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黑龙江大学专利>正文

环境监控教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507952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5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境监控教学装置,是由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组成。检测装置是由主体框架A、电源装置、微处理器装置A、发射装置、双面插座J、温湿度插座W、气体插座Y、光强度插座Z、挂勾座、温湿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温湿度发生装置A、温湿度发生装置B、气体发生装置、亮度发生装置构成。显示装置是由主体框架B、电源装置、微处理器装置B、接收装置、双面插座K、显示器插座Q、显示器、报警插座V组成。检测装置通过其发射装置与显示装置的接收装置无线连接。通过实际环境发生、实际显示、实际报警全过程环境监控教学,可以解决理论深奥、过程抽象、难于学深学透的实际问题,是一种过程全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环境监控教学装置。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ach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eaching device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hich is composed of a detecting device and a display device. The detection device is composed of a main frame of A, a power supply device, microprocessor device, transmission device, double A socket J, W socket, ga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light intensity, Y socket socket Z, hook sea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s, carbon monoxide sensors, light intensity,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 device A, temperature B, humidity generator the gas generating device and brightness generating device. The display device is composed of main frame B, power supply device, microprocessor device B, receiving device, double sided socket K, display socket Q, display and alarm socket V. The detection device is wirelessly connected with the receiving device of the display device through its transmitting device. Through the actual environment, the actual display, alert the whol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aching, can solve the profound theory, the process of abstract and difficult to learn practical problems deeply and thoroughly, is a process of teach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evice comprehensi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环境监控教学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教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环境监控教学装置,属于电子行业

技术介绍
环境保护是国策,环境检测和控制技术有很大发展,特别是远程无线监控技术应用有广阔前途。但对于在校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比较困难,急需开发相应的教学教具适应当前教学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监控教学装置,装置设有温湿度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亮度发生装置、数据微处理装置、数据发射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显示器、报警器。通过温湿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依次感知环境信息,通过处理、传递、显示、超标报警全过程实物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装置原理、监控过程、实际操作技能,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完全解决教学难、学习难的实际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环境监控教学装置,它是由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组成。检测装置通过其发射装置与显示装置的接收装置无线连接。所述的检测装置是由主体框架A、电源装置、微处理器装置A、发射装置、双面插座J、插头JA、插头JB、温湿度插座W、气体插座Y、光强度插座Z、挂勾座、温湿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温湿度发生装置A、温湿度发生装置B、气体发生装置、亮度发生装置构成。主体框架A是在两个侧立板之间上部通过其凹槽连接有主立板A,在两个侧立板下端连接有底板A,在两个侧立板后面下部之间连接有护板A。在底板A上依次放置有温湿度发生装置A、温湿度发生装置B、气体发生装置、亮度发生装置,在主立板A上依次固定有电源装置、微处理器装置A、发射装置、双面插座J、温湿度插座W、气体插座Y、光强度插座Z、三个挂勾座,微处理器装置A、发射装置分别通过其插头、插座与电源装置电连接,微处理器装置A、发射装置分别通过其插头JA、插头JB与双面插座J连接,微处理器装置A的三个输入端分别通过插头与温湿度插座W、气体插座Y、光强度插座Z连接,温湿度插座W、气体插座Y、光强度插座Z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插头连接有温湿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分别通过其连接线挂在其对应的挂勾座上。所述的显示装置是由主体框架B、电源装置、微处理器装置B、接收装置、双面插座K、插头KA、插头KB、显示器插座Q、插头QA、显示器、报警插座V、插头VA组成。主体框架B是在两个侧立板之间上部通过其凹槽连接有主立板B,在两个侧立板下端连接有底板B,在两个侧立板后面下部之间连接有护板B。在主立板B上依次固定有电源装置、微处理器装置B、接收装置、双面插座K、显示插座Q、报警插座V,微处理器装置B、接收装置分别通过其插头、插座与电源装置连接,微处理器装置B、接收装置分别通过其插头KA、插头KB与双面插座K连接,微处理器装置B的输出端通过插头QA与显示器插座Q连接,在插座Q上连接有显示器,微处理器装置B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插头VA与报警插座V连接,在报警插座V上连接有LED报警灯。所述的微处理器装置A是由电路板和护罩构成,电路板在护罩内,电路板和护罩均固定在主立板A上,在电路板上固定有单片机U1,U1的第33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温湿度插座W连接,第33脚还通过电阻R4与电源连接。U1的第39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气体插座Y连接。U1的第22、23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光强度插座Z连接。U1的第10和30脚与电源连接并通过C14和C15接地。U1的第32脚通过C13接地。U1的第11和31脚直接接地。U1的第12和13脚之间连接有晶振Y1并分别通过C10和C11接地。U1的第9脚连接有D1、R3、S1、C12,D1、R3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S1、C12的另一端接地。U1的第2至第7脚依次与插头JA按1至6顺序连接。所述的发射装置是由电路板和护罩构成,电路板在护罩内,电路板和护罩均固定在主立板A上,在电路板上固定有收发集成模块U3,U3的第6、4、5、1、3、2脚与依次与插头JB按1至6顺序连接。U3的第7脚接电源。U3的第8、14、17和20脚分别直接接地。U3的第9和10脚之间连接有晶振X1和电阻R1并分别通过C1和C2接地。U3的第11脚分别通过C3、C4接地,U3的第12脚连接有L1和L2,L1和L2的另一端分别接U3的第13和11脚,U3的第13脚还接有L3,L3的另一端通过C5与发射端M连接,发射端M通过C6接地。U3的第15和19脚接电源并通过C8、C9接地。U3的第16脚通过R2接地。U3的第18脚通过C7接地。所述的微处理器装置B是由电路板和护罩构成,电路板在护罩内,电路板和护罩均固定在主立板B上,在电路板上固定有单片机U2,U2的第2至第7脚依次与插头KA按1至6顺序连接。U2的第40到33脚、26到24脚依次与插头QA按1至11头顺序连接,电源线与插头QA的12、13头连接。U2的第18脚和接地线与插头VA按1至2顺序连接。U2的第10、30脚连接并通过C14和C15与电源连接。U2的第32脚通过C13接地。U2的第11和31脚直接接地。U2的第12和13脚之间连接有晶振Y2并分别通过C10和C11接地。U2的第9脚连接有D2、R3、S2、C12,D2、R3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S2、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接收装置是由电路板和护罩构成,电路板在护罩内,电路板和护罩均固定在主立板B上,在电路板上固定有收发集成模块U4,U4的第6、4、5、1、3、2脚依次与插头KB按1至6顺序连接。U4的第7脚接电源。U4的第8、14、17和20脚分别直接接地。U4的第9和10脚之间连接有晶振X2和电阻R1并分别通过C1和C2接地。U4的第11脚分别通过C3、C4接地,U4的第12脚连接有L1和L2,L1和L2的另一端分别接U4的第13和11脚,U4的第13脚还接有L3,L3的另一端通过C5与发射端N连接,发射端N通过C6接地。U4的第15、19脚接电源并通过C8、C9接地。U3的第16脚通过R2接地。U3的第18脚通过C7接地。所述的温湿度发生装置A是在方杯体A上端连接有方杯盖A,在方杯体A内放置有矮带孔支架,在方杯体A下端连接有杯托,在杯托内的方杯体A的底面上通过隔热垫固定有加热盘,在杯托底面固定有锂电池A,在其侧面固定有电源开关,加热盘通过电源开关与锂电池A连接,在方杯盖A上设有方通孔。所述的温湿度发生装置B是在方杯体B的上端连接有方杯盖B,在方杯体B内放置有高带孔支架,在方杯盖B上设有方开孔。所述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在圆杯体上设有圆孔,在圆杯体内固定有带孔隔板,在圆杯体下端连接有圆底盘,在圆杯体内的圆底盘上放置有气瓶。所述的亮度发生装置是在方杯体C的上端连接有方杯盖C,在方杯体C底部固定有锂电池B,在锂电池B上面通过方杯体C底面连接有带LED灯灯架,在方杯体C外侧面连接有带开关的电阻亮度调节盒组件,带开关的电阻亮度调节盒组件与锂电池B连接,在方杯盖C上设有方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实际环境发生、实际处理、实际显示、实际报警全过程环境监控教学,可以解决理论深奥、过程抽象、难于学深学透的实际问题,是一种设计合理、过程全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环境监控教学装置。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环境监控教学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境监控教学装置,它是由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检测装置通过其发射装置(6)与显示装置的接收装置(7)无线连接;所述的检测装置是由主体框架A(1)、电源装置(3)、微处理器装置A(4)、发射装置(6)、双面插座J(8)、插头JA(9)、插头JB(10)、温湿度插座W(19)、气体插座Y(20)、光强度插座Z(21)、挂勾座(22)、温湿度传感器(23)、一氧化碳传感器(24)、光强度传感器(25)、温湿度发生装置A(26)、温湿度发生装置B(27)、气体发生装置(28)、亮度发生装置(29)构成,主体框架A(1)是在两个侧立板之间上部通过其凹槽连接有主立板A(31),在两个侧立板下端连接有底板A(33),在两个侧立板后面下部之间连接有护板A(35),在底板A(33)上依次放置有温湿度发生装置A(26)、温湿度发生装置B(27)、气体发生装置(28)、亮度发生装置(29),在主立板A(31)上依次固定有电源装置(3)、微处理器装置A(4)、发射装置(6)、双面插座J(8)、温湿度插座W(19)、气体插座Y(20)、光强度插座Z(21)、三个挂勾座(22),微处理器装置A(4)、发射装置(6)分别通过其插头、插座与电源装置(3)电连接,微处理器装置A(4)、发射装置(6)分别通过其插头JA(9)、插头JB(10)与双面插座J(8)连接,微处理器装置A(4)的三个输入端分别通过插头与温湿度插座W(19)、气体插座Y(20)、光强度插座Z(21)连接,温湿度插座W(19)、气体插座Y(20)、光强度插座Z(21)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插头连接有温湿度传感器(23)、一氧化碳传感器(24)、光强度传感器(25),温湿度传感器(23)、一氧化碳传感器(24)、光强度传感器(25)分别通过其连接线挂在其对应的挂勾座(22)上;所述的显示装置是由主体框架B(2)、电源装置(3)、微处理器装置B(5)、接收装置(7)、双面插座K(11)、插头KA(12)、插头KB(13)、显示器插座Q(14)、插头QA(15)、显示器(16)、报警插座V(17)、插头VA(18)构成,主体框架B(2)是在两个侧立板之间上部通过其凹槽连接有主立板B(32),在两个侧立板下端连接有底板B(34),在两个侧立板后面下部之间连接有护板B(36),在主立板B(32)上依次固定有电源装置(3)、微处理器装置B(5)、接收装置(7)、双面插座K(11)、显示插座Q(14)、报警插座V(17),微处理器装置B(5)、接收装置(7)分别通过其插头、插座与电源装置(3)连接,微处理器装置B(5)、接收装置(7)分别通过其插头KA(12)、插头KB(13)与双面插座K(11)连接,微处理器装置B(5)的输出端通过插头QA(15)与显示器插座Q(14)连接,在插座Q(14)上连接有显示器(16),微处理器装置B(5)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插头VA(18)与报警插座V(17)连接,在报警插座V(17)上连接有LED报警灯;所述的微处理器装置A(4)是由电路板和护罩构成,电路板在护罩内,电路板和护罩均固定在主立板A(31)上,在电路板上固定有单片机U1,U1的第33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温湿度插座W(19)连接,第33脚还通过电阻R4与电源连接,U1的第39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气体插座Y(20)连接,U1的第22、23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光强度插座Z(21)连接,U1的第10和30脚与电源连接并通过C14和C15接地,U1的第32脚通过C13接地,U1的第11和31脚直接接地,U1的第12和13脚之间连接有晶振Y1并分别通过C10和C11接地,U1的第9脚连接有D1、R3、S1、C12,D1、R3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S1、C12的另一端接地,U1的第2至第7脚依次与插头JA(9)按1至6顺序连接;所述的发射装置(6)是由电路板和护罩构成,电路板在护罩内,电路板和护罩均固定在主立板A(31)上,在电路板上固定有收发集成模块U3,U3的第6、4、5、1、3、2脚与依次与插头JB(10)按1至6顺序连接,U3的第7脚接电源,U3的第8、14、17和20脚分别直接接地,U3的第9和10脚之间连接有晶振X1和电阻R1并分别通过C1和C2接地,U3的第11脚分别通过C3、C4接地,U3的第12脚连接有L1和L2,L1和L2的另一端分别接U3的第13和11脚,U3的第13脚还接有L3,L3的另一端通过C5与发射端M连接,发射端M通过C6接地,U3的第15和19脚接电源并通过C8、C9接地,U3的第16脚通过R2接地,U3的第18脚通过C7接地;所述的微处理器装置B(5)是由电路板和护罩构成,电路板在护罩内,电路板和护罩均固定在主立板B(32)上,在电路板上固定有单片机U2,U2的第2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境监控教学装置,它是由检测装置和显示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检测装置通过其发射装置(6)与显示装置的接收装置(7)无线连接;所述的检测装置是由主体框架A(1)、电源装置(3)、微处理器装置A(4)、发射装置(6)、双面插座J(8)、插头JA(9)、插头JB(10)、温湿度插座W(19)、气体插座Y(20)、光强度插座Z(21)、挂勾座(22)、温湿度传感器(23)、一氧化碳传感器(24)、光强度传感器(25)、温湿度发生装置A(26)、温湿度发生装置B(27)、气体发生装置(28)、亮度发生装置(29)构成,主体框架A(1)是在两个侧立板之间上部通过其凹槽连接有主立板A(31),在两个侧立板下端连接有底板A(33),在两个侧立板后面下部之间连接有护板A(35),在底板A(33)上依次放置有温湿度发生装置A(26)、温湿度发生装置B(27)、气体发生装置(28)、亮度发生装置(29),在主立板A(31)上依次固定有电源装置(3)、微处理器装置A(4)、发射装置(6)、双面插座J(8)、温湿度插座W(19)、气体插座Y(20)、光强度插座Z(21)、三个挂勾座(22),微处理器装置A(4)、发射装置(6)分别通过其插头、插座与电源装置(3)电连接,微处理器装置A(4)、发射装置(6)分别通过其插头JA(9)、插头JB(10)与双面插座J(8)连接,微处理器装置A(4)的三个输入端分别通过插头与温湿度插座W(19)、气体插座Y(20)、光强度插座Z(21)连接,温湿度插座W(19)、气体插座Y(20)、光强度插座Z(21)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插头连接有温湿度传感器(23)、一氧化碳传感器(24)、光强度传感器(25),温湿度传感器(23)、一氧化碳传感器(24)、光强度传感器(25)分别通过其连接线挂在其对应的挂勾座(22)上;所述的显示装置是由主体框架B(2)、电源装置(3)、微处理器装置B(5)、接收装置(7)、双面插座K(11)、插头KA(12)、插头KB(13)、显示器插座Q(14)、插头QA(15)、显示器(16)、报警插座V(17)、插头VA(18)构成,主体框架B(2)是在两个侧立板之间上部通过其凹槽连接有主立板B(32),在两个侧立板下端连接有底板B(34),在两个侧立板后面下部之间连接有护板B(36),在主立板B(32)上依次固定有电源装置(3)、微处理器装置B(5)、接收装置(7)、双面插座K(11)、显示插座Q(14)、报警插座V(17),微处理器装置B(5)、接收装置(7)分别通过其插头、插座与电源装置(3)连接,微处理器装置B(5)、接收装置(7)分别通过其插头KA(12)、插头KB(13)与双面插座K(11)连接,微处理器装置B(5)的输出端通过插头QA(15)与显示器插座Q(14)连接,在插座Q(14)上连接有显示器(16),微处理器装置B(5)的另一个输出端通过插头VA(18)与报警插座V(17)连接,在报警插座V(17)上连接有LED报警灯;所述的微处理器装置A(4)是由电路板和护罩构成,电路板在护罩内,电路板和护罩均固定在主立板A(31)上,在电路板上固定有单片机U1,U1的第33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温湿度插座W(19)连接,第33脚还通过电阻R4与电源连接,U1的第39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气体插座Y(20)连接,U1的第22、23脚和两根电源线通过插头与光强度插座Z(21)连接,U1的第10和30脚与电源连接并通过C14和C15接地,U1的第32脚通过C13接地,U1的第11和31脚直接接地,U1的第12和13脚之间连接有晶振Y1并分别通过C10和C11接地,U1的第9脚连接有D1、R3、S1、C12,D1、R3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S1、C12的另一端接地,U1的第2至第7脚依次与插头JA(9)按1至6顺序连接;所述的发射装置(6)是由电路板和护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