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营专利>正文

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59882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2 1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涉及环境生态修复治理领域,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河道污水的净化问题和建立其自净修复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高效混凝沉降预处理技术和强化耦合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综合治理河道污水。对于水质较差,悬浮物污染严重的河道污水,采用高效混凝沉降技术进行预处理,出水清澈透明,见效快。强化耦合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河道污水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占地小,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布置灵活,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河道生态修复能力。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 of river sewag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river sewage,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trol, with the purpose of solving the purification problem of river sewage and establishing the self purification restoration capability. The present invention adopts high-efficiency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pre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intensified coupling membrane bioreactor technology to comprehensively treat River sewage. For the polluted river water with poor water quality and suspended solids pollution, high efficiency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technology is adopted to treat the polluted water. The effluent is clear and transparent and quick to effect. Enhanced coupling membrane bioreactor technology, river sewage treatment effect is good, stable operation, small footprint, low cost, low operating costs, flexible layout, help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apacity of the 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综合治理、净化河道水体的方法,涉及环境生态修复治理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环境的约束逐渐凸显,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顽疾。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河道治理力度空前增强。清淤、截污、换水、循环是目前各地治理河道的主要措施。通过实施,许多河道污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河道水体的自净化能力,经过治理的河道,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清洁,数月后,由于自然污染、人为污染形成的水体富营养,将会重新使河道水质变差。为保持水体的干净,只能是定期抽换河水,费用极高,而且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治理河道水体污染的理想技术,总体要求应该是标本兼治、高效安全、低成本、可持续,能够建立起河道水体本身的除污自净化能力,形成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实现一劳永逸。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成本低、简单方便,持久提升河道自净化能力且易于实施的综合治理河道水体的方法,适用于各地域水质受污染的河道水体治理。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河道水体首先经过高效混凝沉降技术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和总磷,然后再经过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EHBR)上的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一步除去河道污水中的污染物,并同时提升河道水的自净化能力,保持河道水体的持久净化状态,从而使河道水体得以高效净化和建立其自净修复能力。上述高效混凝沉降预处理技术,是在传统絮凝沉淀技术基础上,加入重力粉体,粉体比重为5.0及以上,沉降时间比传统工艺减少了60%,药剂投加量比传统工艺减少70%,运行成本比传统工艺减少70%以上,处理水质效果好。该工艺同时设置了污泥回流系统,使得污泥中投加的绝大部分粉体直接循环使用,经过粉体回收后的剩余污泥排出本系统,工艺的粉体回收率为99%以上。本专利技术的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利用中空纤维曝气膜作为微生物膜附着载体并为生物膜提供氧气,河道水体在附着生物膜周围流动时,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浓差驱动和微生物吸附等作用下进入生物膜内,并经过生物代谢和增殖被微生物利用,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同化为微生物菌体固定在生物膜上或分解成无机代谢产物,从而达到对河道水体的净化过程。本专利技术的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河道水净化技术直接将EHBR膜组件放置于河道内,无需土建池体施工,无需河道清淤,可以根据水质条件灵活调整;处理净化河道水体效果好,运行稳定,占地小,造价低,运行费用低,布置灵活,有助于河道水体生态修复能力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效混凝沉降预处理系统和EHBR系统以及其耦合工艺。高效混凝沉降预处理的技术特征为:在传统絮凝沉淀技术基础上,加入重力粉体以减少沉降时间和提高预处理速度,减少药剂投加量,循环利用重力粉体,降低运行成本,处理水质效果好。EHBR系统主要是由EHBR处理单元和供气设备组成的。EHBR处理单元主要是由单个或多个EHBR膜组件组合而成的;EHBR膜组件为帘式膜组件;EHBR膜组件是由EHBR中空纤维膜构成的;EHBR膜具有优异的透氧能力、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以及稳定性。高效混凝沉降系统设备放置于河道岸边,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装于河道内,或装配与船上。单个或多个EHBR处理单元安装固定于河道内。高效混凝沉降系统设备和EHBR系统装置的安装位置是根据河道结构、水流特征及水质特征而确定的;高效混凝沉降系统设备和EHBR系统装置的处理能力主要是根据河道水质、水流速度和水量以及气温条件、净化目标而确定和设计的。上述河道污水净化系统方法,首先是将污染严重的河道水经过高效混凝沉降系统快速净化,然后利用EHBR系统进一步去除污染物,并保持河道水体的清洁。应用实例1.某市区景观河道长度约1600m,宽度约15m,水深约1.7m,水体基本不流动。将高效混凝沉降系统设备放置在河道岸边,EHBR膜组件固定于河道内。然后铺设管道,依靠水泵将河水送至高效混凝沉降系统,经高效混凝沉降系统处理后,用管道输送至EHBR的一侧,如此往复循环,形成水体的微流动,水体得到净化。处理前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劣V类水体,经过“高效混凝沉降+EHBR”技术治理后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运行稳定,出水效果好。2.某镇区河道长度830m,宽度10m,水深约2.0m,水体微流动。将高效混凝沉降系统设备置于浮体上(相当于船上),EHBR膜组件固定于河道内。然后铺设管道,依靠水泵将河水送至高效混凝沉降系统,经高效混凝沉降系统处理后,用管道输送至EHBR的上游一侧,如此往复循环,下游水体得到净化。处理前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劣V类水体,经过“高效混凝沉降+EHBR”技术治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水质标准,出水清澈,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3.某城镇区域河道水长度约5km,宽度约40m,水深约4m,是居民小区和城镇污水排放的源头河道。将高效混凝沉降系统设备直接设置于河道源头,EHBR膜组件放置于河道。河道源头来水依靠水泵将河水送至高效混凝沉降系统,经高效混凝沉降系统处理后,出水直接流经EHBR,下游水体得到净化。处理前有机物污染严重,氨氮含量高,溶解氧低,有恶臭味,经过“高效混凝沉降+EHBR生物膜反应器”技术治理后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水体透明度提高,水质得到改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效混凝沉降预处理系统和强化耦合膜生物反应器(EHBR)系统以及其耦合工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效混凝沉降预处理系统和强化耦合膜生物反应器(EHBR)系统以及其耦合工艺。2.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效混凝沉降预处理的技术特征包括:在传统絮凝沉淀技术基础上,加入重力粉体以减少沉降时间和提高预处理速度,并循环利用重力粉体。3.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EHBR系统主要是由EHBR处理单元和供气设备组成的。4.一种使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EHBR单元主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营
申请(专利权)人:陈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