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弘毅专利>正文

智能温控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1164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7 1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智能温控被,包括被子主体和外置机两个部分,外置机包括内循环机构、外循环机构、可切换连通内、外循环机构的切换机构、控制系统以及提供冷、热源的变温装置,被子主体包括空气传输层、感应层以及接触层。内循环机构与被子主体连通形成供空气内循环流动空间,由变温装置通电后为被子主体提供冷、热空气源,根据人体表面的温度变化,控制系统对流经空气传输层内的空气的温度与流速进行调节,使得用户获得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当内循环机构的空气需要更新时,切换机构切换连通内、外循环机构,使得外部空气进入内循环机构内,被子主体内的污浊空气经外循环机构经排出,实现被子主体内的空气更新。

Intelligent temperature control cov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provides an intelligent temperature control, including two parts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quilt and an external machine, an external machine includes an inner circulation mechanism, circulating mechanism, switch connecting inner and outer circ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switching mechanism, control system and provide the cold and heat source temperature changing device, the main body of the quilt including air the transport layer, sensing layer and the contact layer. Internal circulation mechanism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body of the quilt is formed for air circulation within the mobile space, by changing unit electricity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quilt provide cold and hot air source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the body surface control system by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of air convection in the transport layer of air adjustment, enable the user to obtain a safe and comfortable sleep environment. When the internal air circulation mechanism needs to be updated when switching mechanism for switching the connecting inner and outer circulation mechanism, the outside air into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quilt in the dirty air through the outer circulation mechanism after discharge, realize the main body of the quilt in the air upd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温控被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智能温控调节的被子。
技术介绍
被子,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居家用品。随着人们对被子功能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可调温的电热被或电热垫随之产生,但现有的电热被或电热垫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通常电热被或电热垫均通过内部发热原件发热,且发热原件与人体之间的间隔距离较近,出现电路故障时,存在安全隐患;第二、人体长时间处于发热源下,皮肤易出现干燥甚至有脱水的风险,现有电热被无法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第三、长期使用,被子内空气污浊无法排排出,对人体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温控被,旨在消除现有电热被内空气无法循环流通的问题,并提供一个安全、智能、舒适的睡眠环境。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智能温控被,包括具有收集及反馈人体温度信号的被子主体以及与所述被子主体电连接且实现所述被子主体内部空气循环流动以及与外部空气交换的外置机,所述被子主体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连通于所述外置机的空气传输层、电连接于所述外置机且用于收集及反馈人体体温信号的感应层以及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接触层,所述外置机包括供所述被子主体内部空气内循环流动的内循环机构、为所述内循环机构提供外部空气的外循环机构、切换连通所述内循环机构与所述外循环机构的切换机构、用于为所述内循环机构内空气提供冷、热源的变温装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内循环机构内的空气与所述外循环机构内的空气的流速与温度的控制系统,所述内循环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均内置于所述外循环机构中,所述切换机构设于所述内循环机构的底端部,所述变温装置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系统。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内循环机构底端部的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固定件内侧且相对所述固定件的转动的切换件,所述固定件均连通于外部、所述内循环机构以及所述外循环机构且所述切换件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时实现所述外循环机构与所述内循环机构相连通。具体地,所述固定件的侧壁设有若干以所述固定件的中轴线为中心呈周向间隔分布且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孔,所述固定件顶端部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内循环机构相连通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的外缘设有呈周向间隔分布且与所述第一开孔一一对应的第三开孔,所述第三开孔连通于所述外循环机构,所述切换件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开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外缘以所述固定件的中轴线为中心形成若干呈周向分布且交替设置的外通道与内通道,所述内通道与所述通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外循环机构包括上下开合且围合形成外循环空间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切换机构设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开合处,外部空气由所述切换机构进入经所述外循环空间再由所述上壳体顶端部排出或外部空气由所述上壳体顶端部进入经所述外循环空间再由所述切换机构排出。进一步地,所述内循环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切换机构顶端部的内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内壳体外侧且与所述内壳体相连通的若干导气管道,外部空气由所述切换机构进入所述内壳体再经所述导气管道导向进入所述被子主体。具体地,下壳体的侧壁设有若干与所述被子主体相连通的进气口与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于所述导气管道,所述出气口连通于所述切换机构,内部空气由所述切换机构进入所述内壳体再流入所述导气管道。进一步地,所述变温装置为制冷片,所述内壳体内设有若干第一散热组件,所述内壳体的外侧壁上设于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相对应的第二散热组件,所述制冷片嵌设于所述内壳体的侧壁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内壳体内的主控制电路板以及设于所述上壳体的顶端部外侧的触控面板,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触控面板均电连接于所述变温装置,所述主控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被子主体的所述感应层。进一步地,所述被子主体分为第一覆盖区以及与所述第一覆盖区相对称的第二覆盖区,所述第一覆盖区的结构与第二覆盖区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覆盖区分为上半区以及下半区。具体地,所述空气传输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供空气进入与排出的循环层以及具有蓬松透气结构的渗透层,所述循环层内设有若干进气管与出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管交替平铺于所述循环层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智能温控被,包括被子主体与外置机两个部分,外置机包括外循环机构、内循环机构、切换机构、控制系统以及变温装置,被子主体包括空气传输层、感应层以及接触层。内循环机构与被子主体连通形成供空气内循环流动空间,当变温装置通电后产生冷、热空气源时,冷、热源空气由内循环机构进入被子主体的空气传输层,空气传输层内的冷、热空气透过感应层与接触层直至人体表面,同时,感应层实时收集并反馈人体表面的温度信号于控制系统,根据人体表面的温度变化,控制系统对流经空气传输层内的空气的温度与流速进行调节,使得用户在使用时获得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当内循环机构的空气需要交换更新时,切换机构将外循环机构与内循环机构相连通,使得外部空气进入内循环机构内,被子主体内的污浊空气经外循环机构经排出,实现被子主体内的空气更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置机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沿B处的放大图;图5是图2沿A-A方向的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被子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沿C-C方向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考图1至图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温控被包括具有收集及反馈人体温度信号的被子主体1以及与被子主体1电连接且实现被子主体1内部空气循环流动以及外部空气交换的外置机2,被子主体1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与外置机2相连通的空气传输层11、电连接于外置机2且用于收集及反馈人体体温信号的感应层12以及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接触层13,外置机2包括供被子主体1内部空气内循环流动的内循环机构22、为内循环机构提供外部空气的外循环机构21、切换连通内循环机构22与外循环机构21的切换机构23、用于为内循环机构内空气提供冷、热源的变温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内、外循环机构内空气流速与温度的控制系统25,内循环机构22与切换机构23内置于外循环机构21中,切换机构23设于内循环机构22的底端部,变温装置24电连接于控制系统2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温控被包括被子主体1和外置机2两个部分,外置机2包括外循环机构21、内循环机构22、切换机构23、控制系统25以及变温装置24,被子主体1包括空气传输层11、感应层12以及接触层13。智能温控被的工作原理如下:内循环机构22与被子主体1连通形成供空气内循环流动空间,当变温装置24通电后产生冷、热空气源时,冷、热源空气由内循环机构22进入被子主体1的空气传输层11,空气传输层11内的冷、热空气透过感应层12与接触层13直至人体表面,同时,感应层12实时收集并反馈人体表面的温度信号于控制系统25,根据人体表面的温度变化,控制系统25对流经空气传输层11内的空气的温度与流速进行调节,使得用户在使用时获得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当内循环机构2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智能温控被

【技术保护点】
智能温控被,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收集及反馈人体温度信号的被子主体以及与所述被子主体电连接且实现所述被子主体内部空气循环流动以及与外部空气交换的外置机,所述被子主体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连通于所述外置机的空气传输层、电连接于所述外置机且用于收集及反馈人体体温信号的感应层以及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接触层,所述外置机包括供所述被子主体内部空气内循环流动的内循环机构、为所述内循环机构提供外部空气的外循环机构、切换连通所述内循环机构与所述外循环机构的切换机构、用于为所述内循环机构内空气提供冷、热源的变温装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内循环机构内的空气与所述外循环机构内的空气的流速与温度的控制系统,所述内循环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均内置于所述外循环机构中,所述切换机构设于所述内循环机构的底端部,所述变温装置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温控被,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收集及反馈人体温度信号的被子主体以及与所述被子主体电连接且实现所述被子主体内部空气循环流动以及与外部空气交换的外置机,所述被子主体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连通于所述外置机的空气传输层、电连接于所述外置机且用于收集及反馈人体体温信号的感应层以及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接触层,所述外置机包括供所述被子主体内部空气内循环流动的内循环机构、为所述内循环机构提供外部空气的外循环机构、切换连通所述内循环机构与所述外循环机构的切换机构、用于为所述内循环机构内空气提供冷、热源的变温装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内循环机构内的空气与所述外循环机构内的空气的流速与温度的控制系统,所述内循环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均内置于所述外循环机构中,所述切换机构设于所述内循环机构的底端部,所述变温装置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温控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内循环机构底端部的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固定件内侧且相对所述固定件的转动的切换件,所述固定件均连通于外部、所述内循环机构以及所述外循环机构且所述切换件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时实现所述外循环机构与所述内循环机构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温控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侧壁设有若干以所述固定件的中轴线为中心呈周向间隔分布且与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孔,所述固定件顶端部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内循环机构相连通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的外缘设有呈周向间隔分布且与所述第一开孔一一对应的第三开孔,所述第三开孔连通于所述外循环机构,所述切换件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开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外缘以所述固定件的中轴线为中心形成若干呈周向分布且交替设置的外通道与内通道,所述内通道与所述通孔相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温控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机构包括上下开合且围合形成外循环空间的上壳体和下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弘毅
申请(专利权)人:张弘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