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林风专利>正文

一种防感染双腔减压式脉冲流产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0953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7 0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防感染双腔减压式脉冲流产吸引管。现有的双腔负压流产吸引管减压通道直接连通外界,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及难以控制负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防止减压通道空气污染和容易术中控制负压的双腔流产吸引管,其由吸引腔和减压腔组成的双腔道构成,减压腔的泄压孔连通手柄连接端的横向前出部,且其上覆盖有双相过滤膜,能防止医源性感染,是一种可实现宫腔减压、术中调压、梗阻处理及防感染的新型人工流产吸引管。(*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止医源性感染、术中子宫内腔减压、调压以及可进行脉冲式吸引以防止和处理胚胎组织梗阻的防感染双腔减压式脉冲流产吸引管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于医院临床的人工负压流产用途的吸引管,为双腔道结构,分为用于胚胎组织吸引的主管腔和用于宫内压力减压的副管腔,施术时,通过负压吸引力把胚胎组织经主管腔吸出宫腔,通过副管腔排出血液或宫内气体等达到减压目的,解决了人工流产手术宫内压力过大,容易造成宫血逆流、子宫内膜异位、出血量大以及疼痛剧烈等并发症的问题,编号为CN2559321的专利方案人工流产减压式吸管是这样的典型,具有一定先进性,另外戴海燕、张香蓉等也在CN2253959技术方案中公开了一种使用双腔管及可控调压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管腔堵塞及组织梗阻的问题。上述这些方案均有其先进性,但也具有同样的缺陷,它们表现为:其一、在为达到减压目的时,都采用了前述所指的副管腔结构,这个结构使血液在宫内压力增大时向外喷溅,直接污染医护人员,而血液微粒更是会飘浮于手术室空气中,极易吸入人体造成交叉感染;其次,对于一个组织创面来说,未经过滤的空气直接进入宫腔,客观上反倒更加了医源性感染的风险,造成非预期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涉及的缺陷,克服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风险,以同时满足防止医源性感染、术中子宫内腔减压、以及可进行脉冲式吸引以防止和处理组织梗阻等目的的防感染双腔减压式脉冲流产吸引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防感染双腔减压式脉冲流产吸引管,包含手柄、管体,所述手柄为中空管,一端设置为圆锥接头,另一端为连接端,该端由管体末端插入内腔以连通管体,所述管体为一圆形中空管,其内腔一体成型为相互分隔的吸引腔和减压腔,其中,减压腔附设在管体内腔的一侧内壁上,管体头端为封闭的圆头,管体头端向吸引腔一侧弯曲,并在吸引腔一侧管体头端部后部位设置有吸引口,所述减压腔在近管体头端且从吸引口横向位置之后消失并形成封闭头端,减压腔的封闭头端后位设置有减压孔,另一端封闭,并在管体插入手柄部分设置有泄压孔,所述手柄的连接端在管体减压腔一侧有一横向前出部,前出部开有一过滤通道,过滤通道上覆盖有双相过滤膜,并与泄压孔接通。进一步地,所述双相过滤膜为可透过气体但阻隔液体穿透的疏水过滤介质,其适用气泡点区间为[5kPa,25kPa],具有合适气泡点的过滤介质,是实现可透过空气但能阻隔血液流出的关键,也是本方案的性能关键之一。进一步地,所述双相过滤膜焊接或由单向压固环卡固覆盖在过滤通道上。采用焊接的工艺适合于过滤介质与本技术方案的制造材料具有同质性时,而采用单向压固环进行卡固的结构性工艺,则使过滤介质与制造材料之间具有更广阔的选择性。进一步地,所述过滤通道的开口朝向管体头端一侧,过滤通道与减压腔的中心线所形成的夹角区间为[15°,65°]。过滤通道的开口朝向决定了在施术时进行压力调节、执行脉冲式吸引以施行梗阻处理的可行性,而夹角的选择则决定了施术操作的便利性。进一步地,所述减压腔的封闭头端其外形呈逐渐过渡的光滑弧形坡面。进一步地,所述减压腔的腔径小于吸引腔的腔径。本技术的主要原理在于:利用双相疏水过滤膜覆盖在连通泄压孔的过滤通道,并结合过滤介质固有的气泡点特性,使其达到透气布透液的效果,再利用气体和血液均为流体,排出宫内流体既可减压的原理,从而使本方案在使用时既可防止血液喷溅,又可排出气体达到减压目的,而手柄的连接端的横向前出设计,则是充分考虑了人体手指易于前伸而难以后弯的特性,设计为向前突出以满足人体手指构造特性,使其可实现调压和脉冲式操作。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本技术时,可以克服
技术介绍
所述血液喷溅造成直接污染和医源性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又能达到子宫内腔减压以防止人工流产综合征和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克服空气携带病原未经过滤接触人体组织创面造成感染的风险,三效合一,有利于保护患者生育权利和健康,进一步,还可以在遇到胚胎组织梗阻时用手指采用间歇启闭过滤通道来干预负压大小的脉冲式吸引,以排除堵塞,避免吸引管多次进出子宫,降低对子宫伤害和提高施术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A向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手柄前出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作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感染双腔减压式脉冲流产吸引管,包含手柄1、管体2,所述手柄1为中空管,一端设置为圆锥接头,另一端为连接端13,该端由管体2末端插入内腔以连通管体2,所述管体2为一圆形中空管,其内腔一体成型为相互分隔的吸引腔21和减压腔22,其中,减压腔22附设在管体2内腔的一侧内壁上,管体2头端为封闭的圆头,管体2头端向吸引腔21一侧弯曲,并在吸引腔21一侧管体2头端部后部位设置有吸引口211,所述减压腔22在近管体2头端且从吸引口211横向位置之后消失并形成封闭头端222,减压腔22的封闭头端222后位设置有减压孔221,另一端封闭,并在管体2插入手柄1部分设置有泄压孔222,所述手柄1的连接端13在管体2减压腔22一侧有一横向前出部12,前出部12开有一过滤通道121,过滤通道121上覆盖有双相过滤膜1212,并与泄压孔222接通。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双相过滤膜1212为可透过气体但阻隔液体穿透的疏水过滤介质,其适用气泡点区间为[5kPa,25kPa],本实施例优选为5kPa,有利于宫内压增大时气体经由“减压孔221-减压腔22-泄压孔222-过滤膜1212-过滤通道121”的路径排出外界。该双相过滤膜1212可以在子宫收缩宫内压力增大瞬间阻挡血液从减压腔22的减压孔221喷溅出来,但同时又可排出气体以达到减压目的。宫腔内不总是血液,其宫腔内也有空气,液体和气体均为流体,其存在会在子宫内占位,因此子宫遭受吸引、拉扯等外源刺激剧烈收缩时,会导致宫内压力增大时压迫血液进入输卵管或腹腔,造成并发症,自1989年以来,多有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证实,及时排出血液解除子宫内占位可有效降低宫腔内压力,而气体的排出同样可以达到宫腔内减压的目的,宫内流出的血液则可在负压的吸引作用下经吸引口211由吸引腔21排出体外,这样可避免造成直接污染和间接的交叉感染,防止医源性感染。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双相过滤膜1212由单向压固环1211卡固覆盖在过滤通道121上。采用单向压固环1211进行卡固的结构性工艺,则使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感染双腔减压式脉冲流产吸引管,包含手柄(1)、管体(2),所述手柄(1)为中空管,一端设置为圆锥接头,另一端为连接端(13),该端由管体(2)末端插入内腔以连通管体(2),所述管体(2)为一圆形中空管,其内腔一体成型为相互分隔的吸引腔(21)和减压腔(22),其中,减压腔(22)附设在管体(2)内腔的一侧内壁上,管体(2)头端为封闭的圆头,管体(2)头端向吸引腔(21)一侧弯曲,并在吸引腔(21)一侧管体(2)头端部后部位设置有吸引口(211),所述减压腔(22)在近管体(2)头端且从吸引口(211)横向位置之后消失并形成封闭头端(222),减压腔(22)的封闭头端(222)后位设置有减压孔(221),另一端封闭,并在管体(2)插入手柄(1)部分设置有泄压孔(222),其特征在于,手柄(1)的连接端(13)在管体(2)减压腔(22)一侧有一横向前出部(12),前出部(12)开有一过滤通道(121),过滤通道(121)上覆盖有双相过滤膜(1212),并与泄压孔(222)接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感染双腔减压式脉冲流产吸引管,包含手柄(1)、管体(2),所述手柄(1)为中空管,一
端设置为圆锥接头,另一端为连接端(13),该端由管体(2)末端插入内腔以连通管体(2),所述管体(2)
为一圆形中空管,其内腔一体成型为相互分隔的吸引腔(21)和减压腔(22),其中,减压腔(22)附设
在管体(2)内腔的一侧内壁上,管体(2)头端为封闭的圆头,管体(2)头端向吸引腔(21)一侧弯曲,
并在吸引腔(21)一侧管体(2)头端部后部位设置有吸引口(211),所述减压腔(22)在近管体(2)
头端且从吸引口(211)横向位置之后消失并形成封闭头端(222),减压腔(22)的封闭头端(222)后
位设置有减压孔(221),另一端封闭,并在管体(2)插入手柄(1)部分设置有泄压孔(222),其特征
在于,手柄(1)的连接端(13)在管体(2)减压腔(22)一侧有一横向前出部(12),前出部(12)开
有一过滤通道(121),过滤通道(121)上覆盖有双相过滤膜(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林风陈志强王铮
申请(专利权)人:李林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