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30897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9 2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耦合器由五节四分之一波长且完全重叠折叠耦合线与五节四分之一波长且完全重叠折叠耦合线级联构成,在实现了强耦合同时能将带宽比拓展到8倍,包括四个装有50欧姆阻抗的端口、十节耦合线、接地板均运用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技术实现。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耦合系数变化小,工作频带宽、体积小、直通和耦合端口相位正交性好,直通和耦合端口幅度偏差小等优点,可广泛用于相应频段的通信、雷达及无线系统等一些军事应用上。

A symmetrical crossed cascaded directional coupl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ymmetric cross cascade directional coupler, coupler composed of five sections of 1/4 wavelength and completely overlapping coupling line and the five folding section 1/4 wavelength and completely overlap folded cascade of a coupling lin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ong coupling can be expanded to 8 times higher than the bandwidth, including four with 50 ohm port, the ten section line and the ground floor are coupled with multilayer LTCC technology. The invention has the coupling coefficient changes little, wide frequency band, small volume, and direct coupling port phase orthogonality, and direct coupling port amplitude deviation etc,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corresponding frequency band, rada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some military applica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波
,具体涉及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尤其涉及用于通信、雷达等一些军事领域对尺寸要求较高的3dB定向耦合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比如,在一艘军舰上有大量的电台、雷达、干扰和抗干扰设备,这些电子设备是我军打赢现代化战争的重要保障。因为军用频段为V/U波段,带宽较窄,在一艘军舰上,大量电子设备同时工作,难免造成相互干扰,而这种干扰是不能用常规滤波方式消除的。为了减小干扰设计一款定向耦合器,描述这种部件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工作频率范围、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插入损耗、隔离度、耦合度等。常规的工艺方法难以实现体积小、带宽宽、可批量生产的要求,低温共烧陶瓷是一种电子封装技术,采用多层陶瓷技术,可以很好的加工出尺寸小,精度高,紧密型好,损耗小的微波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采用五节耦合线与五节耦合线交叉级联技术实现超宽带的特性,同时采用LTCC技术实现,具有带宽宽、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电性能优异、结构简单、成品率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输入端口(P1)、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直通输出端口(P2)、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耦合输出端口(P3)、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第一连接引线(Lin1)、第二连接引线(Lin2)、第三连接引线(Lin3)、第四连接引线(Lin4)、第一重合折叠耦合线(L1)、第二重合折叠耦合线(L2)、第三重合折叠耦合线(L3)、第四重合折叠耦合线(L4)、第五重合折叠耦合线(L5)、第六重合折叠耦合线(L6)、第七重合折叠耦合线(L4)、第八重合折叠耦合线(L8)、第九重合折叠耦合线(L9)、第十重合折叠耦合线(L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输入端口(P1)、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直通输出端口(P2)、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耦合输出端口(P3)、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第一连接引线(Lin1)、第二连接引线(Lin2)、第三连接引线(Lin3)、第四连接引线(Lin4)、第一重合折叠耦合线(L1)、第二重合折叠耦合线(L2)、第三重合折叠耦合线(L3)、第四重合折叠耦合线(L4)、第五重合折叠耦合线(L5)、第六重合折叠耦合线(L6)、第七重合折叠耦合线(L4)、第八重合折叠耦合线(L8)、第九重合折叠耦合线(L9)、第十重合折叠耦合线(L10)、第一连接柱(H1)、第二连接柱(H2)、第三连接柱(H3)、第四连接柱(H4)、第五连接柱(H5)、第六连接柱(H6)、第七连接柱(H7)、第八连接柱(H8)、第九连接柱(H9)、第十连接柱(H10)、第十一连接柱(H11)、第十二连接柱(H12)、第十三连接柱(H13)、第十四连接柱(H14)、第十五连接柱(H15)、第十六连接柱(H16)、第十七连接柱(H17)、第十八连接柱(H18)、第一侧接地(GND1)、第二侧接地(GND2)、第一接地屏蔽层(G1)、第二接地屏蔽层(G2)、第三接地屏蔽层(G3);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输入端口(P1)与第一连接引线(Lin1)连接,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直通输出端口(P2)与第二连接引线(Lin2)连接,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耦合输出端口(P3)与第三连接引线(Lin3)连接,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与第四连接引线(Lin4)连接,第一重合折叠耦合线(L1)、第二重合折叠耦合线(L2)、第三重合折叠耦合线(L3)、第四重合折叠耦合线(L4)、第五重合折叠耦合线(L5)、第六重合折叠耦合线(L6)、第七重合折叠耦合线(L7)、第八重合折叠耦合线(L8)、第九重合折叠耦合线(L9)、第十重合折叠耦合线(L10)均有二层折叠线,上下两层折叠线完全重合,第一折叠耦合线(L1)下层折叠线(L12)一端与第一连接引线(Lin1)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柱(H2)与第二折叠耦合线(L2)下层折叠线(L22)一端连接,第二折叠耦合线(L2)下层折叠线(L22)另一端通过第四连接柱(H4)与第三折叠耦合线(L3)下层折叠线(L32)一端连接,第三折叠耦合线(L3)下层折叠线(L32)另一端通过第六连接柱(H6)与第四折叠耦合线(L4)下层折叠线(L42)一端连接,第四折叠耦合线(L4)下层折叠线(L42)另一端通过第八连接柱(H8)与第五折叠耦合线(L5)下层折叠线(L52)一端相连,第五折叠耦合线(L5)下层折叠线(L52)另一端通过第十八连接柱(H18)与第十折叠耦合线(L10)上层折叠线(L102)一端相连,第五折叠耦合线(L5)上层折叠线(L51)一端与第四连接引线(Lin4)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七连接柱(H7)与第四折叠耦合线(L4)上层折叠线(L41)一端连接,第四折叠耦合线(L4)上层折叠线(L41)另一端通过第五连接柱(H5)与第三折叠耦合线(L3)上层折叠线(L31)一端连接,第三折叠耦合线(L3)上层折叠线(L31)另一端通过第三连接柱(H3)与第二折叠耦合线(L2)上层折叠线(L21)一端连接,第二折叠耦合线(L2)上层折叠线(L21)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柱(H1)与第一折叠宽边耦合线(L1)上层折叠线(L11)一端相连,第一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雨严浩嘉戴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