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聂凤玲专利>正文

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6440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0 2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包括烘热腔、气体循环系统和物料传送系统。通过对气体循环系统和物料传送系统的设置,使得药品可以实现气体加热,并且可以实现药品的逐渐加热,既能均衡的对药品颗粒进行加热,同时还避免了迅速加热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实现了颗粒状药品均匀、稳定的加热,对药品制备、检测和医疗使用带来了质量稳定的药品源。

Drug heating device for medical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heating device for medical drugs, including heating chamber, gas circulation system and material delivery system. The gas circulation system and material delivery system is set up, so that drugs can achieve gas heating, gradually heating and can achieve the drug, which can balance the heating of the drug particles, but also avoids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rapid heat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heating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of granular drug, drug preparation detection and medical use has stable quality of drug sour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医疗检测和药品制备领域,很多时候都需要对原料型或半成品的颗粒状的药品进行加热,其目的除了加热,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对其中残留的水分进行烘干。由于药品成分的特殊性,虽然加热温度不是很高,但是对于其加热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目前的加热方式很多都是直接采用电阻或感应加热的方式进行,这种加热方式加热均匀性不能得到保证,并且在加热过程中,不用药品颗粒与加热部件距离的不同导致加热程度也不同,从而使得加热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障。目前也有采用气体加热的方式,但是其加热方式也仅仅是在加热腔中整体通入气体进行加热,这样药品从一个常温环境直接进入到高温环境中,药品颗粒的外表面受到的热量大大的高于核心,从而造成外表面加热过高,在短时间内内部核心并不能得到热量传递,从而也会影响加热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提出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包括烘热腔、气体循环系统和物料传送系统。所述烘热腔的外壳整体为立方体结构,内部设置有物料传送系统,气体循环系统贯穿于烘热腔的外部和内部。所述气体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烘热腔外部的气体管道、引风机和加热室,以及设置在烘热腔内部的气体入口、气体出口、气体出口过滤板、气体出口挡板、第一涡轮、第二涡轮和第三涡轮。所述物料传送系统包括药品入口、药品出口、药品粉末出口、药品导板、第一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和第三传送带板。所述药品入口横向贯穿于所述烘热腔的外壳右侧壁的顶端,且药品入口的腔内一端的开口向下,在所述药品入口下侧设置有第一传送带板,所述第一传送带板右端与烘热腔的外壳固定连接,左端向下倾斜且不与外壳的左侧壁连接;在第一传送带板下侧设置有第二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左端与烘热腔的外壳的左侧壁固定连接,右端向下倾斜且不与外壳的右侧连接;在第二传送带板下侧设置有第三传送带板,第三传送带板的设置方式与第一传送带板相同;所述第一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第三传送带板与外壳竖直侧壁的夹角相同;所述药品出口设置在外壳左侧壁的底端,在第三传送带板左侧终端下部设置有药品导板,所述药品导板斜向设置,药品导板的下端与药品出口的右侧相连接;在烘热腔的外壳底端壁的右端设置有药品粉末出口。所述气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带板的下侧第三传送带板的上侧其贯穿于烘热腔的外壳的左侧壁,在气体入口与第二传送带板之间设置有第三涡轮,在第一传送带板下部最右端设置有第二涡轮,在外壳内部左上角设置有第一涡轮,在外壳顶端壁的右侧设置有气体出口,在气体出口右侧向下设置有气体出口挡板,所述气体出口过滤板连接气体出口挡板的下端和气体出口的左侧。所述第一涡轮面向右侧设置、第二涡轮面向左侧设置、第三涡轮面向右侧设置,且三个涡轮的涡轮轴均水平设置。所述气体出口在外壳外部与气体管道连通,然后依序在气体管道上设置有引风机和加热室,所述加热室入口端设置有过滤吸附膜,在加热室内部设置有蛇形的电阻加热部件,所述气体管道内循环的气体为惰性气体(主要目的为既能加热,还不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常规是稀有气体和氮气,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还可以是例如二氧化碳等非单质气体)。作为优选,所述药品导板的上端不与所述第三传送带板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电阻加热部件为密布的电阻丝。作为优选,所述电阻加热部件为硅钼棒。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第三传送带板与烘热腔竖直侧壁的夹角为δ,所述δ为3~9︒。作为优选,所述气体管道内循环的气体为氮气或氩气。作为优选,所述过滤吸附膜为孔径为0.3~0.6mm的气体过滤膜上镀覆有干燥剂薄膜。作为优选,所述过滤吸附膜为孔径为0.8~1.2mm的多层活性炭过滤膜。作为优选,所述气体出口过滤板的孔径为0.2~0.5mm。本专利技术所说的“左”、“又”、“上”、“下”均为装置整体正视情况下的相对概念,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的绝对概念。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1,通过设置有三个斜向的传送带板,使得在不增加整体体积的情况下延长了加热过程,在相邻两个传送带板之间的传送的自由落体式的传送,从而也对传送带上的药品颗粒进行了重新的相互位置变化,从而可以对不同药品颗粒与高温气体接触方式进行多次改变。逆向设置高温气流,使得高温气流最先接触的是接近物料出口位置的药品颗粒,而由于高温气流要与药品颗粒进行热量交换,也就是说在越靠近气体出口部位的气流温度相对越低,从而形成了药品颗粒从物料入口开始到物料出口之间形成逐渐温度升高的效果,从而使得药品颗粒能够有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初期气体对药品颗粒表面进行热交换,然后药品表面将热量传送到内部核心,而随着逐渐的表面温度逐渐升高,内部核心的温度也逐渐升高,形成一个相对的慢速升温过程,从而使得药品内外部加热过程稳定,生产的药品颗粒质量得到保证。在气体对药品进行加热的过程中药品颗粒中残留的水汽蒸发,继而进入到气体中,而由于在加热室入口处设置有水汽吸附的部件,从而在气体补温过程之前即将混合在气体中的水分吸附了。这样的设置使得烘干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汽直接随着气流而流动并除去而无需增加额外的除水装置(目前的气体加热设备需要单独设置除水装置,否则会在外壳内表面富集而再次进入到药品中或对内部部件造成腐蚀)。2,由于设置了固定位置的三个涡轮,从而对高温气体的流动方向进行了限定,整个装置内的气流方向和速度稳定,从而无需在腔室内设置高压,仅需微正压即可,从而避免了高压内腔带来的安全等隐患。由于涡轮和三个传送带板的设置位置和方式,尤其是传送带板的倾斜角度,使得在传送带板与侧壁接触的角落处形成多个涡流区域,而这样的多个涡流区域会对热量产生分散效果,使得热量不会在局部聚集。3,通过合理设置涡轮和传送带板的位置和传送带板的倾斜角度,使得从颗粒表面掉落下来的药品粉末(传送过程中颗粒相互之间碰撞摩擦,均会产生微量的粉末,当生产时间足够长的时候,这样粉末的量也是可观的)基本都聚集在第三传送带板的下部,而由于物料导板与第三传送带板之间是留有空隙的,在第三传送带板下部的涡流区域最稳定,因此粉末在该区域存在的量最大,使得粉末不会大量的随着气流到达气体出口位置,并且在该区域下部设置有粉末收集箱,通过一段时间生产之后对这些粉末进行集中回收处理。在气体出口右侧设置有挡板,且由于外部气体管道设置有引风机,从而使得该处管道内造成微负压,使得气流在该处会主体的向气体出口方向流动,而不会影响物料入口的正常物料进入。且在挡板处设置有倾斜的气体出口过滤板,将部分随着气流流动到气体出口的药品粉末挡在气体管道之外,且会随着气体出口过滤板向下落到第一传送带板上继续向下传送,在第三传送带板终端主体随着气体流动到第三传送带板的下侧,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药品粉末的回收和弊端规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传送带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烘热腔,11-药品入口,12-药品出口,13-药品粉末出口,21-第一传送带板,22-第二传送带板,23-第三传送带板,31-第一涡轮,32-第二涡轮,33-第三涡轮,4-药品导板,51-气体入口,52-气体出口,53-加热室,54-引风机,55-气体管道,56-气体出口过滤板,δ-传送带板与烘热腔竖直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烘热腔、气体循环系统和物料传送系统;所述烘热腔的外壳整体为立方体结构,内部设置有物料传送系统,气体循环系统贯穿于烘热腔的外部和内部;所述气体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烘热腔外部的气体管道、引风机和加热室,以及设置在烘热腔内部的气体入口、气体出口、气体出口过滤板、气体出口挡板、第一涡轮、第二涡轮和第三涡轮;所述物料传送系统包括药品入口、药品出口、药品粉末出口、药品导板、第一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和第三传送带板;所述药品入口横向贯穿于所述烘热腔的外壳右侧壁的顶端,且药品入口的腔内一端的开口向下,在所述药品入口下侧设置有第一传送带板,所述第一传送带板右端与烘热腔的外壳固定连接,左端向下倾斜且不与外壳的左侧壁连接;在第一传送带板下侧设置有第二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左端与烘热腔的外壳的左侧壁固定连接,右端向下倾斜且不与外壳的右侧连接;在第二传送带板下侧设置有第三传送带板,第三传送带板的设置方式与第一传送带板相同;所述第一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第三传送带板与外壳竖直侧壁的夹角相同;所述药品出口设置在外壳左侧壁的底端,在第三传送带板左侧终端下部设置有药品导板,所述药品导板斜向设置,药品导板的下端与药品出口的右侧相连接;在烘热腔的外壳底端壁的右端设置有药品粉末出口;所述气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带板的下侧第三传送带板的上侧其贯穿于烘热腔的外壳的左侧壁,在气体入口与第二传送带板之间设置有第三涡轮,在第一传送带板下部最右端设置有第二涡轮,在外壳内部左上角设置有第一涡轮,在外壳顶端壁的右侧设置有气体出口,在气体出口右侧向下设置有气体出口挡板,所述气体出口过滤板连接气体出口挡板的下端和气体出口的左侧;所述第一涡轮面向右侧设置、第二涡轮面向左侧设置、第三涡轮面向右侧设置,且三个涡轮的涡轮轴均水平设置;所述气体出口在外壳外部与气体管道连通,然后依序在气体管道上设置有引风机和加热室,所述加热室入口端设置有过滤吸附膜,在加热室内部设置有蛇形的电阻加热部件,所述气体管道内循环的气体为惰性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疗用药品烘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烘热腔、气体循环系统和物料传送系统;所述烘热腔的外壳整体为立方体结构,内部设置有物料传送系统,气体循环系统贯穿于烘热腔的外部和内部;所述气体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烘热腔外部的气体管道、引风机和加热室,以及设置在烘热腔内部的气体入口、气体出口、气体出口过滤板、气体出口挡板、第一涡轮、第二涡轮和第三涡轮;所述物料传送系统包括药品入口、药品出口、药品粉末出口、药品导板、第一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和第三传送带板;所述药品入口横向贯穿于所述烘热腔的外壳右侧壁的顶端,且药品入口的腔内一端的开口向下,在所述药品入口下侧设置有第一传送带板,所述第一传送带板右端与烘热腔的外壳固定连接,左端向下倾斜且不与外壳的左侧壁连接;在第一传送带板下侧设置有第二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左端与烘热腔的外壳的左侧壁固定连接,右端向下倾斜且不与外壳的右侧连接;在第二传送带板下侧设置有第三传送带板,第三传送带板的设置方式与第一传送带板相同;所述第一传送带板、第二传送带板、第三传送带板与外壳竖直侧壁的夹角相同;所述药品出口设置在外壳左侧壁的底端,在第三传送带板左侧终端下部设置有药品导板,所述药品导板斜向设置,药品导板的下端与药品出口的右侧相连接;在烘热腔的外壳底端壁的右端设置有药品粉末出口;所述气体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带板的下侧第三传送带板的上侧其贯穿于烘热腔的外壳的左侧壁,在气体入口与第二传送带板之间设置有第三涡轮,在第一传送带板下部最右端设置有第二涡轮,在外壳内部左上角设置有第一涡轮,在外壳顶端壁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凤玲
申请(专利权)人:聂凤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