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247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17:44
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中心接触组件和一个外围接触组件,所述外围接触组件包括一个内导电筒体和一个外导电筒体,所述内导电筒体包括适于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凸缘,所述外导电筒体包括适于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凸缘;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两个弹片,每个所述弹片的一端适于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中的一个,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中的另一个;每个所述弹片被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实现所述外导电筒体相对于所述内导电筒体的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连接结构简单,节约了制造成本,减小了电连接器的体积、便于组装、同时接触连接性能更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处于相对位置的两电路板的电连接器,通过该板对板电连接器能够在两个电路板之间尽可能无损耗地传输射频信号。
技术介绍
用于连接两相对位置的电路板的板到板电连接器一般包括中央信号传输路径和包围信号传输路径的外围回路导体路径。现有的板到板射频连接器通常用5个伸缩探头提供信号连接以及弹性接触。其中中间的伸缩探头用于信号传输,周围四个伸缩探头用于接地。这种结构的连接器由于采用伸缩探头的数量多,导致连接器的成本较高且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个第一电路板和一个第二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中心接触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外围接触组件,与所述中心接触组件电隔离,所述外围接触组件包括:一个内导电筒体,所述内导电筒体包括一个圆筒状的第一主体部和一个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内导电筒体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凸缘;以及一个外导电筒体,所述外导电筒体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套接在所述内导电筒体外侧并与所述内导电筒体可移动地电连接,所述外导电筒体包括一个圆筒状的第二主体部以及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外导电筒体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凸缘;以及至少两个弹片,每个所述弹片的一端适于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中的一个,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中的另一个;每个所述弹片被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实现所述外导电筒体相对于所述内导电筒体的往复运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每个所述弹片包括与第一凸缘相连接的连接部,每个所述连接部以卡扣结合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凸缘通过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凸缘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弹片分别结合的至少两个限位构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每个所述限位构件从所述第二表面突起地形成,从而在所述限位构件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插入孔;所述弹片的连接部包括适于穿过所述插入孔并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的平面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连接部还包括一个弹性卡片,所述弹性卡片从所述平面部沿与第二表面相反的方向朝向所述限位构件倾斜地延伸,以防止所述连接部从所述插入孔中脱离。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弹片与所述外导电筒体的第二凸缘一体地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外导电筒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突片,从所述第二凸缘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弹片分别一体地连接在所述突片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弹片设置为使得所述弹片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导电筒体径向地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弹片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内导电筒体进一步包括:多个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凸缘的一端径向向外倾斜地延伸以与所述外导电筒体保持弹性接触。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圆筒形的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被设置在所述中心接触部件和所述内导电筒体之间,以将所述中心接触组件和所述外围接触组件电隔离开。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内导电筒体进一步包括分别从所述弹性臂的端部径向向内延伸而形成的多个保持部,所述多个保持部适于保持所述绝缘构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中心接触组件包括:一个导电套筒,所述导电套筒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导电头,所述导电头被构造成部分容纳在所述导电套筒中,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导电套筒往复运动,以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弹簧,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导电套筒内,并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结合在所述导电头和所述导电套筒的底部之间,以对所述导电头施加弹性力。在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各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由于外围接触组件使用内外导电筒体的形式,同时内导电筒体的凸缘和外导电筒体的凸缘之间采用该弹片的连接的形式,使得在实现往复运动的同时也限制了外导电筒体从内导电筒体沿轴向方向的脱离,而不需要额外的防止脱离的结构;而且本技术的电连接结构简单,节约了制造成本,减小了电连接器的体积、便于组装、同时接触连接性能更稳定,提供更好的射频信号以及抗电磁干扰性能。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所作的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技术有全面的理解。附图说明图1显示使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到两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显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图4显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内导电筒体的立体示意图;图5显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外导电筒体的立体示意图;图6显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弹片与内导电筒体的连接部位A部的放大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7显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构件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技术的总体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一种限制。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示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于连接一个第一电路板001和一个第二电路板002,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中心接触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外围接触组件,与所述中心接触组件电隔离,所述外围接触组件包括:一个内导电筒体21,所述内导电筒体包括一个圆筒状的第一主体部211和一个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内导电筒体21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凸缘212;一个外导电筒体22,所述外导电筒体22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套接在所述内导电筒体21外侧并与所述内导电筒体21可移动地电连接,所述外导电筒体22包括一个圆筒状的第二主体部221以及从所述第二主体部221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外导电筒体21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凸缘222;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两个弹片3,每个所述弹片的一端适于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222中的一个,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212和第二凸缘222中的另一个;每个所述弹片被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实现所述外导电筒体22相对于所述内导电筒体21的往复运动。如图1所示,中心接触组件采用的伸缩探头的形式,其包括:一个导电套筒11,所述导电套筒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导电头12,所述导电头12被构造成部分容纳在所述导电套筒11中,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导电套筒往复运动,以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弹簧13,所述弹簧13设置在所述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个第一电路板(001)和一个第二电路板(00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中心接触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外围接触组件,与所述中心接触组件电隔离,所述外围接触组件包括:一个内导电筒体(21),所述内导电筒体包括一个圆筒状的第一主体部(211)和一个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内导电筒体(21)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凸缘(212);以及一个外导电筒体(22),所述外导电筒体(22)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套接在所述内导电筒体(21)外侧并与所述内导电筒体(21)可移动地电连接,所述外导电筒体(22)包括一个圆筒状的第二主体部(221)以及从所述第二主体部(221)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外导电筒体(21)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凸缘(222);以及至少两个弹片(3),每个所述弹片的一端适于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222)中的一个,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212)和第二凸缘中的另一个;每个所述弹片被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实现所述外导电筒体(22)相对于所述内导电筒体(21)的往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个第一电路板(001)和一个第二电路板(00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个中心接触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一个外围接触组件,与所述中心接触组件电隔离,所述外围接触组件包括:一个内导电筒体(21),所述内导电筒体包括一个圆筒状的第一主体部(211)和一个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内导电筒体(21)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凸缘(212);以及一个外导电筒体(22),所述外导电筒体(22)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套接在所述内导电筒体(21)外侧并与所述内导电筒体(21)可移动地电连接,所述外导电筒体(22)包括一个圆筒状的第二主体部(221)以及从所述第二主体部(221)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外导电筒体(21)轴线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适于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凸缘(222);以及至少两个弹片(3),每个所述弹片的一端适于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222)中的一个,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212)和第二凸缘中的另一个;每个所述弹片被构造成可弹性变形以实现所述外导电筒体(22)相对于所述内导电筒体(21)的往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弹片(3)包括与第一凸缘(212)相连接的连接部(31),每个所述连接部(31)以卡扣结合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凸缘(2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通过第一表面(2121)与所述第一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凸缘(212)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2122)上设置有与所述弹片(3)分别结合的至少两个限位构件(2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限位构件(214)从所述第二表面(2122)突起地形成,从而在所述限位构件(214)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插入孔(215);所述弹片(3)的连接部(31)包括适于穿过所述插入孔(215)并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的平面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1)还包括一个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云河宋志刚陈家辉刘松华倪琳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