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62490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包括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清水池与预处理装置连接,所述预处理装置连接至多介质过滤器,经多介质过滤器处理后连接软化器,所述软化器依次连接盐酸加药系统、阳离子弱酸床和除碳水箱,所述除碳水箱连接至反渗透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处设置有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连接至混床系统,所述混床系统处设置有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所述混床系统连接至悬浮物澄清装置和气浮装置,所述气浮装置的后端连接有中间水池,所述中间水箱与无阀过滤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污水处理零排放处理系统,达到了循环利用。

A zero discharge system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ewage zero discharge system includes a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of zero emission clean water tank and pretreatment device is connected, the pretreatment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filter medium, connected by multi media filter softening treatment, the softener is orderly connected with the hydrochloric acid dosing system, weak acid cation bed and in addition carbon tank, the carbon removal tank connected to the reverse osmosis device, the reverse osmosis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reverse osmosis cleaning device and two reverse osmosis cleaning device, the reverse osmosis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mixed bed system, the mixed bed system is arranged at the hydrochloric acid regeneration device and Sodium Bisulfite regeneration device, the mixed bed the system is connected to the suspension clarifying device and floatation equipment, the flotation device connected with the rear end of the middle of the pool, the water tank is connected with the valve filters.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the zero discharge treatment system for sewage treatment, and achieves the recycling util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装置
,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工业污水处理采用反渗透装置,反渗透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反渗透滤芯膜(即RO膜)进行过滤,使得过滤后水质较好的纯水通过RO膜,而其余的不能通过RO膜的水称为浓缩水;并且为防止浓缩水残留在RO膜表面造成膜表面结垢堵塞影响RO膜的寿命,通常需要保证一定比例的浓缩水排放且对RO膜表面定期进行冲洗。通过投加聚合碱式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使生成的氢氧化物反应成大颗粒,利于沉淀去除;混凝沉淀后出水进行PH回调,利于进入后续的超滤与RO(反渗透)系统。PH回调后出水进入砂滤、炭滤系统,去除废水中的细小颗粒,利于进入超滤系统。;炭滤出水进入超滤系统,超滤系统出水再进入RO系统进行浓缩,RO系统产生的浓水进入多效蒸发器,进行蒸发浓缩,浓缩液委外,冷凝液回用于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包括清水池,该清水池的前端接入工业来水,其后端通过单向阀门与石灰投加装置、混凝剂投加装置、助凝剂投加装置、二氧化碳投加装置以及补水箱连接,所述石灰投加装置、混凝剂投加装置、助凝剂投加装置、二氧化碳投加装置以及补水箱分别设置在预处理装置及其相连接的清水管上,所述预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提升泵并经第一止回阀和第一手动蝶阀连接至预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通过第二提升泵并经第二止回阀和第二手动蝶阀连接至多介质过滤器,经多介质过滤器处理后连接软化器,所述软化器依次连接盐酸加药系统、阳离子弱酸床和除碳水箱,所述除碳水箱内设置有除碳器,所述除碳器连接多个除碳鼓风机,所述除碳水箱通过第三提升泵并经第三止回阀和第三手动蝶阀经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连接至反渗透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处设置有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所述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通过第一电动蝶阀与清水池连接,所述反渗透装置处设置有间接盐酸投加装置和间接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连接至混床系统,所述混床系统处设置有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所述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分别连接至间接盐酸投加装置和间接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以及所述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连接盐酸加药系统和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所述混床系统连接至悬浮物澄清装置和气浮装置,所述悬浮物澄清装置连接经过第二电动蝶阀连接泥水池,所述泥水池通过第四提升泵并经第四止回阀和第四手动蝶阀与污泥浓缩池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通过第五提升泵并经第五止回阀和第五手动蝶阀与脱水分离机连接,所述气浮装置处设置有容气罐、空压机、容气泵、集油罐以及集油车,所述空压机连接容气罐,容气罐与气浮装置连接,所述容气泵一端连接气浮装置,另一端与容气罐连接,所述集油罐的前端连接气浮装置,其后端连接集油车,所述气浮装置的后端连接有中间水池,所述中间水池通过第六提升泵并经第六止回阀和第六手动蝶阀与中间水箱连接,所述中间水箱与无阀过滤器连接,所述无阀过滤器经回水提升泵与集水池连接,所述集水池通过第七提升泵并经第七止回阀和第七手动蝶阀接入至清水池的工业来水管路上。进一步地,所述悬浮物澄清装置和气浮装置分别经过第一双向阀门和第二双向阀门连接至清水池。进一步地,所述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通过清水输送泵连接至清水池。进一步地,所述石灰投加装置、混凝剂投加装置、助凝剂投加装置、二氧化碳投加装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计量泵、第二计量泵、第三计量泵以及第四计量泵。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循环经济的处理系统,通过预处理、过滤、反渗透处理、酸碱中和以及反渗透水过滤回收,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包括清水池,该清水池1的前端接入工业来水,其后端通过单向阀门与石灰投加装置34、混凝剂投加装置35、助凝剂投加装置36、二氧化碳投加装置37以及补水箱38连接,所述石灰投加装置34、混凝剂投加装置35、助凝剂投加装置36、二氧化碳投加装置37以及补水箱38分别设置在预处理装置3及其相连接的清水管1上,所述预处理装置3通过第一提升泵并经第一止回阀和第一手动蝶阀连接至预处理装置3,所述预处理装置3通过第二提升泵并经第二止回阀和第二手动蝶阀连接至多介质过滤器4,经多介质过滤器4处理后连接软化器5,所述软化器5依次连接盐酸加药系统7、阳离子弱酸床6、亚硫酸氢钠投加床8和除碳水箱9,所述除碳水箱9内设置有除碳器10,所述除碳器10连接多个除碳鼓风机,所述除碳水箱9通过第三提升泵并经第三止回阀和第三手动蝶阀经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10连接至反渗透装置11,所述反渗透装置11处设置有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12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13,所述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12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13通过第一电动蝶阀与清水池1连接,所述反渗透装置11处设置有间接盐酸投加装置14和间接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15,所述反渗透装置11连接至混床系统16,所述混床系统16处设置有盐酸再生装置17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18,所述盐酸再生装置17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18分别连接至间接盐酸投加装置14和间接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15,以及所述盐酸再生装置17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18连接盐酸加药系统7和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10,所述混床系统16连接至悬浮物澄清装置22和气浮装置24,所述悬浮物澄清装置22连接经过第二电动蝶阀连接泥水池20,所述泥水池20通过第四提升泵并经第四止回阀和第四手动蝶阀与污泥浓缩池21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21通过第五提升泵并经第五止回阀和第五手动蝶阀与脱水分离机连接,所述气浮装置24处设置有容气罐25、空压机26、容气泵、集油罐24以及集油车,所述空压机26连接容气罐25,容气罐25与气浮装置24连接,所述容气泵一端连接气浮装置24,另一端与容气罐35连接,所述集油罐的前端连接气浮装置24,其后端连接集油车,所述气浮装置24的后端连接有中间水池27,所述中间水池27通过第六提升泵并经第六止回阀和第六手动蝶阀与中间水箱28连接,所述中间水箱28与无阀过滤器29连接,所述无阀过滤器29经回水提升泵30与集水池31连接,所述集水池31通过第七提升泵并经第七止回阀和第七手动蝶阀接入至清水池1的工业来水管路上。所述悬浮物澄清装置22和气浮装置24分别经过第一双向阀门和第二双向阀门连接至清水池1。所述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10通过清水输送泵连接至清水池1。石灰投加装置34、混凝剂投加装置35、助凝剂投加装置36、二氧化碳投加装置37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计量泵、第二计量泵、第三计量泵以及第四计量泵。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零处理工艺,包括步骤1:经工业污水排放至预处理装置2内,通过预处理装置2上设置的石灰投加装置34、混凝剂投加装置35、助凝剂投加装置36、二氧化碳投加装置37进行石灰投加,混凝剂投加、助凝剂投加以及二氧化碳投加,所述石灰投加装置34利用多头螺旋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水池,该清水池的前端接入工业来水,其后端通过单向阀门与石灰投加装置、混凝剂投加装置、助凝剂投加装置、二氧化碳投加装置以及补水箱连接,所述石灰投加装置、混凝剂投加装置、助凝剂投加装置、二氧化碳投加装置以及补水箱分别设置在预处理装置及其相连接的清水管上,所述预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提升泵并经第一止回阀和第一手动蝶阀连接至预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通过第二提升泵并经第二止回阀和第二手动蝶阀连接至多介质过滤器,经多介质过滤器处理后连接软化器,所述软化器依次连接盐酸加药系统、阳离子弱酸床和除碳水箱,所述除碳水箱内设置有除碳器,所述除碳器连接多个除碳鼓风机,所述除碳水箱通过第三提升泵并经第三止回阀和第三手动蝶阀经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连接至反渗透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处设置有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所述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通过第一电动蝶阀与清水池连接,所述反渗透装置处设置有间接盐酸投加装置和间接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连接至混床系统,所述混床系统处设置有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所述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分别连接至间接盐酸投加装置和间接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以及所述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连接盐酸加药系统和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所述混床系统连接至悬浮物澄清装置和气浮装置,所述悬浮物澄清装置连接经过第二电动蝶阀连接泥水池,所述泥水池通过第四提升泵并经第四止回阀和第四手动蝶阀与污泥浓缩池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通过第五提升泵并经第五止回阀和第五手动蝶阀与脱水分离机连接,所述气浮装置处设置有容气罐、空压机、容气泵、集油罐以及集油车,所述空压机连接容气罐,容气罐与气浮装置连接,所述容气泵一端连接气浮装置,另一端与容气罐连接,所述集油罐的前端连接气浮装置,其后端连接集油车,所述气浮装置的后端连接有中间水池,所述中间水池通过第六提升泵并经第六止回阀和第六手动蝶阀与中间水箱连接,所述中间水箱与无阀过滤器连接,所述无阀过滤器经回水提升泵与集水池连接,所述集水池通过第七提升泵并经第七止回阀和第七手动蝶阀接入至清水池的工业来水管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零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水池,该清水池的前端接入工业来水,其后端通过单向阀门与石灰投加装置、混凝剂投加装置、助凝剂投加装置、二氧化碳投加装置以及补水箱连接,所述石灰投加装置、混凝剂投加装置、助凝剂投加装置、二氧化碳投加装置以及补水箱分别设置在预处理装置及其相连接的清水管上,所述预处理装置通过第一提升泵并经第一止回阀和第一手动蝶阀连接至预处理装置,所述预处理装置通过第二提升泵并经第二止回阀和第二手动蝶阀连接至多介质过滤器,经多介质过滤器处理后连接软化器,所述软化器依次连接盐酸加药系统、阳离子弱酸床和除碳水箱,所述除碳水箱内设置有除碳器,所述除碳器连接多个除碳鼓风机,所述除碳水箱通过第三提升泵并经第三止回阀和第三手动蝶阀经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连接至反渗透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处设置有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所述一级反渗透清洗装置和二级反渗透清洗装置通过第一电动蝶阀与清水池连接,所述反渗透装置处设置有间接盐酸投加装置和间接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连接至混床系统,所述混床系统处设置有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所述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分别连接至间接盐酸投加装置和间接亚硫酸氢钠投加装置,以及所述盐酸再生装置和亚硫酸氢钠再生装置连接盐酸加药系统和亚硫酸氢钠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志明甘平王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金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