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件孔深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4438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件孔深检具,检具包括内孔配合端和检测端,内孔配合端与工件内孔配合,检测端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内孔配合端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小值,第二平面与内孔配合端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大值,内孔配合端具有弹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工件孔深检具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时,将检具的内孔配合端伸入工件的内孔,当检具无法继续深入内孔时,通过检测内孔的入口端是否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则可以方便判断内孔深度是否符合要求。操作方便,判断快捷,可以大大减少内孔检测试剂,提高检测效率。单件检测效率比传统检测方法提高97%以上,且能实现在加工现场检测,效益十分明显。并可适用于内孔尺寸有变化的场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件孔深检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件孔深检具。
技术介绍
在机械制造领域,对于孔的孔深测量,一般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如卡尺和百分表,但只局限于形状规正的孔的孔深测量;在没有较好的测量方案时,将工件送至专用检测室使用轮廓仪对全部内表面进行测量,费时费力,很难满足测量频次较高的需求。尤其对于深孔,孔径公差较大(±0.2),角度公差较大(±2.5度),而孔深公差较小(±0.1),一端是内孔与锥面的交点,以前没有好的检测方案,只能送到专用检测室用轮廓仪去测全部内表面,费时费力,占用轮廓仪的时间很长,如果检测频次高的时候,很困难。由于深孔中角度与直径的变化使得测量起始点位置在变化,导致检测的难度增加。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工件孔深检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无法快速高效测量工件孔深是否符合规定的缺陷,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工件孔深检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锭子轴检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工件孔深检具,所述检具包括内孔配合端和检测端,所述内孔配合端与工件内孔配合,所述检测端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内孔配合端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内孔配合端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大值,所述内孔配合端具有弹性。更进一步的,所述内孔配合端与工件内孔侧壁的间隙≤0.02mm。更进一步的,还包括内孔配合段,所述内孔配合段的内部设置有调节孔,从所述内孔配合段的一端到另一端所述调节孔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或增加。可以通过控制内孔配合段中填充物来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程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检具的适用范围,可以对不同直径的内孔深度进行检测。更进一步的,所述内孔配合段与检具的连接端和/或所述内孔配合段具有弹性。内孔配合段和/或连接端为弹性的,那可以方便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更进一步的,还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调节孔配合连接。通过设置与调节孔配合连接的调节杆并控制调节杆与调节孔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张开程度。更进一步的,所述内孔配合段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调节杆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配合连接。通过螺纹连接方便调节调节杆和调节孔相对位置关系。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杆,所述检具的内部中空并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调节杆的一端设置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第二内螺纹配合连接。通过调节控制杆与检具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调节调节杆与调节孔的相对位置关系。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杆,所述检具的内部设置有贯穿所述检具的通孔,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杆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外螺纹并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检具,所述第三外螺纹上设置有螺母。通过选择螺母调节控制杆相对检具的位置,从而调节调节杆与调节孔的相对位置关系。更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杆上设置有把手、螺帽和/或凹槽。方便通过把手、扳手或者螺丝刀旋转控制杆,从而控制调节杆相对调节孔的位置,进而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程度。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把手、螺帽和/或凹槽。方便通过把手、扳手或者螺丝刀旋转控制杆,从而控制调节杆相对调节孔的位置,进而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程度。更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平面,所述平面均平行设置,所述平面与所述内孔配合端的距离均不相同。通过设置多个与内孔配合段距离不同的平面可以有效扩大检具的应用范围,并可以多个深度的内孔同时检测。更进一步的,所述内孔配合段的侧面设置有开口。在内孔配合段的侧面设置开口,方便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更进一步的,所述内孔配合段的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开口。在内孔配合段的侧面均匀设置多个开口,方便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专利技术原理:使用时,将检具的内孔配合端伸入工件的内孔,并使内孔配合端与内孔侧壁小间隙配合,当内孔配合端遇到内孔底部时,则检具无法继续深入内孔,通过检测内孔的入口端是否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则可以方便判断内孔深度是否符合要求。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工件孔深检具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时,将检具的内孔配合端伸入工件的内孔,当检具无法继续深入内孔时,通过检测内孔的入口端是否位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则可以方便判断内孔深度是否符合要求。操作方便,判断快捷,可以大大减少内孔检测试剂,提高检测效率。单件检测效率比传统检测方法提高97%以上,且能实现在加工现场检测,效益十分明显。并可适用于内孔尺寸有变化的场所。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件孔深检具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件孔深检具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调节杆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孔配合段与调节杆的配合示意图;图5为工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检具包括内孔配合端1和检测端2,内孔配合端1与工件内孔配合,检测端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平面21和第二平面22,第一平面21与内孔配合端1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小值,第二平面22与内孔配合端1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大值,内孔配合端1具有弹性。其中,检测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平面,平面均平行设置,平面与内孔配合端1的距离均不相同。通过设置多个与内孔配合段距离不同的平面可以有效扩大检具的应用范围,并可以多个深度的内孔同时检测。其中,优选的,内孔配合端1与工件内孔侧壁的间隙≤0.02mm。其中,优选的,还包括内孔配合段3,内孔配合段3的内部设置有调节孔4,从内孔配合段3的一端到另一端调节孔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或增加。可以通过控制内孔配合段中填充物来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程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检具的适用范围,可以对不同直径的内孔深度进行检测。其中,内孔配合段3与检具的连接端和/或内孔配合段3具有弹性。内孔配合段和/或连接端为弹性的,那可以方便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优选的,内孔配合段3的侧面设置有开口31。在内孔配合段的侧面设置开口,方便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更优选的,内孔配合段3的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开口31。在内孔配合段的侧面均匀设置多个开口,方便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开合。优选的,还包括调节杆6,调节杆6与调节孔4配合连接。通过设置与调节孔配合连接的调节杆并控制调节杆与调节孔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内孔配合段的张开程度。优选的,内孔配合段3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调节杆6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连接。通过螺纹连接方便调节调节杆和调节孔相对位置关系。控制杆有以下两种设置方式:一、还包括控制杆7,检具的内部中空并设置有第二内螺纹,调节杆6的一端设置控制杆7,控制杆7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外螺纹,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配合连接。通过调节控制杆与检具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调节调节杆与调节孔的相对位置关系。二、还包括控制杆7,检具的内部设置有贯穿检具的通孔5,控制杆7的一端与调节杆6固定连接,控制杆7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外螺纹并通过通孔5伸出检具,第三外螺纹上设置有螺母8。通过选择螺母调节控制杆相对检具的位置,从而调节调节杆与调节孔的相对位置关系。优选的,调节杆6上设置有把手、螺帽和/或凹槽。方便通过把手、扳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工件孔深检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件孔深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具包括内孔配合端(1)和检测端(2),所述内孔配合端(1)与工件内孔配合,所述检测端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平面(21)和第二平面(22),所述第一平面(21)与所述内孔配合端(1)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平面(22)与所述内孔配合端(1)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大值,所述内孔配合端(1)具有弹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件孔深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具包括内孔配合端(1)和检测端(2),所述内孔配合端(1)与工件内孔配合,所述检测端设置有平行设置的第一平面(21)和第二平面(22),所述第一平面(21)与所述内孔配合端(1)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平面(22)与所述内孔配合端(1)的距离为工件孔深的最大值,所述内孔配合端(1)具有弹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孔深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配合端(1)与工件内孔侧壁的间隙≤0.0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孔深检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孔配合段(3),所述内孔配合段(3)的内部设置有调节孔(4),从所述内孔配合段(3)的一端到另一端所述调节孔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或增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件孔深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配合段(3)与检具的连接端和/或所述内孔配合段(3)具有弹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件孔深检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杆(6),所述调节杆(6)与所述调节孔(4)配合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件孔深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配合段(3)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调节杆(6)的外侧设置有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祥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康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