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5652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0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包括安装基座,所述安装基座上设有工件定位座,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后侧设有与三通接头外形相同的凹槽,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左侧设有由气缸A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A,所述支撑座A上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装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右侧设有由气缸B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B,所述支撑座B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副管的定位装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后侧设有由气缸C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C,所述支撑座C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主管的定位装置C。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高,且能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Three way joint pressure matching three port hose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hree connector with three port pressure hose device comprises a mounting base, the mounting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seat, the upper end of the rear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groove three through the connector is the sam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workpiece positioning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cylinder driven by A toward the workpiece positioning seat mobile support A, the supporting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A positioning device for the first branch of A;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workpiece positioning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cylinder driven by B toward the workpiece positioning supporting block B mobile, and the supporting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for B cooling tube positioning device of B rear side; the workpiece positioning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cylinder driven by C toward the workpiece positioning base move support C, the supporting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C positioning device for cooling head C.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high assembly efficiency and high assembly quality,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abor intensity of manual lab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分配进出水管的装配中,冷却主管的一端先与冷却软管和冷却旁支管连接,冷却主管的另一端再经一三通接头与冷却副管和支管连接(其中冷却副管的另一端预先连接有两根支管),该三通接头包括直管段和与直管段垂直的支管段,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与冷却副管和支管装配,支管段的端口与冷却主管装配;该结构的传统装配方式为手工装配,即手工将三通接头的三个端口依次与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支管装配,该方式工序多、操作繁琐,导致装配效率低,人工劳动强度大,且由于手工装配往往存在装配应力不足问题,这就导致装配精度不够,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泄漏或脱落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高,且能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的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包括安装基座,所述安装基座上设有工件定位座,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后侧设有与三通接头外形相同的凹槽,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左侧设有由气缸A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A,所述支撑座A上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装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右侧设有由气缸B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B,所述支撑座B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副管的定位装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后侧设有由气缸C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C,所述支撑座C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主管的定位装置C。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A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A的定位下模A、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A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所述定位下模A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所述定位上模A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定位上模A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驱使定位上模A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A与下凹腔A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A。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A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A段的托块A,所述托块A上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A连通的支撑凹腔A。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B包括固定在支撑座B的定位下模B、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B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所述定位下模B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所述定位上模B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定位上模B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驱使定位上模B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B与下凹腔B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副管的凹腔B。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B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与冷却副管的一端口相连接的支管组件的托块B,所述托块B上开设有与支管组件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B连通的支撑凹腔B。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C包括固定在支撑座C的定位下模C、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C正上方的定位上模C,所述定位下模C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C,所述定位上模C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主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C,定位上模C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驱使定位上模C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C与下凹腔C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主管的凹腔C。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下模C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水平设置的托架C,所述托架C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有托块C和托块D,所述托块C和托块D左右错位分布,托块C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冷却软管与冷却主管连接端的卡口,托块D的上端设有以利支撑出水感应器接头的支撑凹腔C。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上模A与定位下模A之间、定位上模B与定位下模B之间以及定位上模C与定位下模C之间均设置以利导向的导柱;所述定位上模A、定位下模A、定位上模B、定位下模B、定位上模C以及定位下模C靠近工件定位座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A的下侧设有一横向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A,所述滑轨A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A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A,所述气缸A设于滑轨A的左侧;所述支撑座B的下侧设有一横向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B,所述滑轨B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B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B,所述气缸B设于滑轨B的右侧;所述支撑座C的下侧设有一纵向固定在安装基座的滑轨C,所述滑轨C上滑动连接有一与支撑座C下表面固定连接的滑块C,所述气缸C设于滑轨C的后侧。进一步的,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前侧设有以利固定三通接头的快速夹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效果: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仅需一道工序即可完成三通接头三个端口的压配,装配效率高;采用气缸作为动力源来驱动压配,装配应力大,装配效果好,并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三通接头与冷却主管、冷却副管以及支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快速夹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安装基座;2-工件定位座;201-凹槽;3-气缸A;4-支撑座A;5-气缸B;6-支撑座B;7-快速夹钳;701-基座;702-压杆;703-摆杆;704-自锁连杆;705-压紧柱;706-压块;8-气缸C;9-支撑座C;10-定位下模A;101-下凹腔A;102-托块A;103-支撑凹腔A;11-定位上模A;110-上凹腔A;12-第一气缸;13-定位下模B;131-下凹腔B;132-托块B;133-支撑凹腔B;14-定位上模B;141-上凹腔B;15-第二气缸;16-定位下模C;161-下凹腔C;162-托架C;163-托块C;164-托块D;165-卡口;166-支撑凹腔C;17-定位上模C;171-上凹腔C;18-第三气缸;19-导柱;20-滑轨A;21-滑块A;22-滑轨B;23-滑块B;24-滑轨C;25-手柄;26-限位凸条A;27-限位凸条B;28-限位凸条C;29-冷却主管;30-冷却软管;31-冷却旁支管;32-冷却副管;33-第一支管;34-第二支管;35-第三支管;36-三通接头;37-三通接头A;38-出水感应器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冷却主管29的一端与冷却软管30和冷却旁支管31连接,冷却主管29的另一端经三通接头36与冷却副管32和第一支管33连接,冷却副管32的另一端连接有两根支管,该三通接头36包括直管段和与直管段垂直的支管段,直管段两端的端口分别与冷却副管32和第一支管33装配,支管段的端口与冷却主管29装配,即三通接头36的三个端口分别压配到冷却主管29、冷却副管32以及第一支管33内。如图2-3所示,本技术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包括安装基座1,所述安装基座1上设有工件定位座2,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上端后侧设有与三通接头外形相同的凹槽201,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左侧设有由气缸A3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A4,所述支撑座A4上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装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右侧设有由气缸B5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B6,所述支撑座B6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副管的定位装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2的后侧设有由气缸C8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C9,所述支撑座C9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主管的定位装置C;即第一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基座,所述安装基座上设有工件定位座,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后侧设有与三通接头外形相同的凹槽,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左侧设有由气缸A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A,所述支撑座A上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装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右侧设有由气缸B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B,所述支撑座B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副管的定位装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后侧设有由气缸C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C,所述支撑座C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主管的定位装置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基座,所述安装基座上设有工件定位座,所述工件定位座的上端后侧设有与三通接头外形相同的凹槽,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左侧设有由气缸A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A,所述支撑座A上设有用于定位第一支管的定位装置A;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右侧设有由气缸B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B,所述支撑座B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副管的定位装置B;所述工件定位座的后侧设有由气缸C驱使朝工件定位座移动的支撑座C,所述支撑座C上设有用于定位冷却主管的定位装置C。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A包括固定设置在支撑座A的定位下模A、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A正上方的定位上模A,所述定位下模A的上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A,所述定位上模A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A,定位上模A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驱使定位上模A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A与下凹腔A形成以利定位夹紧第一支管的凹腔A。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下模A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第一支管伸出下凹腔A段的托块A,所述托块A上开设有与第一支管外形相同并与下凹腔A连通的支撑凹腔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B包括固定在支撑座B的定位下模B、以及活动设置在定位下模B正上方的定位上模B,所述定位下模B的上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下凹腔B,所述定位上模B的下端开设有与冷却副管外形相同的上凹腔B,定位上模B的上方设有以利驱动其向上下运动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驱使定位上模B向下运动以使上凹腔B与下凹腔B形成以利定位夹紧冷却副管的凹腔B。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通接头压配三端口软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下模B的后端经螺栓连接有一用于支撑与冷却副管的一端口相连接的支管组件的托块B,所述托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建芳李信彬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诺贝尔福基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