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3224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2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增压器具备:从压缩机壳体外吸引流体的吸气流路;将从吸气流路吸引并压缩了的流体引导至压缩机壳体之外的排气流路;形成于压缩机壳体的壁面,且使排气流路开口的开口部;经由开口部连通排气流路与吸气流路,使压缩了的流体从排气流路向吸气流路回流的返回流路;以及开启及关闭开口部的旁通气阀。在返回流路中位于铅垂下侧的底面的高度从排气流路朝向吸气流路一次也不上升地下降。

Supercharger

The turbocharger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from the compressor housing to attract fluid in vitro inspiratory flow path; exhaust fluid to the compressor shell from the suction flow path will attract and compression of the flow path; formed in the compressor shell wall, the opening and the exhaust passage opening; an opening communicated with the exhaust flow path and inspiratory flow path through the return flow path from the exhaust flow direction of inspiratory flow path of the return fluid compression; and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the opening of the bypass valve. In the return flow, the height of the base below the plumb line rises from the exhaust path toward the suction path and does not rise at one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形成有用于使压缩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回流至上游侧的返回流路的压缩机壳体的增压器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在一端设有涡轮叶轮、在另一端设有压缩机叶轮的涡轮轴旋转自如地保持于轴承壳体的增压器。将这样的增压器连接于发动机,通过从发动机排出的气体使涡轮叶轮旋转,并且,通过该涡轮叶轮的旋转,经由涡轮使压缩机叶轮旋转。在这样的增压器中,伴随压缩机叶轮的旋转压缩空气而向发动机输送出,但在装载增压器的车等减速时若发动机的节流阀关闭,则增压上升,并且,由于空气流量减少而产生涌浪,有时发出噪音。因此,例如日本特开平05-163954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在压缩机壳体中,设置连通压缩机叶轮的上游与下游的返回流路,通过旁通气阀开闭该返回流路的结构正在普及。若采用该结构,则在增压上升时,能够打开旁通气阀使压缩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回流至压缩机叶轮的上游侧而避免涌浪。在上述那样的设置有返回流路的结构中,有时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或渗漏油等的液滴积存于返回流路。于是,在寒冷地域,有可能积存的液滴冻结,返回流路变窄等,在上游侧无法使空气充分回流。另外,积存于返回流路的残渣,有时因水分的蒸发而具有粘结性。若具有粘结性的残渣固定于旁通气阀与坐席面之间,则该旁通气阀有可能变得不正常地开闭。因此,要求开发在返回流路不积存液滴的增压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避免液滴滞留在设置于压缩机壳体的返回流路的增压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为增压器,其要点为,具备:收纳压缩机叶轮的压缩机壳体;设置于上述压缩机壳体,通过上述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而从该压缩机壳体外吸引流体的吸气流路;设置于上述压缩机壳体,将通过上述压缩机叶轮从上述吸气流路吸引并压缩了的流体引导至该压缩机壳体之外的排气流路;形成于上述压缩机壳体的壁面,且使上述排气流路开口的开口部;经由上述开口部连通上述排气流路与上述吸气流路,且使压缩了的上述流体从该排气流路向该吸气流路回流的返回流路;以及开启及关闭上述开口部的旁通气阀,上述返回流路在上述开口部在铅垂方向上位于比上述吸气流路高的位置的情况下,具有位于铅垂下侧的底面,上述底面形成为其高度从上述排气流路朝向上述吸气流路一次也不上升地下降。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避免液滴滞留在设置于压缩机壳体的返回流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增压器的概略剖视图。图2(a)至图2(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壳体中的返回流路的说明图。图3(a)及图3(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返回流路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专利技术的例示,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不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定。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关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专利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图1是增压器C的概略剖视图。在以下中,以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为增压器C的左侧,以箭头R方向为增压器C的右侧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而构成。该增压器主体1使轴承壳体2、通过连结机构3连结于轴承壳体2的左侧的涡轮壳体4、通过连结螺栓5连结于轴承壳体2的右侧的压缩机壳体6一体化而形成。在轴承壳体2的涡轮壳体4附近的外周面,设置有向轴承壳体2的径向突出的突起2a。另外,在涡轮壳体4的轴承壳体2附近的外周面,设置有向涡轮壳体4的径向突出的突起4a。轴承壳体2与涡轮壳体4将突起2a、4a通过连结机构3进行带连结而固定。连结机构3由夹持突起2a、4a的连结带(G联轴器)构成。在轴承壳体2上,形成有在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涡轮轴7的轴向)贯通的轴承孔2b,通过收纳在该轴承孔2b的轴承,旋转自如地轴支撑涡轮轴7。在涡轮轴7的左端部(一端)一体地固定有涡轮叶轮8,该涡轮叶轮8旋转自如地收纳于涡轮壳体4内。另外,在涡轮轴7的右端部(另一端)一体地固定有压缩机叶轮9,该压缩机叶轮9旋转自如地收纳于压缩机壳体6内。在压缩机壳体6上,形成有端部在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并与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连接的吸气流路10。另外,在通过连结螺栓5连结轴承壳体2与压缩机壳体6的状态下,利用这两个壳体2、6的对置面形成使流体(空气)升压的扩散流路11。该扩散流路11从涡轮轴7(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的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9与吸气流路10连通。另外,在压缩机壳体6上,设置有与扩散流路11相比位于靠涡轮轴7(压缩机叶轮9)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压缩机涡旋流路12。压缩机涡旋流路12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吸气口连通,并且,也与扩散流路11连通。因此,若压缩机叶轮9旋转,则流体从压缩机壳体6外被吸引到吸气流路10。然后,该被吸引的流体在扩散流路11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2升压,从排气流路13通过排气口14被引导至压缩机壳体6外,向与排气口14连接设置的发动机的吸气口吐出。在涡轮壳体4上,形成有向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并且与未图示的排气净化装置连接的吐出口15。另外,在涡轮壳体4上设置有流路16、和与该流路16相比位于靠涡轮轴7(涡轮叶轮8)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涡轮涡旋流路17。涡轮涡旋流路17与引导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排气总管排出的排出气体的气体流入口连通,并且也与上述的流路16连通。因此,从气体流入口引导至涡轮涡旋流路17的排出气体经由流路16及涡轮叶轮8而被引导至吐出口15,并且在该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8旋转。并且,上述涡轮叶轮8的旋转力经由涡轮轴7而传递至压缩机叶轮9,通过压缩机叶轮9的旋转力,如上所述,流体升压而被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然而,若发动机的节流阀关闭,则压缩机壳体6一侧的增压上升,并且,有时产生涌浪,发出噪音。因此,在压缩机壳体6上设置有使压缩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回流至上游侧的机构。具体而言,在增压器主体1上,从其右侧在压缩机壳体6上开设孔18。在位于该孔18的底面的压缩机壳体6的壁面6a上,与连接设置于发动机的吸气口的排气口14不同地设置有使排气流路13开口的开口部19。在该开口部19(孔18)与吸气流路10之间形成有返回流路20。返回流路20经由开口部19及孔18连通排气流路13与吸气流路10,使已压缩的流体的一部分从排气流路13向吸气流路10回流。旁通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收纳压缩机叶轮的压缩机壳体;设置于上述压缩机壳体,且通过上述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而从该压缩机壳体外吸引流体的吸气流路;设置于上述压缩机壳体,将通过上述压缩机叶轮从上述吸气流路吸引并压缩了的流体引导至该压缩机壳体之外的排气流路;形成于上述压缩机壳体的壁面,且使上述排气流路开口的开口部;经由上述开口部连通上述排气流路与上述吸气流路,使压缩了的上述流体从该排气流路向该吸气流路回流的返回流路;以及开启及关闭上述开口部的旁通气阀,上述返回流路在上述开口部在铅垂方向上位于比上述吸气流路高的位置的情况下,具有位于铅垂下侧的底面,上述底面形成为其高度从上述排气流路朝向上述吸气流路一次也不上升地下降。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1.21 JP 2012-2549421.一种增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收纳压缩机叶轮的压缩机壳体;
设置于上述压缩机壳体,且通过上述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而从该压缩机壳体
外吸引流体的吸气流路;
设置于上述压缩机壳体,将通过上述压缩机叶轮从上述吸气流路吸引并压
缩了的流体引导至该压缩机壳体之外的排气流路;
形成于上述压缩机壳体的壁面,且使上述排气流路开口的开口部;
经由上述开口部连通上述排气流路与上述吸气流路,使压缩了的上述流体
从该排气流路向该吸气流路回流的返回流路;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矶野佑介岩田和明森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