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44902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13:35
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激振力臂的中心与激振筒架底面的圆心固定连接,第一致动电机和第二致动电机分别固定在激振筒架底面并且靠近激振力臂两端的位置上,第一致动凸轮安装在第一致动电机上,正电极环和负电极环安装在固定在激振筒架的外筒壁上,正电刷和负电刷都固定在电刷底座上,正电刷与正电极环接触,负电刷与负电极环接触,正电刷和负电刷连接至电源,转轴一端固定连接在激振筒架底面的圆心处。转轴由动力源带动旋转,激振筒架随转轴一同旋转,致动凸轮产生的交变切向力在圆心处造成交变力矩,使得转轴受到扭振激励。从来实现对转轴施加扭振激励的功能,结构简单紧凑,可靠性好,扭振激励效果明显。

A cam impact type alternating torque loading device

A cam impact type alternating torque loading device, vibration force and vibration center bottom surface of the central cylinder fram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ctuating motor and second actuating motor are respectively fixed on the vibrating cylinder frame bottom surface and near the ends of the exciting arm position, the first actuating cam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actuating motor on the positive electrode ring and the negative electrode ring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tube wall is fixed on the vibrating cylinder frame, positive brush and negative brush brush is fixed on the base, the positive brush and the positive electrode ring and the negative electrode contact, negative brush ring contact, positive and negative brush brush is connected to the power supply, one end of the rotating shaft is fixedly connected in the vibration tube at the center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frame. The rotating shaft is driven by the power source to rotate, and the exciting cylinder frame rotates along with the rotating shaft, which causes the alternating tangential force generated by the cam to cause alternating torque at the center of the circle, so that the shaft is subjected to torsional vibration excitation. The torsional vibration excitation function of the rotating shaft has never been realize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compact, the reliability is good, and the torsional vibration excitation effect is obvio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工程中很多场合都会使用扭振激励的方式对转轴零件进行扭振加载,如发动机曲轴、汽轮发电机和船舶轴系等旋转部件的疲劳试验、扭转振动试验,进行模态分析、振动响应分析,以了解这些轴系零件的性能,模拟其在某些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获取相关试验数据。采用弯扭耦合共振产生的动应力来消除转轴类零件的残余应力,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转轴施加扭振激励,当电机旋转频率等于弯曲固有频率和扭转固有频率之差时,施加的扭振激励等于扭转固有频率,由弯扭耦合理论,偏心转轴会同时激发弯曲共振,弯曲共振与扭转共振相互加强,产生足够的动应力。目前采用的扭振激振器有电磁激振器、气动激振器、液压激振器,然而这些激振器结构复杂,可靠性不高,价格昂贵,维修成本高,实施困难,难以普及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通过转动轴与激振机架刚性连接,振动力臂与激振机架刚性连接,两致动凸轮分别与激振力臂末端固联,分别以力臂圆心为中心,两侧对称安装。转轴由动力源带动旋转,激振力臂和激振机架由于与转动轴刚性连接,随转轴一同旋转。致动凸轮产生的交变切向力在圆心处造成交变力矩,使得转轴受到扭振激励。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包括转轴、激振筒架、激振力臂、正电极环、负电极环、第一致动电机、第二致动电机、第一致动凸轮、第二致动凸轮、正电刷、负电刷和电刷底座;激振力臂的中心与激振筒架底面的圆心固定连接,第一致动电机和第二致动电机分别固定在激振筒架底面并且靠近激振力臂两端的位置上,第一致动凸轮安装在第一致动电机上,第二致动凸轮安装在第二转动电机上;正电极环和负电极环安装在固定在激振筒架的外筒壁上,正电极环和负电极环分别通过导线与第一致动电机和第二致动电机连接,正电刷和负电刷都固定在电刷底座上,正电刷与正电极环接触,负电刷与负电极环接触,正电刷和负电刷连接至电源,转轴一端固定连接在激振筒架底面的圆心处。所述激振力臂、第一致动电机、第二致动电机、第一致动凸轮和第二致动凸轮在安装时以激振力臂的中心形成中心对称,进而对转轴产生扭矩。所述激振力臂除了中心与激振筒架的连接处之外,其余的两端部分处于悬空状态。本技术的突出优点在于:本设计所述的激振器大多由机械零部件构成,可靠性高,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简捷,零部件强度高,可以适应较大的激振范围,而且激振力臂可调,致动凸轮布置方式可调,致动凸轮的激振力和激振频率由外部变频电源控制,可以根据试验零部件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灵活性强,成本低,维修容易,效果明显,极大扩大了扭振激振器的应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第一致动电机和第一致动凸轮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包括转轴1、激振筒架2、激振力臂3、正电极环6、负电极环10、第一致动电机4、第二致动电机5、第一致动凸轮11、第二致动凸轮10、正电刷8、负电刷和电刷底座7;激振力臂3的中心与激振筒架2底面的圆心固定连接,第一致动电机4和第二致动电机5分别固定在激振筒架2底面并且靠近激振力臂3两端的位置上,第一致动凸轮11安装在第一致动电机4上,第二致动凸轮10安装在第二转动电机上;正电极环6和负电极环10安装在固定在激振筒架2的外筒壁上,正电极环6和负电极环10分别通过导线9与第一致动电机4和第二致动电机5连接,正电刷8和负电刷都固定在电刷底座7上,正电刷8与正电极环6接触,负电刷与负电极环10接触,正电刷8和负电刷连接至电源,转轴1一端固定连接在激振筒架2底面的圆心处。进一步的,所述激振力臂3、第一致动电机4、第二致动电机5、第一致动凸轮11和第二致动凸轮10在安装时以激振力臂3的中心形成中心对称,进而对转轴1产生扭矩。进一步的,所述激振力臂3除了中心与激振筒架2的连接处之外,其余的两端部分处于悬空状态。工作时,转轴1由动力源带动旋转,电机带动转轴1旋转,转轴1带动扭振激励器旋转,第一致动电机4、第二致动电机5的电源线通过导线9穿过激振筒架2上的孔与正电极环6和负电极环10相连,扭振激励器旋转时,正电极环6和负电极环10始终保持与正电刷8和负电刷接触,从而给第一致动电机4、第二致动电机5提供电源和信号。在安装第一致动电机4和第一致动凸轮11时,要求第一致动电机4带动第一致动凸轮11旋转时,第一致动凸轮11长径的行程范围能够对激振力臂3进行有效撞击。第一致动凸轮11和第二致动凸轮10对激振力臂3两端的撞击使得激振力臂3发生振动,进而对转轴1产生扭矩。所述激振机架为圆柱筒形,正电极环6和负电极环15同轴安装在圆柱筒形激振机架的圆柱外壁面上,圆柱筒形激振机架的一端设有底面或者两端都设有底面。由扭振激励器输出的扭转振动施加到高刚度的旋转的转轴1上,当转轴1的旋转频率等于弯曲固有频率与扭转固有频率之差时,由弯扭耦合共振理论,一个频率等于扭转固有频率的扭振激励可以同时激发起弯曲共振,弯曲共振与扭转共振相互加强,产生足够的动应力来消除高刚度转轴1的残余应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激振筒架、激振力臂、正电极环、负电极环、第一致动电机、第二致动电机、第一致动凸轮、第二致动凸轮、正电刷、负电刷和电刷底座;激振力臂的中心与激振筒架底面的圆心固定连接,第一致动电机和第二致动电机分别固定在激振筒架底面并且靠近激振力臂两端的位置上,第一致动凸轮安装在第一致动电机上,第二致动凸轮安装在第二转动电机上;正电极环和负电极环安装在固定在激振筒架的外筒壁上,正电极环和负电极环分别通过导线与第一致动电机和第二致动电机连接,正电刷和负电刷都固定在电刷底座上,正电刷与正电极环接触,负电刷与负电极环接触,正电刷和负电刷连接至电源,转轴一端固定连接在激振筒架底面的圆心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凸轮冲击式交变力矩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激振筒架、激振力臂、正电极环、负电极环、第一致动电机、第二致动电机、第一致动凸轮、第二致动凸轮、正电刷、负电刷和电刷底座;激振力臂的中心与激振筒架底面的圆心固定连接,第一致动电机和第二致动电机分别固定在激振筒架底面并且靠近激振力臂两端的位置上,第一致动凸轮安装在第一致动电机上,第二致动凸轮安装在第二转动电机上;正电极环和负电极环安装在固定在激振筒架的外筒壁上,正电极环和负电极环分别通过导线与第一致动电机和第二致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敢为唐剑波黄院星韦为李俊明史缘缘唐俊杰陈渊温芳王湘杨旭娟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