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0594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04 20:55
根据实施方式,在被收纳到设置于层叠铁芯上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的电枢绕线中,在第1相带(17)中配置有与第1并联电路、第2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第2相带(18)中配置有与第4并联电路、第5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第1相带及第2相带(17、18)上配置有与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将各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配置为,从极中心侧起计数的位置彼此是相同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16-088276(申请日:2016年4月26日)并根据该申请主张优先权,这里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在3相中每1极具备45槽的偶数极的旋转电机中应用的具有5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
技术介绍
在大容量的旋转电机中,电枢绕线以2层配置在将上线圈片和下线圈片设于层叠铁芯的槽中,通过将其串联连接而将发生电压提高,增大了设备容量。但是,如果电枢绕线的电压变高,则为了耐电压而电枢绕线的主绝缘厚度变厚,结果导体部分的截面积减小而电流密度增加,导致损失增加。此外,特别在将电枢绕线从主绝缘的外侧冷却那样的间接冷却方式的机械中,主绝缘厚度变厚导致热阻的增加,有电枢绕线的温度上升变大的问题。因此,实施了如下方式:通过将电枢绕线分割为多个并联电路,设备的容量保持为原样而将电枢绕线的电压降低而使主绝缘厚度变薄,实现损失减小及冷却能力的提高。此外,在间接冷却方式的大容量机中,通常使槽数变多来增加电枢绕线的冷却周长,所以需要具有超过3并联电路那样的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这样,在2极机中应用了具有超过3并联电路那样的并联电路的电枢绕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是被收纳到设置于层叠铁芯上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该绕线的各相具有被分割到由第1相带及第2相带(17、18)构成的2个相带中的5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及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分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在上述第1相带(17)中配置有与第1并联电路、第2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上述第2相带(18)中配置有与第4并联电路、第5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上述第1相带及第2相带(17、18)中配置有与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将各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配置为,...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4.26 JP 2016-0882761.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是被收纳到设置于层叠铁芯上的每1极45个槽中的3相偶数极的2层卷绕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该绕线的各相具有被分割到由第1相带及第2相带(17、18)构成的2个相带中的5个并联电路,各并联电路具有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及反连接侧线圈末端(19b)分别相互串联连接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在上述第1相带(17)中配置有与第1并联电路、第2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上述第2相带(18)中配置有与第4并联电路、第5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在上述第1相带及第2相带(17、18)中配置有与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将各并联电路的上线圈片(15)和下线圈片(16)配置为,从极中心侧起计数的位置彼此是相同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1相带(17)内的与上述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之一、和上述第2相带(18)内的与上述第3并联电路对应的线圈片之一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将用来在相同的相带内将相同的并联电路的线圈片彼此用连接侧线圈末端(19a)连接的跳线,连接在除了与引出连接导体连接的线圈片及位于该线圈片的旁边的线圈片以外的某个线圈片上。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6、10、11、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7、9、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位置。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5、7、9、11、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6、10、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位置。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4、5、11、12、14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8、13个位置。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8、11、12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3、14个位置。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9、10、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8、12、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6、7、8、12、15个位置,上述第2并联电路及第5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3、4、5、9、10、13个位置,上述第3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2、11、14个位置。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并联电路及第4并联电路的上下线圈片(15、16)被配置在从极中心起第1、4、8、9、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田隆司藤田真史德增正小林雅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