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及具有其的作业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4157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0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及具有其的作业机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包括配置于驾驶室框架中部的左右两侧的B柱,还包括:连接在左右两侧的B柱的上端之间的第一横梁,第一横梁适于与驾驶室顶板连接;连接在左右两侧的B柱的下端之间的第二横梁,第二横梁适于与驾驶室底板连接;配置于驾驶室框架底部的多个支座,驾驶室框架适于通过多个支座与作业机械的机架连接;配置于第二横梁的两端之间并与第二横梁相交连接的至少一个加强梁,各加强梁的伸出第二横梁的部分至少与一个支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驾驶室框架可以提升驾驶室的安全防护性能。

Cab frame for operation machinery and operation machinery with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ab frame for a working machine and a working machine with the driving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the cab operating machinery, B column, includ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central cab frame 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include the first beam between the upper B column is connected to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first beam for cab roof connection; second beam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 of the lower end B column the second, for the beam and the cab floor connection; a plurality of seats arranged on the frame at the bottom of the cab, the cab frame is connected by a plurality of support and work machine frame; between both ends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beam and second beams intersect connecting at least one reinforcing beam, the strengthening beam extends second part of the beam is connected with at least one support. The cab fram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improve the safety prote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a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及具有其的作业机械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及具有其的作业机械。
技术介绍
对于自动平地机、挖掘机、采矿机等移动式作业机械来说,与作业机械的机架连接的驾驶室为操作人员提供了驾驶和操作机器的工作场所。作业机械的工作环境或行驶环境通常较为恶劣,作业机械在非正常路面行驶或者当遭受侧面撞击时,容易发生翻车事故。因此,驾驶室的安全性能对于保护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而言至关重要。驾驶室的安全性能主要取决于驾驶室框架的结构强度和刚性。现有技术的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通常包括驾驶室框架前部左右两侧的A柱、驾驶室框架中部左右两侧的B柱和驾驶室框架后部左右两侧的C柱,位于驾驶室框架同一侧的相邻的A柱、B柱和C柱的上端通过多个上纵梁连接起来,相邻的A柱、B柱和C柱的下端通过多个下纵梁连接起来,各纵梁大体沿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左右两侧A柱的上端之间、左右两侧C柱的上端之间分别通过上横梁连接起来,左右两侧A柱的下端之间、左右两侧C柱的下端之间分别通过下横梁连接起来,各横梁大体沿垂直于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且与水平面平行。通过在驾驶室框架的顶部配置驾驶室顶板、在框架的底部配置驾驶室底板,在框架的四周配置透明的窗体、不透明的驾驶室侧板(或蒙皮)和驾驶室门体,形成可封闭的驾驶室。驾驶室又借由驾驶室框架底部配置的多个支座与作业机械的机架通过紧固件安装在一起。为防止在发生翻车事故时驾驶室被压碎,具有翻车保护结构(ROPS)的驾驶室框架已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目前的翻车保护结构主要对B柱和C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对应于驾驶室后部区域)进行改进,以有效减小翻车时驾驶室后部的框架变形程度。然而,当发生侧面碰撞或翻车时,驾驶室中部的框架仍有发生大的变形的可能,会对操作人员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驾驶室框架的结构进一步改进,使驾驶室具有更高的安全防护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该驾驶室框架能够提升驾驶室的安全防护性能。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包括配置于驾驶室框架中部的左右两侧的B柱,还包括:连接在左右两侧的B柱的上端之间的第一横梁,第一横梁适于与驾驶室顶板连接;连接在左右两侧的B柱的下端之间的第二横梁,第二横梁适于与驾驶室底板连接;配置于驾驶室框架底部的多个支座,驾驶室框架适于通过多个支座与作业机械的机架连接;配置于第二横梁的两端之间并与第二横梁相交连接的至少一个加强梁,各加强梁的伸出第二横梁的部分至少与一个支座连接。进一步地,各加强梁的中部分别与第二横梁连接,且两端分别与支座连接。进一步地,加强梁为两个,包括:靠近第二横梁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加强梁,和靠近第二横梁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二加强梁;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分置于驾驶室纵向中心面的两侧;多个支座至少包括:与第一加强梁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支座、与第一加强梁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支座、与第二加强梁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三支座,和与第二加强梁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四支座。进一步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加强梁的至少一个第一凹口,各加强梁的中部分别在第一凹口处与第二横梁连接;或者,各加强梁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横梁的第二凹口,各加强梁在各自的第二凹口处与第二横梁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凹口形成在第二横梁的上侧。进一步地,各加强梁的一端分别和第二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支座连接。进一步地,加强梁中的至少一个为沿着作业机械的行进方向延伸的直梁,或者,加强梁中的至少一个为弯曲梁。进一步地,第一横梁与左右两侧的B柱之间分别配置有第一肋板或第一角撑板,并且/或者,第二横梁与左右两侧的B柱之间分别配置有第二肋板或第二角撑板。进一步地,该驾驶室框架还包括:配置于驾驶室框架前部的左右两侧的A柱;连接在左右两侧的A柱的上端之间的第三横梁;用于连接位于驾驶室纵向中心面相同侧的A柱上端和B柱上端的第一纵梁;用于连接位于驾驶室纵向中心面相同侧的A柱下端和B柱下端的第二纵梁;连接在左右两侧的A柱的中部之间的第四横梁;第三横梁、第一纵梁适于与驾驶室顶板连接;第二纵梁适于与驾驶室底板连接。进一步地,该驾驶室框架还包括:配置于驾驶室框架后部的C柱;C柱包括位于驾驶室框架后部中间的中间梁,以及与中间梁下方连接的U形梁;U形梁具有对称布置于驾驶室纵向中心面两侧的腿部;配置于中间梁上端的第五横梁;连接在第五横梁的端部与相邻的B柱之间的第三纵梁;用于连接位于驾驶室纵向中心面相同侧的U形梁腿部和B柱下端的第四纵梁;第五横梁、第三纵梁适于与驾驶室顶板连接,第四纵梁适于与驾驶室底板连接。本技术提供的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在左右两侧的B柱的上端之间连接有适于与驾驶室顶板连接的第一横梁,在左右两侧的B柱的下端之间连接有适于与驾驶室底板连接的第二横梁,使得左右两侧的B柱、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围成位于驾驶室框架中部的圈梁结构,可以有效增强框架中部的结构强度和刚性;又通过配置至少一个与第二横梁相交连接的加强梁,且保证各加强梁的伸出第二横梁的部分至少与一个位于第二横梁侧方位置的支座连接,通过设置加强梁,一方面可以增强驾驶室框架中部圈梁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当作业机械发生翻车导致驾驶室框架中部承受较大的侧向载荷时,侧向载荷还可以经由中部圈梁结构、加强梁传递到支座上,然后经由支座传递给作业机械的机架,使得具有该中部圈梁和加强梁的翻车结构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有效降低翻车事故时驾驶室框架尤其框架中部在受到较大的载荷后产生的变形量,从而能够给驾驶室内的操作人员提供尽量大的逃生空间,达到提高驾驶室安全性能的效果,并且具有易于制造且成本低的优点。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该作业机械的机架上设置有上述的驾驶室框架。因本技术提供的驾驶室框架可以达到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置有上述驾驶室框架的作业机械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下文将参考附图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应用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的驾驶室的立体结构;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沿第一方向示出的立体结构;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沿第二方向示出的立体结构;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两侧B柱、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主视结构;以及,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B柱的截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已知技术可知,驾驶室框架包括有位于驾驶室框架前部左右两侧的A柱、驾驶室框架中部左右两侧的B柱、驾驶室框架后部的C柱,位于驾驶室框架底部的多个支座以及其他将A柱、B柱和C柱连接在一起的梁体。可以理解,本文中涉及的方向性词语“前、后、左、右”与作业机械前行时的前、后、左、右方向一致。通过在驾驶室框架的顶部安装驾驶室顶板,在驾驶室框架的底部安装驾驶室底板,以及在驾驶室框架的四周安装透明的窗体、不透明的驾驶室侧板(或蒙皮)和驾驶室门体等部件,可以形成能够打开或封闭的驾驶室。驾驶室又借由驾驶室框架底部的多个支座与作业机械的机架通过紧固件安装在一起,驾驶室内设置有供操作员乘坐的驾驶座椅。结合参考图1至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以下简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及具有其的作业机械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包括配置于驾驶室框架中部的左右两侧的B柱(1b),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左右两侧的B柱(1b)的上端之间的第一横梁(21),所述第一横梁(21)适于与驾驶室顶板(100)连接;连接在所述左右两侧的B柱(1b)的下端之间的第二横梁(22),所述第二横梁(22)适于与驾驶室底板(200)连接;配置于所述驾驶室框架底部的多个支座(4),所述驾驶室框架适于通过所述多个支座(4)与作业机械的机架连接;配置于所述第二横梁(22)的两端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横梁(22)相交连接的至少一个加强梁(5),各所述加强梁(5)的伸出所述第二横梁(22)的部分至少与一个所述支座(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作业机械的驾驶室框架,包括配置于驾驶室框架中部的左右两侧的B柱(1b),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左右两侧的B柱(1b)的上端之间的第一横梁(21),所述第一横梁(21)适于与驾驶室顶板(100)连接;连接在所述左右两侧的B柱(1b)的下端之间的第二横梁(22),所述第二横梁(22)适于与驾驶室底板(200)连接;配置于所述驾驶室框架底部的多个支座(4),所述驾驶室框架适于通过所述多个支座(4)与作业机械的机架连接;配置于所述第二横梁(22)的两端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横梁(22)相交连接的至少一个加强梁(5),各所述加强梁(5)的伸出所述第二横梁(22)的部分至少与一个所述支座(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梁(5)的中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横梁(22)连接,且两端分别与支座(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5)为两个,包括:靠近所述第二横梁(22)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加强梁(51),和靠近所述第二横梁(22)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二加强梁(52);所述第一加强梁(51)和所述第二加强梁(52)分置于驾驶室纵向中心面(M-M)的两侧;所述多个支座(4)至少包括:与所述第一加强梁(5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支座(41)、与所述第一加强梁(51)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支座(42)、与所述第二加强梁(52)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三支座(43),和与所述第二加强梁(52)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四支座(44)。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2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一个加强梁(5)的至少一个第一凹口(220),各所述加强梁(5)的中部分别在所述第一凹口(220)处与所述第二横梁(22)连接;或者,各所述加强梁(5)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横梁(22)的第二凹口,各所述加强梁(5)在各自的第二凹口处与所述第二横梁(2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驾驶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口(220)形成在所述第二横梁(22)的上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亿辉唐智亮郭继光蔺宏伟
申请(专利权)人:卡特彼勒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