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冬亮专利>正文

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9668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包括CPU基本电路部分,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CPU基本电路部分包括CPU模块和程序下载模块;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包括电源及电压控制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实际测试,可以有效控制电源为整个电路正常充电,完成充电后使输出端电容保持一个稳定的电压,整个电路可正常使用。该电路可使输出端电压在小波动的情况下可以自动调节,电路较简单且稳定,可及时作出反应,该电路较为省电,并且该电路包含有辅助充电装置,使充电过程较为安全,同时包含有掉电检测及保护部分,使该电路在电源控制上较为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业控制
,涉及一种电路,具体涉及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
技术介绍
在车辆启动时需要由电池供电,产生电流使汽油燃烧,当电池时间较久时会出现电压不稳定的现象,此时产生的电流较小,会使汽油不能充分燃烧,并会产生积碳等其他物质,导致汽油浪费、损害设备、环境污染等。于是可安装电池辅助装置,当电池电压不稳定时,电池辅助装置运行,辅助提升并稳定电压,使汽油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烧,减小汽油浪费、设备损耗以及汽油燃烧导致的积碳等物质,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护设备等功能。因此该电池电压辅助装置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通过单片机以及相关电路实现保持电压稳定,保证点火电流满足要求,使汽油得到充分燃烧,达到节能的目的的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包括CPU基本电路部分,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CPU基本电路部分包括CPU模块,程序下载模块。所述CPU模块包括一个电阻,一个CPU。第一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CPU的管脚2相连;所述CPU的管脚8接地;所述CPU的管脚6连接电源VCC。所述的CPU采用STC15W201S_SOP16_DIP16芯片。所述CPU在本文中未提到的管脚皆架空。所述程序下载模块包括一个四引脚插头座。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1连接电源VCC;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2接地;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3连接CPU的管脚9;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4连接CPU的管脚10。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包括电源及电压控制模块。所述电源及电压控制模块包括16个电容、2个超级电容、20个电阻、1个两引脚插头座、1个二极管、1个发光二极管、3个NPN型三极管、2个PNP型三极管、1个低压差电压调节器、2个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和1个运算放大器;所述低压差电压调节器的型号为7805;本文中所有未对电容进行特别说明为电解电容的电容均为非电解电容。第一两引脚插头座PWR外接电源。第一两引脚插头座PWR的引脚1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分压电阻R2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3的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14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15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16的一端、第一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15的一端、第二分压电阻R16的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超级电容C17的正极、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正电极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一端、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1连接;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3与第十滤波电容C1的一端、第十一滤波电容C2的一端、第十二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十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电源VCC输出;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2、第十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第十一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第十二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十三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都接地;第一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14的另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15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16的另一端都接地;第一分压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三分压电阻R3的一端、第十四滤波电容C10的一端、第十五滤波电容C11的一端、第十六滤波电容C12的一端、所述CPU的管脚7连接;第三分压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十四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第十五滤波电容C11的另一端、第十六滤波电容C12的另一端、第四分压电阻R8的一端、第一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的源极、第三限流电阻R14的一端、第二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的源极、第一两引脚插头座PWR的引脚2连接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三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第四限流电阻R4的一端、第五分压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四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CPU的管脚16连接;第三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与第五限流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五限流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CPU的管脚1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第五分压电阻R5的另一端、第三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都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六限流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六限流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四分压电阻R8的另一端、第一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二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的栅极、第一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的漏极与第七限流电阻R9的一端、第八限流电阻R10的一端、第九限流电阻R11的一端、第十限流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一限流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七限流电阻R9的另一端、第八限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九限流电阻R11的另一端、第十限流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一限流电阻R13的另一端、第一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的漏极、第六分压电阻R17的一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负电源端、第三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二超级电容C18的负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16的另一端、第六分压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与第七分压电阻R18的一端、第八分压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与第七分压电阻R18的另一端、第十二限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十二限流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三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三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十三限流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第十三限流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一超级电容C17的负极、第二超级电容C18的正极、第八分压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有益效果:节油器装置的电路通过实际测试,可以有效控制电源为整个电路正常充电,完成充电后使输出端电容保持一个稳定的电压,整个电路可正常使用。该电路可使输出端电压在小波动的情况下可以自动调节,电路较简单且稳定,可及时作出反应,该电路较为省电,并且该电路包含有辅助充电装置,使充电过程较为安全,同时包含有掉电检测及保护部分,使该电路在电源控制上较为安全。附图说明图1-1是CPU基本电路部分的CPU模块;图1-2是CPU基本电路部分的程序下载模块;图2是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的电源及电压控制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原理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1是CPU基本电路部分的CPU模块。所述CPU模块包括一个电阻,一个CPU。第一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CPU的管脚2相连;所述CPU的管脚8接地;所述CPU的管脚6连接电源VCC。所述的CPU采用STC15W201S_SOP16_DIP16芯片。所述CPU在本文中未提到的管脚皆架空。如图1-2是CPU基本电路部分的程序下载模块;所述程序下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包括CPU基本电路部分,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CPU基本电路部分包括CPU模块,程序下载模块;所述CPU模块包括一个电阻,一个CPU;第一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CPU的管脚2相连;所述CPU的管脚8接地;所述CPU的管脚6连接电源VCC;所述的CPU采用STC15W201S_SOP16_DIP16芯片;所述CPU在本文中未提到的管脚皆架空;所述程序下载模块包括一个四引脚插头座;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1连接电源VCC;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2接地;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3连接CPU的管脚9;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4连接CPU的管脚10;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包括电源及电压控制模块;所述电源及电压控制模块包括16个电容、2个超级电容、20个电阻、1个两引脚插头座、1个二极管、1个发光二极管、3个NPN型三极管、2个PNP型三极管、1个低压差电压调节器、2个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和1个运算放大器;所述低压差电压调节器的型号为7805;本文中所有未对电容进行特别说明为电解电容的电容均为非电解电容;第一两引脚插头座PWR外接电源;第一两引脚插头座PWR的引脚1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分压电阻R2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3的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14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15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16的一端、第一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15的一端、第二分压电阻R16的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超级电容C17的正极、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正电极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一端、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1连接;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3与第十滤波电容C1的一端、第十一滤波电容C2的一端、第十二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十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电源VCC输出;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2、第十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第十一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第十二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十三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都接地;第一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14的另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15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16的另一端都接地;第一分压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三分压电阻R3的一端、第十四滤波电容C10的一端、第十五滤波电容C11的一端、第十六滤波电容C12的一端、所述CPU的管脚7连接;第三分压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十四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第十五滤波电容C11的另一端、第十六滤波电容C12的另一端、第四分压电阻R8的一端、第一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的源极、第三限流电阻R14的一端、第二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的源极、第一两引脚插头座PWR的引脚2连接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三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第四限流电阻R4的一端、第五分压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四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CPU的管脚16连接;第三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与第五限流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五限流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CPU的管脚1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第五分压电阻R5的另一端、第三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都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六限流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六限流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四分压电阻R8的另一端、第一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二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的栅极、第一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7的漏极与第七限流电阻R9的一端、第八限流电阻R10的一端、第九限流电阻R11的一端、第十限流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一限流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七限流电阻R9的另一端、第八限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九限流电阻R11的另一端、第十限流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一限流电阻R13的另一端、第一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Q4的漏极、第六分压电阻R17的一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负电源端、第三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二超级电容C18的负极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1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16的另一端、第六分压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与第七分压电阻R18的一端、第八分压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输出电压的节油器电路,包括CPU基本电路部分,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CPU基本电路部分包括CPU模块,程序下载模块;所述CPU模块包括一个电阻,一个CPU;第一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CPU的管脚2相连;所述CPU的管脚8接地;所述CPU的管脚6连接电源VCC;所述的CPU采用STC15W201S_SOP16_DIP16芯片;所述CPU在本文中未提到的管脚皆架空;所述程序下载模块包括一个四引脚插头座;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1连接电源VCC;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2接地;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3连接CPU的管脚9;第一四引脚插头座USB-TIL的管脚4连接CPU的管脚10;电源及电压控制部分包括电源及电压控制模块;所述电源及电压控制模块包括16个电容、2个超级电容、20个电阻、1个两引脚插头座、1个二极管、1个发光二极管、3个NPN型三极管、2个PNP型三极管、1个低压差电压调节器、2个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和1个运算放大器;所述低压差电压调节器的型号为7805;本文中所有未对电容进行特别说明为电解电容的电容均为非电解电容;第一两引脚插头座PWR外接电源;第一两引脚插头座PWR的引脚1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分压电阻R2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3的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14的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15的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16的一端、第一PNP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15的一端、第二分压电阻R16的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超级电容C17的正极、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正电极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一端、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1连接;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3与第十滤波电容C1的一端、第十一滤波电容C2的一端、第十二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十三滤波电容C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电源VCC输出;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第八滤波电容C8的另一端、第九滤波电容C9的另一端、第一低压差电压调节器VR1的管脚2、第十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第十一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第十二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十三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都接地;第一滤波电容C13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14的另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15的另一端、第四滤波电容C16的另一端都接地;第一分压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三分压电阻R3的一端、第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彭冬亮叶结伢邹洪波杨静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