆设有穿孔,所述的螺栓穿过穿孔将2根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的螺帽设于所述螺栓的两末端。进一步,每两根支撑杆交叉设置形成一组,每组之间平行设置。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杆为2组。进一步,所述的连接杆平行设置。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杆与所述的底面相铰接。进一步,所述的苗床下层对应所述连接杆末端滑动的位置设有滑轨,所述的连接杆末端可在滑轨内滑动。进一步,所述的螺栓可在其中一根连接杆的穿孔内转动;另一根所述的连接杆上设有与所述螺栓螺纹相咬合的螺旋。进一步,所述的螺栓的末端可在所述的穿孔内转动。进一步,所述的螺栓远离穿孔的末端设有旋钮。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杆可相对于所述底面在竖直方向上转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苗床上设有苗桶,育苗杯或者育苗袋可以放入育苗桶中,能有效避免育苗杯或者育苗袋的翻倒,便于日常管理。苗桶的底面连接有升降结构,培育种苗的过程中,将底面调低,可保证育苗杯或者育苗袋留置在苗桶中;需要将种苗移出的时候,将底面升高,育苗杯或者育苗袋即可上升移出苗桶,便于将种苗移出进行大田移栽。连接杆直接通过螺栓相连接,需要升高底面高度时,向螺栓的中心两个螺帽,使2跟连接杆之间的距离靠近,支撑杆朝竖直方向移动,使底面升高,当底面升高至所需的高度,停止旋转,利用螺帽将支撑杆固定在螺栓上合适的位置即可;反之,将螺帽松开,支撑杆向水平方向移动,底面即可下降。此外,由于苗桶高于苗床,在种苗的生长过程中,随着种苗的长高,可以调低底面的高度,利用苗桶的边缘对种苗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有效防止种苗由于地上部分生长旺盛,导致种苗重心不稳而发生倾斜等问题。同时,螺栓穿过连接杆将2根连接杆相连接,也可以稳定2根连接杆的相对位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实施例1的升降结构与苗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实施例1的升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实施例1的升降结构与苗桶连接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实施例1的连接杆与螺栓连接结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实施例2的升降结构与苗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实施例2的连接杆与螺栓连接结构俯视图。图中,1为苗桶,2为苗床,3为升降结构,11为底面,12为侧壁,31为支撑杆,32、33分别为2根连接杆,34为螺栓,35为螺帽,4为穿孔,5为滑轨,6为旋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包括:苗桶1,苗床2,升降结构3;所述的苗床分为上下两层,所述的升降结构位于下层,所述的苗桶设置与上层;所述的苗桶由底面11和侧壁12组成,所述的侧壁围绕所述的底面设置;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侧壁相抵接,并可沿所述的侧壁上下滑动;所述的升降结构由支撑杆31,2根连接杆32、33,螺栓34以及与螺栓相适应的螺帽35组成;所述的支撑杆顶部与所述的底面相连接,并且可相对所述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转动;下端与所述的连接杆相连,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的连接杆进行转动;所述的连接杆设有穿孔4,所述的螺栓穿过穿孔将2根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的螺帽设于所述螺栓的两末端。每两根支撑杆交叉设置形成一组,共设置2组,分别设置在连接杆的两个末端,每组之间平行设置。所述的连接杆也平行设置。所述的支撑杆与所述的底面相铰接,所述的支撑杆与所述的连接杆相铰接。所述的2个连接杆相对应的末端之间设有滑轨5,所述的连接杆末端可在滑轨内滑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交叉设置可以提高支撑杆对底面的称重。支撑杆分别铰接在底面和连接杆上,并且可相对底面在竖直方向上转动,可以避免在调节高度的过程中,支撑杆滑向其他方向,有利于减少零件的损耗,并且可操作的难度。连接杆的末端设有滑轨,有利于保证连接杆的末端在轨道内滑动,避免在调节高度的过程中,连接杆移动发生偏离。实施例2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的螺栓可在其中一根连接杆32的穿孔内转动;另一根所述的连接杆33上设有与所述螺栓螺纹相咬合的螺旋。所述的螺栓通过穿孔和螺旋将2个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的螺栓靠近螺旋的末端设有旋钮6。本实施例中,连接杆上设有螺旋,如果需要调节底面的高度,可以直接转动旋钮,使连接杆上的螺旋沿着螺栓上的螺纹移动,而螺栓可在另一个连接杆的穿孔内转动,利用螺纹的转动,即可将带有螺旋的连接杆靠近或者远离另一个连接杆。当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后,再调节靠近旋钮一侧的螺帽紧贴支撑杆。这样无需在调节两侧的螺帽,即可实现调节底面高度的目的,操作更加简便。通过由于螺旋的存在,可以固定支撑杆的相对位置。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苗桶,苗床,升降结构;所述的苗床分为上下两层,所述的升降结构位于下层,所述的苗桶设置与上层;所述的苗桶由底面和侧壁组成,所述的侧壁围绕所述的底面设置;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侧壁相抵接,并可沿所述的侧壁上下滑动;所述的升降结构由支撑杆、连接杆、螺栓以及与螺栓相适应的螺帽组成;所述的连接杆为2根,所述的支撑杆顶部与所述的底面相连接,并且可相对所述的底面转动;下端与所述的连接杆相连,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的连接杆进行转动;所述的连接杆设有穿孔,所述的螺栓穿过穿孔将2根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的螺帽设于所述螺栓的两末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苗桶,苗床,升降结构;所述的苗床分为上下两层,所述的升降结构位于下层,所述的苗桶设置与上层;所述的苗桶由底面和侧壁组成,所述的侧壁围绕所述的底面设置;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侧壁相抵接,并可沿所述的侧壁上下滑动;所述的升降结构由支撑杆、连接杆、螺栓以及与螺栓相适应的螺帽组成;所述的连接杆为2根,所述的支撑杆顶部与所述的底面相连接,并且可相对所述的底面转动;下端与所述的连接杆相连,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的连接杆进行转动;所述的连接杆设有穿孔,所述的螺栓穿过穿孔将2根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的螺帽设于所述螺栓的两末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出的育苗床,其特征在于:每两根支撑杆交叉设置形成一组,每组之间平行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移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位明明李维国高新生王祥军张晓飞张源源黄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