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40477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0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申请公开了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包括体外磁场产生侧、体内磁场感应侧以及体内磁场产生侧;所述体内磁场感应侧包括用来接收体外磁场产生侧产生的变化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以及与第一感应线圈连接的可变电容电池;可变电容电池连接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片;所述体内磁场产生侧包括安装在动脉血管中的血管支架;所述血管支架上连接一个可随血液流动而转动的转动轮;所述转动轮上缠绕有与可变电容电池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血管支架上位于转动轮两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两磁性相反的磁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脊髓电刺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
技术介绍
神经性病痛是一种很难治疗且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的疑难病症。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在常用电源植入式脊髓电刺激(Spinalcordstimulation,SCS)神经调控技术。电源植入式脊髓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就是将一个脊髓电刺激装置植入人体,通过电刺激刺激脊髓神经上产生病痛的靶点位置来减轻患者的神经性疼痛。现有的脊髓电刺激装置包括电刺激脉冲发生器和为电刺激脉冲发生器提供能量的固定电容电池。因为固定电容电池所装载的电能有限,患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必须做手术更换固定电容电池。这不仅使得SCS神经调控技术成本昂贵,普通百姓很难负担,更加使患者增加了手术的痛苦。为了解决固定电容电池需要定时更换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人研制出脊髓电刺激体外充电耦合装置。脊髓电刺激体外耦合装置包括可以产生变化磁场的体外磁场产生侧和根据体外磁场产生侧产生的变化磁场而进行体外充电的体内磁场感应侧。体内磁场感应侧包括用来接收变化磁场产生电流的感应线圈,以及与感应线圈连接成回路的可变电容电池。可变电容电池连接用来产生电刺激的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连接用来直接对脊髓神经进行电刺激的电极片。现有的脊髓电刺激体外充电耦合装置虽然解决了需要手术更换电池的问题,但是因为用来产生变化磁场为体内电磁感应侧进行充电的体外磁场产生侧较为昂贵,只有专门的医疗机构才有,患者必须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充电,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以解决现有的脊髓电刺激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只能通过体外磁场产生侧进行充电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如下方案:方案一:本方案中的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包括体外磁场产生侧和体内磁场感应侧;所述体内磁场感应侧包括用来接收体外磁场产生侧产生的变化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以及与第一感应线圈连接的可变电容电池;可变电容电池连接有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片;还包括体内磁场产生侧;所述体内磁场产生侧包括安装在血管中的血管支架;所述血管支架上连接有可随血液流动而转动的转动轮;所述转动轮上缠绕有与可变电容电池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血管支架上位于转动轮两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两磁性相反的磁铁。工作原理:工作时,可以通过体外磁场产生侧产生变化磁场,使体内磁场感应侧中的第一感应线圈发生电磁感应,形成电流,为可变电容电池进行充电。可变电容电池为脉冲发生器供能,使脉冲发生器能够产生脉冲电刺激,并通过电极片将这种电刺激传递到植入的神经靶点位置。而在没有体外磁场产生侧的时候,可以通过体内磁场产生侧来为可变电容电池充电。体内磁场感应侧中血管支架上通过两个磁性相反的磁铁形成一个磁场。而血管支架上连接的转动轮随着血液流动而转动。转动轮在转动的过程中,转动轮上与可变电容电池形成回路的第二感应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并通过感应电流对可变电容电池进行充电。可变电容电池为脉冲发生器供电,脉冲发生器产生脉冲电刺激并通过电极片传递到脊髓神经的靶点位置。有益效果:1.利用人体血液一直流动的特点,使置于血管中的转动轮不断转动,使第二感应线圈不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为可变电容电池充电,有效解决了现在只能通过体外磁场产生侧对可变电容电池进行充电的问题。2.体内磁场感应侧中的第一感应线圈能够接受体外磁场产生侧产生的变化磁场形成感应电流,第一感应线圈将电流传输到与之连接的可变电容电池;第二感应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并将电流传输到与之连接的可变电容电池;可变电容电池既可以通过体外磁场产生侧进行充电,又可以通过体内磁场产生侧进行充电。3.通过血管支架来安装转动轮,不仅可以将转动轮置于流动的血液中,还能起到支撑血管,防止血管堵塞的作用。4.本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脊髓电刺激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只能通过体外磁场产生侧进行充电的问题。方案二:进一步,所述体外磁场产生侧包括用来产生变化电磁场且与第一感应线圈同轴的电磁转换线圈。电磁转换线圈产生变化磁场,与其同轴的第一感应线圈接收变化磁场形成感应电流。方案三:进一步,所述体内磁场感应侧与体内磁场产生侧之间连接有用来供导线穿过的连通管。通过连通管将体内磁场感应侧和体内磁场产生侧连接起来。方案四:进一步,所述连通管内设置有阻止血液流入的单向塞。因为单向塞,血管内的血液无法进入连通管,而体内感应侧中产生的热量却可以通过单向塞传递到血管中,随着血液流动,在肺部形成气体而被带出体内。方案五:进一步,所述体内磁场感应侧包括套在脊椎上的环形外壳;所述脉冲发生器和所述可变电容电池设置在环形外壳内;所述电极片设置在环形外壳与脊椎的接触面上。环形外壳对可变电容电池和脉冲发生器等电子元器件等起到保护作用。将电极片设置在环形外壳与脊椎的接触面上,可以直接对脊椎内的脊髓神经进行刺激。方案六:进一步,所述电极片为均匀分布在环形外壳上的多个电极片。通过对脊髓神经各个方向上的刺激,避免长期对同一个方向进行刺激而造成过度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电刺激脉冲发生器1、电磁转换线圈2、脉冲发生器3、总感应线圈4、伸缩管5、电磁铁6、电极片7、环形外壳8、散热层9、吸热层10、第一感应线圈11、第二感应线圈12、血管支架13、转动轮14、连通管15、磁铁16、可变电容电池17。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包括体外磁场产生侧、体内磁场感应侧以及体内磁场产生侧。体外磁场产生侧包括形成回路的电刺激脉冲发生器1和电磁转换线圈2;体内磁场感应侧包括微创手术固定在人体侧腹部皮下的环形外壳8以及设置在环形外壳8内的体内磁场感应电路。环形外壳8为食用胶外壳;食用胶外壳的内壁上涂有散热层9,食用胶外壳的外壁上涂有吸热层10。食用胶外壳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又不会损害人体内部器官。通过散热层9能够将环形外壳8内的体内磁场感应电路产生的热量散出去,使环形外壳8内的体内磁场感应电路能够将工作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热量通过食用胶外壳传递到吸热层10,吸热层10将热量吸收并消散掉,避免过大的热量对人体内造成伤害。散热层9为氮化铝层。氮化铝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够快速散热,避免热量集聚对电路和人体都造成伤害。吸热层10为参杂有石墨烯的食用级塑料层。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将石墨烯参杂到食用级塑料层中,可以提高塑料层的吸热和抗热性。通过参杂有石墨烯的食用级塑料层,不仅可以将食用胶外壳传递出来的热量进行吸收消散,还能对食用胶外壳起到保护作用。体内磁场感应电路包括与电刺激脉冲发生器1通过电磁感应进行脉冲产生的四个脉冲发生器3、与每个脉冲发生器3对应连接形成回路的电极片7以及与各个脉冲发生器3和电极片7形成的回路分别连通的可变电容电池17;环形外壳8内设置有可沿环形外壳8轴向向下伸展的伸缩管5;伸缩管5均匀分布在环形外壳8的内壁上;电极片7设置在伸缩管5的伸缩端并且可随着伸缩管5进行伸缩运动;脉冲发生器3设置在环形外壳8内,且脉冲发生器3上并联有与电极片7正相对的电磁铁16;可变电容电池17与各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

【技术保护点】
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包括体外磁场产生侧和体内磁场感应侧;所述体内磁场感应侧包括用来接收体外磁场产生侧产生的变化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以及与第一感应线圈连接的可变电容电池;可变电容电池连接有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体内磁场产生侧;所述体内磁场产生侧包括安装在血管中的血管支架;所述血管支架上连接有可随血液流动而转动的转动轮;所述转动轮上缠绕有与可变电容电池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血管支架上位于转动轮两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两磁性相反的磁铁。

【技术特征摘要】
1.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包括体外磁场产生侧和体内磁场感应侧;所述体内磁场感应侧包括用来接收体外磁场产生侧产生的变化磁场的第一感应线圈以及与第一感应线圈连接的可变电容电池;可变电容电池连接有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体内磁场产生侧;所述体内磁场产生侧包括安装在血管中的血管支架;所述血管支架上连接有可随血液流动而转动的转动轮;所述转动轮上缠绕有与可变电容电池连接的第二感应线圈;所述血管支架上位于转动轮两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两磁性相反的磁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髓电刺激专用体外充电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外磁场产生侧包括用来产生变化电磁场且与第一感应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发传崔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