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炳初专利>正文

一种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581680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纺织加工技术领域,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10‑20份、阴离子聚丙烯酰胺1‑5份、聚乙二醇单甲醚0.5‑2份、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0.5‑2份、聚氧化乙烯0.1‑0.5份、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0.1‑0.5份、田菁胶0.05‑0.1份、纳米钛白粉0.05‑0.1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抗静电剂在混纤过程中经水稀释后均匀喷入,其质量用量为纤维的0.25%,经其加工制成的混纺纱线能够用以织造成抗静电面料,经测试其表面电阻可低至6×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混纺纱线是化学纤维与其他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混合纺织而成的纱线,兼具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优点,从而织造出舒适性强、使用质量好的混纺织物。而采用混纺纱线织造而成的面料仍存在积聚静电的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专利CN101545165A公开了一种抗静电混纺纱线及其应用,所述抗静电混纺纱线由重量百分比为20-45%的涤纶纤维、35-70%的棉纤维、10-30%不锈钢纤维混纺而成。但所制混纺纱线中由于导电纤维在成纱中分布不均匀,容易引起静电的积聚,削弱纱线的抗静电能力,从而导致抗静电混纺纱线织物的抗静电性能不佳。此外,这样的混纺纱线由于其使用的不锈钢纤维有部分暴露在表面,影响染色效果,并且制作成服装后容易贴身,产生不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需添加金属纤维即可发挥优异抗静电作用的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氢化蓖麻油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10‑20份、阴离子聚丙烯酰胺1‑5份、聚乙二醇单甲醚0.5‑2份、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0.5‑2份、聚氧化乙烯0.1‑0.5份、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0.1‑0.5份、田菁胶0.05‑0.1份、纳米钛白粉0.05‑0.1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10-20份、阴离子聚丙烯酰胺1-5份、聚乙二醇单甲醚0.5-2份、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0.5-2份、聚氧化乙烯0.1-0.5份、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0.1-0.5份、田菁胶0.05-0.1份、纳米钛白粉0.05-0.1份。2.一种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向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中加入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升温至120-130℃保温混合10-15min,再加入纳米钛白粉,继续在120-125℃保温混合15-30min,并以10℃/min的降温速度降温至0-5℃保温密封静置15-30min,然后经超微粉碎机制成微粉,即得改性聚丙烯酰胺;(2)向聚乙二醇单甲醚中加入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和田菁胶,并升温至110-120℃保温混合5-10min,再加入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改性聚丙烯酰胺和聚氧化乙烯,继续在110-120℃保温混合10-15min,所得混合物送入行星式球磨机中,球磨至出料粒度小于15μ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纺纱线加工用抗静电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氢化蓖麻油酸/多聚谷氨酸的制备方法为:将氢化蓖麻油酸以5℃/min的加热速度加热至熔融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炳初
申请(专利权)人:许炳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