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在笼状结构的角部中的元件和笼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9142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6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将布置在平行六面体笼状结构的角部中的元件,其中,该结构的底部或顶部平面与该结构的两个壁相交,这两个壁垂直于该平面和相互垂直地延伸,该元件包括底部部分(2)、外壁部分(6、7)、内壁部分(9、10)和壁部件(16、17),以便紧贴地配合第一板状部件和第二板状部件,当从结构的外部看时该第二板状部件在第一板状部件的后面,且这些板状部件的宽侧彼此相抵。各第二板状部件将是结构的、沿边缘在结构的两个相邻壁之间从一个所述平面延伸至另一平面的部件,而各第一板状部件将沿所述平面从角部延伸至结构的相邻角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设有上述元件的笼状结构。

An element and cage structure disposed in the corner of a cage lik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arallelepiped corner arranged on the cage structure components in the bottom or top of the structure plane intersects the two walls of the structure, the two wall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and vertical extension, the element includes a bottom portion (2) and the outer wall part (6, 7), (9, 10) part of the inner wall and the wall member (16, 17), in order to fit snugly first plate and the second plate-like parts, when the structure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second plate part behind the first plate, and the plate width the lateral offset each other. The second plate part will be parts of the structure, along the edge between two adjacent wall structure from one of the plane extends to another plane, and the first plate member along the plane from the adjacent corner extends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corner.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 cage structure provided with the el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布置在笼状结构的角部中的元件和笼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设置成在有效状态下布置在平行六面体笼状结构的角部中的元件,其中,结构的底部或顶部平面与结构的两个壁相交,这两个壁垂直于该平面和相互垂直地延伸。
技术介绍
这样的元件主要用于建造容器状的笼,特别用于较大的重物品的运输,例如较大的电机、变压器、燃料箱等。这样,其容积为几m3,甚至可以超过30m3。该结构的底部平面主要由一个或多个平板架来形成,因此,结构的、下部的这样元件固定在该平板架上。这种元件由FR2805521B1已知,但是在该文献中公开的元件需要进行相当多的工作来用于使得结构的其它部件与它适应,且主要适合建造限制尺寸的结构,该限制尺寸的结构主要有与普通平板架的表面相对应的底表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引言中所述类型的元件,该元件相对于已知的这种元件至少在一些方面改进。根据本技术,该目的通过提供这样一种元件来实现,该元件包括:底部部分,该底部部分有平表面,设置成抵靠在结构的两个第一板状部件(例如木料)的窄侧上,这两个第一板状部件在角部处彼此相交,并各自沿所述平面从该角部延伸至结构的相邻角部;两个外壁部分,这两个外壁部分将在元件的所述有效状态中布置在结构的外部,并与底部部分垂直地从该底部部分朝向相对的所述平面延伸,以便各自形成对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宽侧的侧向支承,各第一板状部件接收于该元件中;两个内壁部分,这两个内壁部分布置成与外壁部分相对,在元件的有效状态中与外壁部分平行地从底部部分伸出,且各自有分开各对壁部分的内壁部分和外壁部分的一定距离,以便紧贴地配合所述第一板状部件和第二板状部件,当从结构的外部看时该第二板状部件在第一板状部件的后面,这些板状部件的宽侧彼此抵靠,其中,各第二板状部件是结构沿边缘在结构的两个相邻壁之间从一个所述平面延伸至另一平面的部件;以及两个壁部件,这两个壁部件与各对壁部分的外壁部分和内壁部分垂直地从底部部分伸出,以便确定进入由壁部分和该壁部件确定的元件空间内的开口,该开口定向成沿要接收于该空间中的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延伸部分,该开口的宽度基本等于该部件的厚度,即等于所述窄侧的尺寸,以便形成用于第二板状部件的支承和防止该第二板状部件沿所述平面朝该开口的方向离开所述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为木料。使得两个所述第一板状部件和两个第二板状部件能够通过底部部分、外壁部分、内壁部分和所述壁部件的支承而牢固保持在元件中这种元件设计能够获得非常稳定的平行六面体笼状结构,从而能够可靠地运输较大的重物品。所述元件的这种设计的另一优点是所述板状部件不必通过任意类型的机械加工来制备成用于建造该结构,除了切割成合适长度,这意味着可以使用具有矩形截面的普通板状部件。这方便建造所述笼状结构的工作,从而导致节约成本。应当强调,元件的底部部分的平表面将在元件用于结构的下部角部时朝向上,并在元件用于结构的上部角部时朝向下,以便有下面的所述板状部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各外壁部分设有孔,该孔设置成接收带,该带将被导向和穿过在布置于结构的相对所述平面处的所述元件中的相应孔,并将被拉紧以便增加所述结构的稳定性。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该孔布置在外壁部分与底部部分连接的位置处,并伸入底部部分中。这能够轻松地使用带,以便在需要时进一步稳定承载极重物品的较大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底部部分设有通孔,从而能够通过螺钉而将该部分固定在结构的另一部件上或者结构外部的部件上。通过使用根据本技术的元件来建造的笼状结构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这样固定元件而进一步提高。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各外壁部分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板状部件能够通过螺钉而固定于其上。该实施例的优点与前面所述的实施例相同。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各所述开口包括止挡部件,该止挡部件与相应所述壁部件平行地从底部部分伸出,以便形成用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端部的止挡件,该端部通过所述开口被引入,两个外壁部分通过两个止挡部件而相互连接,从而在元件的所述有效状态中,外部凹口沿结构的所述边缘形成于元件的外部,当垂直于底部部分看时,该外部凹口有正方形截面。这意味着接收于相同元件中的两个第一板状部件并不彼此抵靠,而是抵靠在所述止挡部件上,这增加了通过使用该元件而获得的所述笼状结构的角部的稳定性。根据构成前述实施例的进一步发展形式的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各所述止挡部件具有沿指向与另外止挡部件相关联的开口的方向的宽度,该宽度与要接收在元件中的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所述窄侧的宽度一致或基本一致。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底部部分在各外壁部分与它连接的位置处设有狭槽,该狭槽使得底部部分的一部分能够从该底部部分的其余部分向外折叠,以便沿与外壁部分从底部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与该底部部分垂直地延伸。当元件用于结构的上部角部处时,底部部分的所述部分例如可以在向外折叠时用作引导件,用于将物品堆垛在笼状结构上,当底部部分的该部分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从而能够将该部分固定在结构外部的部件上时,如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该部分可以用于固定盖,该盖覆盖结构的其余部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元件的全部部分都为板状,从而优选是它们由单件扁平材料件来制造,该扁平材料件弯曲以便形成元件,且所述元件优选是金属,从而使得元件较强,还容易以较低成本来生产,例如通过弯曲和冲压。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笼状结构,例如容器,该笼状结构在它的八个所述角部处各自设有前述的元件。优选地,所述笼状结构为容器。通过下面的说明将清楚本技术的其它优点以及优选特征。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特别介绍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元件和笼状结构,该实施例引用为示例。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元件的透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元件在从与该图1的视图相反的方向看时的透视图;以及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笼状结构的透视图,该笼状结构通过在结构的8个角部中使用图1和2中所示的元件来产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图1和2介绍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元件1。图1表示了元件,元件在它将布置于例如平板架上以便形成平行六面体笼状结构的下部角部时,而图2表示了元件,元件在它将布置为形成所述结构的上部角部时。元件由一个单个扁平的金属材料件来制造,该金属材料件弯曲以便形成如图中所示的元件。元件包括底部部分2,该底部部分2有平表面3,该平表面3设置成抵靠在结构的两个第一板状部件5(例如木料)的窄侧4上,这两个第一板状部件5在角部处彼此相遇,并从该角部沿底部或顶部平面延伸至结构的相邻角部,各自如图3中所示。元件还有两个外壁部分6、7,以便在图3所示的、元件的有效状态中位于结构的外部,且与底部部分2垂直地从该底部部分2伸出,以便各自形成对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5的宽侧8的侧向支承,各第一板状部件5接收于元件内。而且,元件有两个内壁部分9、10,这两个内壁部分9、10布置成与外壁部分相对,且在元件的有效状态中各自与外壁部分平行地从底部部分2伸出,有分开外壁部分6、7和内壁部分9、10的一定距离,以便紧贴配合所述第一板状部件5和第二板状部件11(当从结构的外部看时该第二板状部件11在第一板状部件5的后面),且这些板状部件的宽侧8、12相互抵靠。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布置在笼状结构的角部中的元件和笼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成在有效状态中布置在平行六面体的笼状结构的角部(40)中的元件,在所述角部中,所述笼状结构的底部平面(41)或顶部平面(42)与所述笼状结构的两个壁相交,这两个壁垂直于所述底部平面或顶部平面且相互垂直地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底部部分(2),所述底部部分具有平表面(3),所述平表面设置成抵靠在所述笼状结构的两个第一板状部件(5)的窄侧(4)上,这两个第一板状部件(5)在角部处彼此相交,并各自沿所述底部平面或顶部平面从所述角部延伸至所述笼状结构的相邻角部;两个外壁部分(6、7),这两个外壁部分(6、7)将在元件的所述有效状态中布置在所述笼状结构的外部,并与底部部分(2)垂直地从所述底部部分(2)朝向相对的所述底部平面或顶部平面延伸,以便各自形成对于接收于所述元件中的各所述第一板状部件(5)的宽侧(8)的侧向支承;两个内壁部分(9、10),这两个内壁部分(9、10)布置成与外壁部分(6、7)相对,在元件的有效状态中与外壁部分平行地从底部部分(2)伸出,且各自具有分开各对壁部分的内壁部分和外壁部分的一定距离,以便紧贴地配合所述第一板状部件(5)和第二板状部件(11),当从所述笼状结构的外部看时所述第二板状部件(11)在第一板状部件(5)的后面,第一板状部件的宽侧(8)和第二板状部件的宽侧(12)彼此抵靠,其中,各第二板状部件(11)是所述笼状结构沿边缘(13)在所述笼状结构的两个相邻壁(14、15)之间从所述顶部平面或底部平面中的一个延伸至顶部平面或底部平面中的另一个的部件;以及两个壁部件(16、17),这两个壁部件(16、17)与各对壁部分的外壁部分(6、7)和内壁部分(9、10)垂直地从底部部分(2)伸出,以便确定进入由内壁部分、外壁部分和所述壁部件确定的所述元件的空间(20)内的开口(18、19),所述开口(18、19)定向成沿要接收于所述空间(20)中的所述第一板状部件(5)的延伸部分,所述开口(18、19)的宽度大致等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厚度,即等于所述窄侧(4)的尺寸,以便形成用于第二板状部件(11)的支承和防止所述第二板状部件(11)沿所述底部平面或顶部平面朝所述开口的方向离开所述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置成在有效状态中布置在平行六面体的笼状结构的角部(40)中的元件,在所述角部中,所述笼状结构的底部平面(41)或顶部平面(42)与所述笼状结构的两个壁相交,这两个壁垂直于所述底部平面或顶部平面且相互垂直地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底部部分(2),所述底部部分具有平表面(3),所述平表面设置成抵靠在所述笼状结构的两个第一板状部件(5)的窄侧(4)上,这两个第一板状部件(5)在角部处彼此相交,并各自沿所述底部平面或顶部平面从所述角部延伸至所述笼状结构的相邻角部;两个外壁部分(6、7),这两个外壁部分(6、7)将在元件的所述有效状态中布置在所述笼状结构的外部,并与底部部分(2)垂直地从所述底部部分(2)朝向相对的所述底部平面或顶部平面延伸,以便各自形成对于接收于所述元件中的各所述第一板状部件(5)的宽侧(8)的侧向支承;两个内壁部分(9、10),这两个内壁部分(9、10)布置成与外壁部分(6、7)相对,在元件的有效状态中与外壁部分平行地从底部部分(2)伸出,且各自具有分开各对壁部分的内壁部分和外壁部分的一定距离,以便紧贴地配合所述第一板状部件(5)和第二板状部件(11),当从所述笼状结构的外部看时所述第二板状部件(11)在第一板状部件(5)的后面,第一板状部件的宽侧(8)和第二板状部件的宽侧(12)彼此抵靠,其中,各第二板状部件(11)是所述笼状结构沿边缘(13)在所述笼状结构的两个相邻壁(14、15)之间从所述顶部平面或底部平面中的一个延伸至顶部平面或底部平面中的另一个的部件;以及两个壁部件(16、17),这两个壁部件(16、17)与各对壁部分的外壁部分(6、7)和内壁部分(9、10)垂直地从底部部分(2)伸出,以便确定进入由内壁部分、外壁部分和所述壁部件确定的所述元件的空间(20)内的开口(18、19),所述开口(18、19)定向成沿要接收于所述空间(20)中的所述第一板状部件(5)的延伸部分,所述开口(18、19)的宽度大致等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厚度,即等于所述窄侧(4)的尺寸,以便形成用于第二板状部件(11)的支承和防止所述第二板状部件(11)沿所述底部平面或顶部平面朝所述开口的方向离开所述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各外壁部分(6、7)设有孔(23),所述孔(23)设置成接收带,所述带将被导向和穿过在布置于所述笼状结构相对的所述顶部平面或底部平面处的所述元件中的相应孔,并被拉紧以便增加所述笼状结构的稳定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埃丁
申请(专利权)人:耐帆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瑞典,SE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