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1857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11:15
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座,所述密封座连接泵体,所述密封座内端面套设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的外端面设置静环O型圈,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套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上还套设第一动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动环,所述第一动环的台面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的内端面设置动环O型圈,当外侧受压时,动环O型圈在轴上实现滚动,以及动环O型圈本身材质的弹性性能配合,既能密封又能抗击高压介质的冲击,设置的第二弹簧设在动环座与泵体之间,这样输送的介质流入后,可以大大减少流入动环座与泵体之间的弹簧上,降低弹簧弹性失效的可能。

Double sealing mechanism for pump

Double sealing mechanism for a pump comprises a sealing seat, the pump body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aling seat, the sealing seat end set the first second static ring and static ring, the outer end surface of the first second static ring and static ring set static ring O ring, the first static ring and the static ring second is sleeved on the rotating shaft, the rotating shaft is sheathed with the first ring, the first spring and the second ring, the first ring surface and the first static ring is in contact with Taiwan, the first move in end ring and second ring ring set O ring, when the lateral compression ring, O ring on the shaft rolling, and elastic properties of ring O ring material, can be sealed and can resist high pressure media impact, second ring spring set in between the seat and the pump body, so that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flows, can greatly reduce the inflow of the moving ring seat And the spring between the pump body,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spring elastic fail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
本技术属于泵零件
,具体是涉及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
技术介绍
在所有的泵中,其内的密封机构十分关键,密封机构主要是防止流体或固体微粒,从相邻结合面间泄漏,以及防止外界杂质如灰尘、污泥与水分等侵入内部。密封机构技术一般通过一个动态台面和静态台面接触,两者之间的弹性通过弹簧实现弹性移动的,这种机械密封件适用于应用较为干净的介质环境中,比如单纯的液体环境,但是一旦应用于污水以及油料中,其内杂质、颗粒等悬浮物体容易阻滞在弹簧中,弹簧部件一旦受到污泥的覆盖,清理十分困难,长时间使用后会影响密封件的性能,而且不易拆卸更换零件,现有在污水、泥沙或者其他杂质比较多的介质环境中使用的泵体,密封件上都存在此类问题,严重影响了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体中的密封机构,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种介质环境,不受污泥杂质的影响,提高密封件使用时间的双密封机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座,所述密封座连接泵体,所述密封座的外端面设置密封座O型圈,所述密封座内端面套设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的外端面设置静环O型圈,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套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上还套设第一动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动环,所述第一动环的台面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的内端面设置动环O型圈,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和密封座的内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动环的台面和第二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二动环上设置动环座,所述动环座的一端设有凸台,所述动环座与泵体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动环座的凸台上和动环座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泵体的台面相抵。作为优先,所述动环座通过紧固螺钉与转轴周向限位。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由于设置了动环O型圈,当外侧受压时,动环O型圈在转轴上实现滚动,以及动环O型圈本身材质的弹性性能配合,既能密封又能抗击高压介质的冲击,由于第二弹簧设在动环座与泵体之间,动环和轴之间设有动环O型圈,这样输送的介质流入后,可以大大减少流入动环座与泵体之间的弹簧上,降低弹簧弹性失效的可能;即使介质堆积过多,动环一侧的介质的压力较高,能推动动环座,使第二动环的台面压合在第二静环的台面上,第二静环和第一静环和密封座之间又设置了静环O型圈,实现了二级密封,因此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适用于各类介质环境中,不会受到杂质的阻滞,从而提高密封件的性能,确保泵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零件示意图。图中:1、转轴;2、密封座O型圈;3、密封座;4、静环O型圈;5、第一静环;6、第一动环;7、动环O型圈;8、动环座;9、第二动环;10、第二静环;11、第二弹簧;12、第一弹簧;13、泵体;14、紧固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如图1~图2所示,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座,所述密封座连接泵体,所述密封座的外端面设置密封座O型圈,当泵体和泵壳装配时,密封座O型圈的设置起到密封泵壳,防止液体渗入的作用,所述密封座内端面套设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的外端面设置静环O型圈,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套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上还套设第一动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动环,所述第一动环的台面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的内端面设置动环O型圈,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和密封座的内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动环的台面和第二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二动环上设置动环座,所述动环座通过紧固螺钉与转轴周向限位,所述动环座的一端设有凸台,所述动环座与泵体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动环座的凸台上和动环座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泵体的台面相抵。由于设置了动环O型圈,当外侧受压时,动环O型圈在轴上实现滚动,以及动环O型圈本身材质的弹性性能配合,既能密封又能抗击高压介质的冲击,由于第二弹簧设在动环座与泵体之间,动环和转轴之间设有动环O型圈,这样输送的介质流入后,可以大大减少流入动环座与泵体之间的弹簧上,降低弹簧弹性失效的可能;即使介质堆积过多,动环一侧的介质的压力较高,能推动动环座,使第二动环的台面压合在第二静环的台面上,第二静环和第一静环和密封座之间又设置了静环O型圈,实现了二级密封,因此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适用于各类介质环境中,不会受到杂质的阻滞,从而提高密封件的性能,确保泵的使用寿命。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技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座连接泵体,所述密封座的外端面设置密封座O型圈,所述密封座内端面套设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的外端面设置静环O型圈,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套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上还套设第一动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动环,所述第一动环的台面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的内端面设置动环O型圈,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和密封座的内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动环的台面和第二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二动环上设置动环座,所述动环座的一端设有凸台,所述动环座与泵体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动环座的凸台上和动环座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泵体的台面相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座连接泵体,所述密封座的外端面设置密封座O型圈,所述密封座内端面套设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的外端面设置静环O型圈,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套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上还套设第一动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动环,所述第一动环的台面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的内端面设置动环O型圈,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杨伟相玉龙陈杰杨志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威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